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人在师途 > 五台山上的“不言之教”
在线阅读
五台山上的“不言之教”
时间:2018-03-24 11:49    点击:        作者:岳炜

《水浒传》第三回,三拳打死镇关西,犯了人命官司的鲁达来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

从行伍军官到佛门弟子,这是鲁智深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折,也是他从茫然无知走向睿智成熟的关键时刻。

刚上山的鲁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熊孩子,不服管教,屡屡违反校规。教师对他严厉管教,不仅不能奏效,而且还激起了他的逆反之心,情况更糟!这让班主任、教师们头疼不已。

但有一个人,却用无声的教诲,潜移默化地征服了这个熊孩子,让他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为之悔过,而且在多年以后都念念不忘自己所受的这番教导。

这个人就是文殊院的智真长老。

智真长老的这番无声教诲,究竟魅力何在?今天,让我们翻开这一回,细细品味一番。

鲁达初上五台山,寺里的僧人们就看他不顺眼。他们先是以貌取人——“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而且向作为校长的智真长老提建议:“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谁知智真长老却这样回应:“只顾剃度他。此人……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

其他人一看,长老这是“护短”,心里不服,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情节放到今天,放到学校,我们都不会陌生:家长把一个顽劣孩子送到学校(也许还是因为在别处犯了错误被开除又转学来的)。班主任了解了这孩子后,连连对校长摆手,“这孩子不能收啊!咱们教育不好他也就算了,回头再影响到其他学生,那可就麻烦了……”

可是,这孩子真的就无药可救吗?未必。不管他有多不堪,之前犯过什么样的错误,只要他作为一名学生来到教师面前,他就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生命个体。

这样一个个体,更需要别人给他信心,而不是提防和歧视。

智真校长对鲁智深同学的前程很有信心,说他“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

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未来,这无关迷信,无关宿命,只是一个为人师者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信心和期望。

而且,这也是为人师者对自身教化能力的一份必要自信。

鲁智深初来乍到就不守寺院清规,在禅床上不打坐参禅,却四仰八叉,鼾声如雷;三更半夜,随便在殿后拉屎撒尿;自己当了和尚,却骂别的僧人是“秃驴”。

面对他诸多陋习,僧人们忍无可忍,便对长老告状:“智深好生无礼,全没些个出家人体面,丛林中如何安着得此等之人?”

长老呢,却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态度,他喝止众人,说智深“后来必改”,相信他会慢慢改掉自己的陋习。

可熊孩子智深还是不肯消停,身为出家人的他竟然偷跑下山,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又醉醺醺地回到寺里,和别人大打出手。

那些本就厌恶智深的人又开始告状了:“向日徒弟们曾谏长老来,今日如何?本寺那里容得这个野猫,乱了清规!”

谁知长老依旧淡定,他对智深说:“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却说。”

明日再说?其他人彻底懵了!长老这是糊涂了吗?也太袒护这个混世魔王了吧?于是纷纷埋怨:“好个没分晓的长老!”

第二天一早,长老把智深叫到跟前,和他一起回顾了一下昨天发生的事,然后告诉他哪里做错了,“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乱了清规?”智深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忙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保证以后不再犯了。

而后呢,长老“安排早饭与他吃,又用好言语劝他,取一领细布直裰,一双僧鞋,与了智深,教回僧堂去了”。

你看,不但没惩罚,而且还给安排早饭,送了衣服和鞋。

教师这样对待犯了错误的自己,学生能不感动?

至此,鲁智深“一连三四个月不敢出寺门去”,那就是一学期没有生事啊!这就是教育的唤醒和感化作用。

智深接二连三地破坏校规,那些称他“野猫”,说他“好生无礼,全没些个出家人体面”的人,一味地要纠正他的行为,换来的却是拳头。

而面对智深,智真长老要么说他“后来必改”,要么让他“明日再说”,看上去并没有用什么特别的举动去规范他的行为,但这份淡定和宽容却让智深同学心服口服,连连说“不敢”。

这就是无声教诲的魅力所在。

老子有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又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润物无声,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很多时候,教育是不需要用语言和暴力去施行的,而是在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包容和支持中去完成的。无声的教育更容易进入孩子内心。

一个人,要改掉身上的毛病,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意志力不够强的时候,犯错就会出现反复性。

消停了一段时间后,智深又出事儿了。

这一次,还是喝醉了酒,而且大闹了五台山,破坏了寺里的公共设施,还打伤了数十名同门师兄弟。

当大家对这个混世魔王再也无可奈何时,智真长老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种情况下,智真长老不再对他姑息迁就,而是决意让他离开。

他是这样说的:“你连累杀老僧!……你且随我来方丈里过几日,我安排你一个去处。”

这简单的几句话里,饱含真诚,让人感动。

真诚在哪?不需掩盖——你看你确实连累到了我!一语点破,下边却不再细说。怎么感人?推己及人——你看你一连触犯了那么多条条例,继续留下来,咱们对别人都不好交代,咱俩现在是同一战壕的人。

但智真长老并没有对智深“一赶了之”,而是“给出路”。他给自己的师弟、大相国寺主持方丈写信,把鲁智深推荐给他,并给了鲁智深衣服、鞋子,还有十两白银,安排他下山。

他对智深的这番处理仍旧慈悲、宽容,并且用行动诠释了一个道理:当一个孩子难以适应一种教育时,不可勉强,而是要积极给他开辟另一条发展道路。

帮助学生换一种成长方式,甚至换一换教育环境,对他来说未必不是一条更好的出路。

智深对智真长老的处理非常感激。他收拾行李,拜了长老九拜,含泪而去。

下山后,智深始终没有忘记智真长老,而且把他的教诲谨记于心。尽管历经无数波折,但最终还是修成了正果,而且成为水浒好汉中人生最圆满的一位。

尽管自始至终,智真长老都没有对鲁智深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从他的教育行为来看,我们不得不说,这位名为“智真”的慈祥长者,确实是一名胸怀真正教育智慧的好教师。

他用他的“不言之教”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急功近利,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深耕细作”,最好潜移默化。耐心要有,信心更要有。

正如书中所言:“俗愿了时终证果,漫将妙理悦禅心。”

 

    本文刊登在2017年第6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