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技术 > 目击跳楼事件后——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个案
在线阅读
目击跳楼事件后——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个案
时间:2017-08-23 09:08    点击:        作者:张立娜

 

      [关键词]跳楼;创伤;心理干预

  一、目击跳楼惨剧,内心受到冲击

  小冬, 初三女生, 周末中午放学回家路上,在自己家附近,近距离(3 之内)目睹一男孩坠楼落地,当场就吓得大哭,飞快跑回家里。父母见状,安慰其不要害怕,就像看电影一样。班主任得知此事后,询问是否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她当时拒绝。但是周一回到学校, 有好奇的同学提及此事,尤其问起具体的情景时,她再度陷入恐慌、害怕的情绪中,头脑中不断再现男孩坠落的镜头, 难以自控,并且晚上会做噩梦,不敢单独一个人在房间。 白天没有心思学习, 做什么都没有心情。 内心有矛盾、纠结的想法:比如当有开心的事情时,觉得自己不应该开心,那个男孩那样惨。 自己也和那个男孩一样迷恋电脑,担心有一天冲动之下,也会像他那样做傻事。 头脑中会有两个声音在打仗:一个声音说你别学习了,快去像那个男孩一样;另一个声音会说你自杀了,爸爸妈妈怎么办?

  根据小冬的表现,可以判断这起危机事件对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冲击,她来到咨询室时,是周二的上午,离目睹坠楼事件已有 3 天。当描述这段遭遇时,她仍然泣不成声,情绪不安、焦虑,担忧自己的安危,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提不起精神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学习、交际行为有消沉表现;同时在思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混乱, 会出现坠楼事件的闪回现象,睡眠、食欲也受到干扰。

  二、实施心理干预,缓解心理失衡

  鉴于小冬的各种身心表现, 根据周红五老师的校园危机事件心理援助的观点, 辅导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当事人现实的、长远的安全感,增强对局面的控制感

  小冬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 据我对她的了解,我首先提出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后,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小冬思考片刻,肯定地说:“自己不要这样做,朋友也不能这样做。”这个回答让我看到,尽管小冬迷茫、恐慌, 但是她内心有一种很坚定的信念:无论怎样,都不能选择这样的结局。对于小冬的想法,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小冬的脸上终于闪过一丝笑容。 紧接着, 我和小冬继续讨论:为什么男孩会选择这样一条路?

  这个问题的提出, 我的设想是想引导小冬撇开具体的自杀情境, 把注意力转移到自杀事件的背后, 探寻更有价值的自杀成因。 小冬罗列了几点原因:学习压力大,打伤亲人,内疚,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玩电脑的要求一再被拒绝,产生愤怒情绪。小冬还特意强调了在学习压力大、 情绪波动大、酷爱电脑这几个方面,自己与男孩是很类似的, 她想表达的就是担心自己会像男孩那样走上不归路。

  在这个问题上, 我侧重分析了男孩之所以选择自杀, 是自身性格特征、 家庭氛围以及学校生活处境等多重因素作用导致, 而小冬所在的班级团结、友好、和谐,小冬有自己的知心好友, 有可以信赖的班主任;爸爸妈妈比较民主,不会强迫她做一些她不愿意做的事情, 家庭成员互相关爱、 支持; 她的性格很活泼, 虽然外在事物很容易引发她的喜怒哀乐,但情绪的波动大,不仅是个性特点,更是青春期群体的共性。

  经过如此一番分析后, 小冬紧绷的脸慢慢舒展。

  2. 提供危机应对的必要知识,调整认知, 支持个人为应对危机所作的积极努力

  鼓励她不断想一些、做一些积极的事。小冬主诉中的一些想法,如“每当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让自己很开心时,总觉得对不住那个男孩”,是危机事件后幸存者身上常常会出现的罪恶感反应。 这种情绪是一种消极的、 破坏性的情绪, 过度的内疚与自责会使当事人产生很多不合理的、荒谬的想法。对于小冬的这种表现,首先应认可她对生命的敬畏: 一个珍贵的生命消失在眼前,惋惜、不忍的情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然而,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表达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呢? 是在生命的每一天中都积极、充实地行动,喜怒哀乐皆有之, 还是每一天都为生命的消逝而哀怨、消沉?小冬随即说出一句话:“对死者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好好地活着,精彩地活着。”

  小冬描述当她看到男孩坠落后,吓得当场哭了,飞快地回到家里。没有报警,也没有喊救命。事后回想觉得自己这样做很不对。 对于小冬的这个想法,我向她解释:面对类似的危机事件, 我们的绝大多数应激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正常的;尤其对于小冬这样的未成年人, 近距离(不到 3 )目睹这样的情景,内心一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头脑处于完全空白状态,在那种情境下,飞速离开现场, 回到安全的所在, 是很常见的一种应激行为,选择离开,不是怯懦的表现, 而是一种在极端情境下个体满足安全需要的本能表现。从小冬的表情中,我能看出她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从心理辅导的角度,首要要肯定当事人的应激行为,让她不要产生无谓的罪恶感, 否则无论是对她本人的心理状态的恢复,还是对实际事态的发展都是完全没有帮助的。

  3. 切合生理、情绪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的心理干预策略, 有效调节心理失衡

  在询问小冬的需求时,她说:“老师, 我现在还是会有害怕、 恐惧的感觉, 尤其是自己独处的时候, 怎么办呢?”显然,这种情绪是危机事件后相关当事人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需要具体的引导:第一,在短时间内, 恐惧的感觉可能会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起起伏伏, 为了引导她更好地理解这种感觉存在的合理性,我例举了惯性原理, 说明情绪也需

  要一个缓冲期;第二,忙着做一些事情可以帮助缓解不好的感觉, 这些事情最好是我们驾轻就熟的, 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过程, 小冬在考虑后说她可以选择听音乐、 演奏乐器或者体育运动;第三,当感到很糟糕时,可以找家人、信任的朋友,包括心理老师一起交流、沟通;第四,心理辅导技术中, 有一些专门放松的方法, 可以让躁动的情绪得以缓解,比如“脚踏实地”技术,小冬立即表示想体验一下。

  首先找一个舒适的位置,以最舒服的姿势坐下,胳膊和腿完全放松。慢慢地、深深地呼气和吸气,连续两次。 环顾周围, 说出五种看到的、不会让你紧张的东西,在脑海里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 小冬的所见是盆栽、 屏风、 空调、 挂画、 时钟。再一次慢慢地、深深地呼气和吸气,请说出能听到的五种声音, 在脑海里一一“说出”它们。小冬听到的是操场上的口令声、汽车的喇叭声、风呼呼的声音、椅子的咯吱声等。慢慢地、深深地呼气和吸气,请辨别出五种你能感觉到的东西……

  最后, 小冬自然而然说起目前的初三学习生活中的困扰。 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小冬在危机事件过后能够迅速回转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 另一方面, 此时的她,想到这些问题,内心更多了一份无助、焦虑。这种现象是危机事件过后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之一:带出危机事件当事人一些过去未能解决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小冬所诉困扰的解决,意义是双重的。

  为此,我和她预约了下一次的心理辅导,集中解决这些困扰。第二次辅导的时间是周五,小冬如期而至,辅导主要运用了空椅子体验、认知重构等,帮助小冬理解父母的处境,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压力,为所当为,并演练一些调整压力的心理技巧。

  三、启示

  本案例中, 男孩的自杀发生在自家小区, 并非校园, 但恰好被小冬撞见,属于校园相关危机事件。对小冬而言, 该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并未达到严重或极度恶劣的程度。加之班主任的及时发现和之后的心理疏导, 使小冬比较平稳地渡过了此次危机。 思考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笔者有如下几点感悟。

  1. 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人的生活环境带来的不同影响

  这里的生活环境具体包括两种:家庭和班级。如前文所述,小冬的家人在小冬受到惊吓跑回家后, 给予的安慰是: 就当看电影一样, 不要怕。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讲,这种安慰的效果微乎其微, 甚至还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可以想见,当事人那时的情绪感受是震惊、极度恐惧,如果没有合适的安慰, 那么不妨给当事人一个紧紧的拥抱, 传递来自亲人的安全、温暖、支持的力量。同时,小冬回到学校,出现了刨根问底、一探究竟的好事的同学, 这种追问无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效果, 幸好班主任及时阻止, 并专门组织了一次小型班会,提醒同学无需过分关注、过分渲染。

  2. 心理辅导介入起到的作用

  小冬的心理辅导只进行了两次,首次辅导主要通过协助她释放负面情绪,调整认知,学习有效的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 及时缓解该事件对她造成的心理冲击, 这也是心理干预的直接目的。 第二次主要针对她当前所承受的中考压力, 从亲子关系、 目标定位等角度帮助她减轻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深圳,518101)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