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话语;接地气;教育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能说话、会讲话、善对话,是当好班主任的一门基本功。班主任的话语说得好不好、到不到位,最终要看其能否产生春风“化雨”的效果,为学生所领悟、接受,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行动上的“共振”。而接地气的话语,常常因话语的温度切合学生个性,吻合教育情境,而为教书育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接地气的话语是怎样一种语言?它应该是让学子们“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语言,是能够让其“想听、愿听、爱听、乐听”,听起来入耳入脑、入神入心的语言。这样的话语,才能够说到孩子们心坎上去,打动学生、温暖学生,同时又点拨学生、启迪学生,让其产生认知共鸣、情感共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讲“群众语言”,多用大白话
孟子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些班主任不愿、不屑讲大白话,觉得那种话语太平淡、太土太俗,不深刻、没理论,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有道是:大道至简、大义微言。大白话是一种口语化的语言,它接地气、最具原生态,是一种直白质朴、带有地温人情的表白。当然,大白话不是“白开水”,它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常常带着泥土的芬芳、含着清新的露珠、冒着滚烫的热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似春风一般拂面,这样的话语更具生活味、更富教师情、更暖学生心。因此,多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包括那些来自生活中的谚语、俗语、俚语、比喻等,话语就会鲜活有趣、生动活泼,育人也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假期中,读到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一个农村的孩子因家庭贫困提出休学一年,这在学校是极其普通的事情,教务处例行询问给予办理就是了。但教务处有个女教师,本能的反应是诧异和惋惜“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女教师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她将休学证书交给学生后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看见学生把休学证书折叠装进了口袋,她又从桌子那边绕过来,从口袋掏出证书塞进学生书包,说:“明年这时候你一定要来复学。”然后她陪伴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并喊了一声“等一下”,走过来拍了拍学生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此时,学生抬起头来,猛然看见老师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充满了忧伤的泪水……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女教师的话语直白质朴,也是些实话、大白话,但却令人从心底里感动莫名。这,就是“化雨”的力量!
二、讲令人信服的话,多用故事
长期以来,不少班主任的话语“大而空,高而虚”。他们习惯于干巴巴地说教,空洞无物地说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话、不着边际的大话、无关痛痒的空话,不仅不会有“化雨”的功效,反而会让学生心生反感和不满。事实胜于雄辩。在这方面,讲故事比讲道理好。学会讲故事、举实例、摆事例,这样的话语有根有据、有血有肉,而且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立得住、站得稳、攻不破,”它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漫润。
在学校组织的“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主题班会公开课上,我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夜晚,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窝,母熊安排他住了一宿,还以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只是有一点,也是我唯一不喜欢你的地方,就是你身上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快,但嘴上却说:“那么,作为补偿,你用斧头在我的头上砍一下吧。”恭敬不如从命,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母熊,问起她头上的伤口。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后来就不痛了,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上次您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心灵上造成的创伤,远比在肉体上的伤残更重更难以愈合”。
生活中,少些无心恶语很重要,多些“甜言蜜语”也无妨。只有那些鲜活生动、接地气的话语,通过有温度的事例、事实娓娓道来,学生才不会当作耳旁风,才会在内心深处种下春天的种子,产生“化雨”的效果。
三、讲富于时代气息的话,多用“新语”
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指出,“无论在单个的词里面,还是连贯的言语中,语言都是一种精神行为,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创造活动。而在每一种语言中,这种精神行为都具有独特性”。不少班主任尤其是老班主任不太会“说话”,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习惯重弹老调,话语苍白无力,既与时代脱节,又跟当下的话语体系脱钩。“新语”不只是几个新名词、新概念而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与学生心声吻合。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日新月异,热词频现,面对这种变化,班主任应当学会让自己的话语靠近“流行”,让话语更有温度,更有生机。在我校推行“教育大数据,班级微智库”创建活动中,有学生问什么是“智库”,一位班主任将专业性较强的“智库”概念比喻为“黎明前报晓的公鸡”。它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智库的职能和作用就是及时、准确地为学校、班级决策提供建议,当好参谋,当好预言者,不放“马后炮”。这样的话语生动传神,令人印象深刻,因而能让学生入耳入心,印象深刻。
话语接地气其核心就是讲能让学生听得懂的话,让学生听起来就像老师与其拉家常、讲故事一样,既自由民主,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有趣,最终化为自我认知,这实质上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是我们教学管理的灵魂之所在。做到以生为本、目中有人,管理才会形神兼备。
四、接地气的话语多源于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加强教师管理话语的实践与研究,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让自己的话语成为不同学生想说的话、常说的话和能懂的话,把深奥的知识、枯燥的制度和理论浅显化,做到有声有色,顺口悦耳,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嗅其味,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的。应当注意的是,接地气不是粗俗、庸俗和肤浅,而是切合实际、抓住要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听了觉得解渴管用,催人振奋,“化雨”成正能量。
五、接地气的话语更来自于关爱
俗话说:“言由心生”。班主任能否提高与学生说话的水平,根本在于心中是否有学生、有关爱,是否将立德树人的任务内化于心。爱是教育的基础与本质,也是沟通心灵最好的“防腐剂”,任何的“污染、丑陋、肮脏”在爱的面前都会化为烟云,不堪一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畅之处: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要么是学生根本不愿意听或不愿意敞开心扉说;要么是班主任将一堆大道理往学生耳朵里灌。这种沟通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班主任多与学生说心里话、家常话,把学生当做成长中的人,心存有爱,就会树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放低姿态,使接地气的话语成为自己的惯用语和工作语言,有生气、冒热气,学生就会心存温暖,从而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切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关注、理解和期待。这样的教育才会是有效的、沁人心脾的,这样的管理才是绿色的、原生态的。
《说苑》曰:“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言不在多,而在于实,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班主任使用接地气的话语,则字字都会有分量、句句都会贴心扉,达到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丝丝入扣、撩撩以弦的“化雨”效果,从而为广大学生所理解、领会和接受,始终走在教书育人的春天里!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临沂,276399 )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