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晓阳(化名)是一个高一的女生,胖嘟嘟的。第一次来咨询室时她双眼深陷,脸色苍白,没有血色;眼窝深陷,估计睡眠不好;头发有些凌乱。
她自小在农村长大,两岁时父母因为去外地打工,没时间照顾她,她不得已住在外婆家。但外婆还要照顾舅舅家的两个小孩,对她不够关心。晓阳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回来了,但父母之间存在很深的隔阂。上高中以后,晓阳总感到心里不舒服,学习压力很大,精神状态也不好。最近,她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十分害怕走夜路,无法一个人睡觉,总能在床头看见“鬼”,但看不清“鬼”的面孔,心里很害怕。父母一直安慰晓阳不要怕,但她一到晚上还是很紧张,情不自禁地去想那个“鬼”。现在她睡觉连灯都不敢关,一关灯心跳得就很快。晚上夜自修放学,也会让人陪她一起回家,路上总觉得有影子藏在黑暗中。她说在教室里读书很烦,同学们对她极其冷漠,不关心她。
晓阳很聪明,酷爱写作,思想很奔逸,性格很敏感,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放在心上。在同学眼中,她表现得很不合群;有一两个闺蜜,也不是特别喜欢说话。
二、原因分析
晓阳最大的问题在于怕“鬼”。从晓阳的第一次主诉和我的多方了解来看,早期的分离、压力的增大是她出现这种恐惧的两大原因。从她的成长经历来看,早期父母的离开,使得她得到的情感关注偏少,童年的她并不幸福,所以她认为这个世界对自己不公平,所有人都不爱自己,认为没人尊重自己。同时,她又极其敏感,天生胆小,心思比较细腻,富有幻想,常常抑郁不快,这导致她越想越危险,越想越害怕。当然,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的暴增也是一个诱因。正因为压力的突然增强,导致机体的免疫力出现了问题。床头的“鬼”代表着未知的东西,代表着她身体能量的枯竭,怕“鬼”是她内心安全感极度缺乏的映射。白天她因为看得清周围的环境,状态还好些;一到夜晚,恐惧感就会剧增,再加上小时候农村鬼怪之说在她心里埋下的种子,问题就发生了。
早期的分离对她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性格的缺陷短时间也无法矫正,所以问题该怎样处理我一时也很迷茫。那个看不见面孔的人,那个她害怕的源头,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生活中的原型又是什么?如何帮助她宣泄掉压抑的情绪?经过思考,我认为在接下去的咨询中,应找到“鬼”的原型,增强她和父母的链接,同时缓解她的学习压力。
三、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晓阳是和她母亲一块来的。两人坐得很开。刚开始,晓阳还不是很信任我,说话吞吞吐吐,有些紧张和不安。当她说到怕“鬼”的感受时,紧紧咬住嘴唇,身体不停地晃动,不住地往门那边看。她一直强调自己很难受,看不清那个“鬼”的样子,边说边流泪,声音也很低沉。
我向她母亲询问孩子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她表示毫不知情,也很无奈。
随后,我问晓阳是否在小时候出现类似的恐惧情况。她说自己小时候也怕鬼,外婆、舅舅,还有村里的人都讲过很多鬼故事,搞得好吓人。记得有一次,外婆说“晚上有人在身边摸她的手”,吓得她不敢上厕所。她还听说,她家后院的荒地死过人,而尸体就埋在下面。小时候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常常感觉有人在窗户那边盯着自己。讲到这些话的时候,她不自觉地向母亲那里靠了靠。经过这次摄入性会谈,我可以肯定:晓阳怕“鬼”一定和她小时候的某段经历有关,而亲情的缺失放大了这种恐惧的感受。
结束咨询时,我让她母亲这段时间都陪伴在女儿身边,多营造一些温馨的气氛,也不用过多地计较成绩。她母亲欣然接受。
第二次咨询
晓阳比第一次来时更精神些,这或许和父母这段时间的无条件陪伴有一定的关系。这次咨询,我打算尝试使用催眠,帮她找出那个“鬼”。采用催眠技术的原因很简单:晓阳的问题根植在潜意识,她自己也不知情。即使我们采用某些行为疗法,让她暂时不去害怕,这样的效果也维持不了多久,甚至会发生反复。
我向她介绍了催眠的原理,并暗示她催眠对她的问题会有帮助。我让她平躺在放松椅上,用渐进式放松让她彻底地安静了下来。当她进入良好的催眠状态后,我让她走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界之门前,用力地推开它。
然后,我引导她慢慢地走回到她的少年期、童年期,想象自己在时光的隧道中散步。我引导她回到了童年时和外婆一起居住的院子里。据她当时的描述,她正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外婆、舅舅、叔公、妹妹都在。正当我要引导下面的场景时,她忽然情绪十分激动,说她又看到了那张脸,但完全没看清他的五官,外婆紧紧抱着她,手都在发抖。
几分钟后,我把她带回了现实的环境。我让她回忆下那一刻自己的年龄,她说自己是7岁。根据她的事后记忆:那个男的在当地是个要债的,人品极坏。在结束这一次咨询前,我要求她逐渐减少晚上开灯的时间。她微微一笑,勉强答应了。
没脸的“鬼”渐渐浮出了水面。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目睹了一个凶恶无理的男人的冲动行为后那种无助的恐惧心理。那个凶男人,也就是晓阳现在在床头看到的“鬼”的原型。这个心结,在她的心头压了太长时间。但是找到了“鬼”的原型,并不代表着咨询的结束。我决定顺着这个思路,把重心放在调整这个“讨债鬼”和她的关系上,让她在潜意识里重新认识这个“鬼”。
第三次咨询
这一次,她和父亲一起来到了我的咨询室。我把他们带到了音乐放松室。当她进入催眠状态后,我让晓阳重新想象7岁时一家人吃饭的场景。当我再一次引导那个“讨债鬼”出现后,晓阳又表现出紧张和不安。接下来,我用暗示语,在催眠中调整她和“讨债鬼”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当时的部分对话:
“等一下,他……他……来了,开始骂人了,好凶……”晓阳开始出汗,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
看到这一幕,我马上让她父亲紧紧地握住她的手,给予她强烈的亲情力量。
“他做了什么?”
“什么也没做,就是很凶,在骂人,他的眼神好凶……”
“请你上前,去看看这个人。”
“不,不,我不去……”晓阳的阻抗很强。
我让她安静了一会儿,继续鼓励她,“你慢慢地向前走一点点,你会发现其实他并不会伤害你,你再上前一点点……再往前一点点……”
“啊……不……我怕……”
“你上前了吗?”
“嗯。”
我还是让她父亲紧紧握着她的手,一直握着,一刻不松开。
“你再上前一点点,看看他,其实他也只是要钱,不会伤害你的,你再试试看看。”
晓阳的身体一直在哆嗦。
“你现在尝试一下,再走近一些,让他能听见你说的话,好吗?”
“嗯,嗯……”看得出晓阳很焦虑,声音也有些微颤。
“你和这个人说话,你告诉他‘叔叔,你别这么凶,好吗,我们……会还你钱的。’”
“叔叔……你……你别那么凶,我害怕,我们……我们……会把钱还……还你的。”
“听听叔叔怎么说?”
一段喃喃自语后,晓阳没有声音了,只是抽泣着。
“听得清叔叔的话吗?”
“他说……我……只要钱,跟你没关系。”
“如果现在让你和他说话,你会说什么呢?”
“叔叔,你说话慢一点,我们会还钱的。”
“叔叔说了什么?”
“他说知道了。”
“其实,叔叔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他只是想要钱,并没有想要真正伤害你们,叔叔并不是个大坏蛋,对吗?”
“你现在再看看叔叔,他有什么变化吗?”
“他……他变小了,也没有之前那么高大了,眼神也不那么凶了。”
……
当我一次次鼓励她和叔叔对话,她就在潜意识中不断降低这种恐惧。同时,我不断地让晓阳一次次看那个“鬼”叔叔的模样。一个小时后,她的情绪平复了下来。在整个催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晓阳父亲对女儿的爱。这次催眠后,我又给她布置了两项家庭作业:单独睡觉;如果黑暗中看见“鬼”,就继续和那个叔叔对话。
做完这次催眠的第四天,她在微博上私信我,告诉我现在晚上可以独自睡觉了,但是枕边没人的时候还是会有些怕,对黑影还是有些抵抗。对于问题的反復,我始终认为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关。晓阳是一个严重缺乏亲情的孩子,所以即使没有了“鬼”的骚扰,她内心的恐惧种子还是随时会发芽。
第四次咨询
在咨询室里,我让晓阳凭借记忆画出那个“叔叔”。我把她所画的那个男人,拍下照片,通过幻灯片放映出来。我让她看着照片,一次次接近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鼓励她,让她学会用放松来对抗紧张和恐惧。当她离照片还有一米的时候,我再让她仔细地瞧瞧这个男人。她当时很平静地说:“我不怎么害怕了,说到底这也不是我的错,我没必要害怕。”我把照片送给她,让她以后再害怕的时候就拿出这张照片,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
第五次咨询
我邀请晓阳和父母来到我的咨询室。我首先询问了两次催眠后晓阳的感受。她坦言:催眠时,她明显感到父亲一直在旁边支持她。此刻,我让晓阳的父母分别给女儿一个拥抱,每个拥抱的时间不能短于两分钟。当父亲拥抱她的时候,她哭得很伤心。我让晓阳分享一下此时的心情。她笑了笑,身体不住地往父亲那里靠。她母亲认为:女儿这次“生病”,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倒亲密了许多。我进一步引导她的父母,要在生活上、学习上不断地鼓励女儿,要学会扮演好家长的角色,积极回应女儿的情感需求,慢慢地修复和孩子之间的缺失的情感。
第六次咨询
最后一次咨询时,晓阳的精神状态比之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一次,我们围绕着她和同学、班主任的关系展开。我建议她以后不仅要好好读书,也要和同学积极沟通,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团体活动,增强自信心。我发现,她的表达流利了好多。最后,我祝福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越来越快乐。
四、咨询师的反思
催眠疗法和箱庭疗法一样,都是深入来访者内心的技术手段。催眠疗法涉及两大因素:一是咨询师有没有催眠方面的经验,二是来访者是否接受且容易被催眠。实践证明:不管是焦虑、强迫还是恐惧等诸多心理问题,合理地使用催眠疗法,比单纯地使用语言咨询,效果要更佳。其实,学生的恐惧也好,焦虑也罢,都有一个根——潜意识。只要找到了这个根,不管其表面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顺藤摸瓜,将问题解决。本案例中,晓阳看似是一种恐惧症,但深挖下去,却发现是一种潜意识的安全感的缺失。咨询师运用催眠技术,将她的潜意识通道打开,让她回到童年,重新认识了“鬼”,找到了恐惧的源头。
另外,恐惧情绪可说是青春期孩子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有些恐惧有明确的方向,如对蛇的恐惧,面试恐惧,人际交往恐惧,甚至是对某种花纹的恐惧。还有一种说不出原因的恐惧,更加令我们担忧,因为这类恐惧的种子一般是童年时种下的。这种恐惧的形成,往往和孩子的人格有关,比如特别容易焦虑、敏感。如果你身边的人遭遇了恐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让他进行调节。首先是鼓励他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逐步改变对恐惧事物的观念。同时,你也可以让他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从头开始放松,想象恐惧的场景,用逐步放松的技巧来对抗。当然,如果个体恐惧的强度太大,则可以建议他找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矫治。
从这个案例我们还能看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综合的因素下产生的。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爱的缺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而学习的压力就会成为一种负面的助推器,加重心理问题。对于那些已经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要从本质上看问题,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用最合适的方法对他进行咨询和指导。
(作者单位:浙江奉化中学,奉化,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