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班主任;职业倦怠;舒缓
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奉献性质的职业。而班主任与一般科任教师相比,工作时间更长,往往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工作强度更大,除干好“主业”——学科教学外,还要负责常规管理、安全防范甚至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等工作,事无巨细,琐碎繁杂;“风险”更多,班主任是学生在校的“第一负责人”。对于城区班主任而言,面对的是更大的升学压力,更高的家长期望,更紧张的工作节奏,他们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职业倦怠一词的英文名称为“burnout",原意为“燃烧竭尽”。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研究表明,导致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70后班主任面对90后学生,年龄代沟影响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班主任工作的愉悦感和教育效果。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54位班主任,以30~45岁的中青年教师居多。“五年一代,三年一沟。”这些班主任面对的是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性格特征显著的“90后”学生。“90后”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他们中的“佼佼者”对教师的“教育和关爱”也很少有感恩之心,总认为自己的出色是因为“天生优秀”;而教师平时磨破嘴皮子教育的“后进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却是滞后的,往往是离开了学校,成人成家后才幡然醒悟;至于中等生,因为“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管理策略,使得师生之间关系“淡如茶”。总之现在的班主任教师常常产生“我尽情但学生不领情”、得不偿失、好心没好报的失落情绪,没有热情、激情,职业倦怠便油然而生。
2.义务教育“公平”下的“强制”,加剧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绪
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免费性、平等性等保证了全体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为他们将来继续接受教育及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基础。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有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其“强迫性”及“免费性”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有句话说,“越是手边的东西,越是不知道珍惜;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不知道它的可贵;但凡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这样的强制下,不管一个学生的基础、习惯怎样,哪怕听每门课都好像在听“天书”,都必须每周五天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但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如果课堂的纪律让他深感不自由,就可能旷课、赖课、逃学。另一方面,上级三令五申学校不能有“流生”,于是这些学生一旦无故不来学校,班主任只得三番五次地去寻找,去动员,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反复经历这样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急剧攀升。
3.对“以生为本”的曲解,践踏了班主任的“尊重需要”
行为潜能生的管教困难已成为城区中学班主任压力和倦怠的主要因素。一个班级中,若有一个行为潜能生,班主任的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要用来处理其不断出现的问题行为,直至精疲力竭。虽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却不知,现在的这些行为潜能生,家长都管教不了,单凭班主任的“苦口婆心”、批评教育能奏效吗?曾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微妙的关系比喻成“猫和老鼠”的关系,说明学生见到教师还会感到“怕”,想躲,想避;而现在,在这些行为潜能生眼里,班主任乃至所有教师都成为了“敌人”“仇人”,谁敢公开跟教师顶撞谁最“牛”、最“酷”;有的学生还扬言,如果离家、离校出走一定要跟班主任大吵一架再走,让班主任成为被家长责怪、被领导教育的“罪魁祸首”!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真有一种“哑巴吃黄莲”的愤懑。
4.汹涌的问责让班主任成为高危人群
各行各业对教育、对教师指指点点的声音多了,动辄向行风办、局长室投诉检举,或在论坛上发帖子,在媒体上曝光。“教师”成为悬于舆论锋刃之上的热门词。尤其是班主任,如同砧板上一块任由宰割的肉,任由舆论批评指责。
当然,除了以上这四方面,直接或间接导致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因素还有很多:编班的不均衡,让一部分班主任在自卑中丧失了工作的智慧和激情;绩效工资中明文规定的班主任补贴让其他学科教师有了推卸育人职责的借口;社会、家长对班主任过高的期望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教师职业倦怠加剧,使他们从内心都害怕当班主任。
二、如何舒缓班主任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不仅对班主任的工作造成损害,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职业倦怠会使班主任工作无人问津,阻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整体发展。那么应该如何舒缓班主任的职业倦怠?
1.优化氛围,创新机制,构建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民主、科学的治校理念对预防班主任职业倦怠起着重要作用。学校领导要多关心支持班主任,尤其要关心班主任的思想情绪、心理动态,对班主任的工作多一份感激、宽容和赏识,少一点苛责、误解和批评,那么班主任内心就会多一份责任感、使命感。
创新班主任培养机制,如实行班主任轮岗制,帮助他们顺利走出职业倦怠期。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使所有的教师都基本具备担任班主任的素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实行轮岗。这种做法能够使教师对班主任工作保持一种新鲜感,即使当年不在岗的班主任也会有意无意地形成班主任工作的意识,减少现任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
培养“副科”教师当班主任。传统管理体制下,班主任一般都由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真正用于班级管理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少,不利于班级的发展。而让“副科”教师做班主任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日常的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相对较少,能够抽出更多时间用于班级管理,和学生沟通,组织各种班级活动。
增强班主任的咨询意识。学校要发挥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作用,建议设立“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信任—表达—共鸣—思考—转换—共识”等过程,让班主任教师享受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好的生命期待,缓解紧张的情绪,修复疲惫的心灵,促进心灵成长、心智成熟。
2.苦练内功,调整心态,重启内部调节处理系统
班主任要自觉学习、科学运用、努力践行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师生交往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构建新形势下的知识结构体系,努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审视班级管理中的一个个案例,善于用“权”用“人”、激励学生、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创设积极向上的集体心理氛围,以共同目标引导班级学生共求进步,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让班集体焕发生命的活力。
3.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升班主任的核心领导力
班主任要不断学习其他领域的先进管理方法,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只有班级管理上得心应手,才会产生工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班级管理不是管制和管教学生,科学的班级管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师生之间应该营造一种师爱生、生尊师,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共处的氛围。班主任不必大事小事事必躬亲,而要恰当地把握好“有为”与“无为”的度,提高管理水平,使班级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合理,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同时也为自己“松绑”,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绍兴,3123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