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技术 > NLP及其次感元技术在恐惧症咨询中的应用
在线阅读
NLP及其次感元技术在恐惧症咨询中的应用
时间:2017-07-17 14:48    点击:        作者:黄巧元

 

    〔关键词〕NLP 次感元技术;恐惧症;心理咨询

  恐惧症是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的一种神经症。 对于恐惧症的咨询, 比较常见的是采取森田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但这两种疗法成效较慢,既要耗费来访者时间,也无法减轻校园咨询师的工作量。

  NLP 作为一门提倡实效性、 关注问题解决的治疗技术,在恐惧症咨询中有着显著的成效。它针对恐惧症患者独创的咨询方法“消除恐惧法”操作简单明了,不对恐惧成因“刨根问底”,而是更关注问题解决,实操性强,时效性高。运用 NLP技术对恐惧症进行咨询,一般 1 2次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此,笔者就 NLP 理论和操作技巧结合临床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 NLP 和次感元技术简介

  ()NLP 简介

  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身心语法程序学)由美国学者Richard Bandler John Grinder 1976年创立于美国加州大学。其理论基础是传统心理治疗的三大势力:精神分析动力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NLP 疗法是在完形疗法基础上,结合催眠疗法的暗示方法和家庭疗法的语言技巧形成的心理治疗方法。

  NLP 疗法将人的思考模式分为三种: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人通过眼、 耳、 鼻、 舌、 身等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构成人的内部世界(主观感受)。不一样的感官的内部排列组合,形成不一样的行为的世界地图、世界模式和世界观。

  ()次感元技术简介

  NLP 认为我们的内心感受是由五类感觉器官所测得: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 味觉。 任何内心的经验,都是通过这五种感官传送到大脑而形成的。NLP把这些传送至大脑的讯息称之为“感元”。其中以“视、听、触”三种感元为主。次 感 元 是 比 感 元 更 小 的 单 位,它把感元进行了更微细的划分,是画面、声音及感觉更完整的组成要件,也是构成任何人经验的最小且更精确的单位。它们是让每个经验间有差异的要素,例如以视觉经验来讲,视觉影像的亮度对比、位置、清晰度和大小等,都可以说是该经验的次感元。

  次感元技术其实就是通过修改次感元来改变人的内在经验。它先把人的内在经验通过次感元来描述,然后通过暗示来重组来访者对经验事物的次感觉,令其产生新的内心感受,最终带来行为方式的改变。

  二、 NLP 及其次感元技术在恐惧症治疗中的优势

  ()NLP 的治疗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恐惧症成因NLP 心理治疗模式吸取精神分析动力学理论,认同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认同人的意识能力有限,潜意识的能力却惊人。潜意识虽然看不见,却可以凭借种种讯号征象察知它的存在。一个人如果出现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其早年生活经历和事件的不良影响,在潜意识中留下的深深印记。

  恐惧症患者的心理障碍往往源于当事人曾与恐惧事物有过一段或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受,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受到伤害,当事人的潜意识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令他们从此对恐惧事物“敬而远之”。尽管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过分恐惧是不合理的,甚至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但他们却无法摆脱强大的潜意识的“指令”。

  对此,NLP 的解释是潜意识有“自动选择最佳”的机制,但欠缺的是满足良好动机的有效做法。潜意识能力强大且无处不在,咨询师可引导来访者把潜意识的控制能力提出来解决问题。NLP 疗法创造性地运用暗示治疗模式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令来访者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NLP 及其次感元技巧善于调动来访者的想象力来进行积极暗示, 而恐惧症患者往往具有良好的想象力恐惧症患者一般具有良好的想象力, 对恐惧事物更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而次感元技术本身就是全方位、 具体化地调动来访者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等 感 知 力, 令 来 访 者 可 以 更 快、更好地进入积极暗示状态。 因此恐惧症患者较一般人更适合使用 NLP技术。

  ()NLP 讲求实效性,关注问题解决, 较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法更高效NLP 讲求实效性,它更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根源。 它认为来访者的问题产生于成长阶段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 是成长环境决定的, 这些都是有别于精神分析的。 它通过语言技巧探究来访者话语的深层结构,打破其思想局限,使其内心获得重组。

  ()NLP 独创的“消除恐惧法”简单易学,时效性高,耗时少于“森田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消除恐惧法”快速而高度有效,是 NLP 最享负盛名的技巧之一。它认为人在储存一份经验时必须有情绪同时存在, 每份经验都有其独特的情绪标记。 第一次经验出现时的情绪感受,会在每次提取这份经验(回忆)中重现。“消除恐惧法”便是要改变同样经验中的情绪效应。消 除 恐 惧 法 的 九 个 步 骤 包 括:掌握扼要的资料, 定出开始和结束画面;帮助来访者建立“支持力量”;向来访者解释恐惧形成和能够消除的原因;进入戏院(抽离);飞入放映室( 双重抽离); 播放黑白电影;快速倒卷过程(黑白);重复快速倒卷几次;做未来测试。

  消除恐惧法的九点秘诀是:精细的观察技巧;以来访者的状态为过程进度的依归;良好的开始和结束画面(两个画面);良好的支持力量;正确的双重抽离;播电影时是黑白的;倒卷时是彩色的, 快速和来访者完全投入;重复倒卷次数,每次倒卷比上次快。

  三、 NLP 技术在恐惧症咨询中的应用案例

  ()来访者背景

  小 A,男,16 岁,高一新生,个性活泼开朗,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开学后的某个上午新生体检,小A 一开始不愿意抽血,因为他怕血,后来在听到班主任说明抽血的必要性后,最终改变想法,在班主任的协助下成功抽血。(班主任用身体把自己和抽血人员、抽血用具隔开,而他本人则扭转头不看任何东西。)

  抽血结束后,一开始,他只说自己感觉身体不舒服,觉得头晕,但不想去校医室休息。 在同学陪他回教室坐下后,他开始出现强烈的反应,全身颤抖,神情恐惧,手脚冰冷,眼神空洞,口里还喃喃自语:“血!好恐怖!血……满脸都是血,好恐怖!呜呜……”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老师与同学感觉事态严重, 于是立刻把小 A 带到心理老师办公室进行危机处理。

  ()初步处理与诊断

  1. 安抚学生,倒上热水,让其喝下,试图平复该生的恐惧情绪,但成效不大在 询 问 小 A 发 生了 什 么 事 时,该生目中无神, 无法述说, 结合老师陈述, 初步诊断小 A 是恐血症患者。 立即要求其坐在沙发上, 并告诉他每年都有学生晕血, 一般问题不大,喝点水、平静下来就好了。随后 递 给 他 一 杯 温 水, 让 他 慢 慢 喝,并要求他喝水时感受热水流进身体带来的温暖。

  当他喝完一杯水后, 询问他是否好转。该生摇头,身体依旧发抖。班主任帮其把外套披上, 同时握住该生发抖的手。 随后笔者再倒一杯热水,让他自己用手握住杯子取暖,但该生依旧发抖。

  2. 询问恐惧来源, 让其自由痛哭,宣泄内心的自责情绪笔者试图询问该生看到了什么画面, 小 A 含糊不清地回答:“ 血,很多血……很恐怖!”“谁很多血?

  “他 / 她……好恐怖! / 她脸上很多血!”“小 A,现在我们都很安全!这里没有人受伤也没有血。老师们都在这里陪着你, 我们每个人都很健康,我们都非常安全。”“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他 / 她那么多血吗?发生什么事了吗?”“呜呜……我不知道……呜……”小 A 又开始哭泣 。

  “是谁让他 / 她受伤的?是他 / 她自己弄的吗?

  “不是……呜……是我弄的……呜……是我弄的。”该生低下头,抱头大声痛哭起来。

  “你已经非常内疚了,是吧?”笔者在旁安抚, 任其哭泣大概三分钟后,让他把第二杯温水喝下去,慢慢放松自己。

  3. 确定咨询策略

  由于该生处于应激状态, 情绪一直很激动, 一般的安慰话语与人际陪伴没有显著效果,为此,笔者决定先运用次感元技术帮助来访者抽离恐惧感, 然后再用消除恐惧法进行辅导。

  ()咨询过程

  1. 第一次咨询: 运用次感元技术帮助来访者抽离恐惧感,平复情绪

  首先,要求小 A 选择最舒适的方式坐好,闭上眼睛。“现在,你尝试选择一个最舒服的姿势。你可以挨在沙发上,可以随意地摆放你的手脚, 只要你自己感觉舒服,就可以了。” 该生配合地挺起弯下的腰,随后调整身体,挨在沙发上。

  “你一定感觉很累了,所以,你还可以把眼睛闭上感受自己的呼吸,调整自己的呼吸……”

  “非常好,现在为了让你呼吸得更舒畅, 心理老师会帮你把身上盖的外套拨开一点点……好的,现在你可以呼吸得更容易了。” 此举动是为了方便辅导者更好地观察来访者的呼吸节奏。

  “非常好……请你慢慢地调整呼吸……慢慢地呼……慢慢地吸………非常好……”心理教师观察其呼吸,直到来访者呼吸相对平稳。

  “小A,你现在眼前看到了什么?”“血!他流了好多血!”来访者面部表情开始痛苦。

  “好,请告诉我,你看到的画面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

  “彩色的,那些血好红。”

  “血有温度吗?

  “有,是热的。”

  “那个流血的人离你远吗?

  “很近。”

  “有多近?

  “就在我面前。”

  “那个人有发出声音吗?

  “有,他在哭。”

  “好的。现在请你试着慢慢地把画面的颜色由彩色变成黑白, 红色的血也慢慢地变成黑白色。”

  小 A 开始用他的想象力来改造画面, 笔者则在旁边细心观察其面部表情,等待片刻后询问小 A 是否能做到,直到对方表示能完成,再指导他下一步的想象。

  “现在,请你再把画面中的温度调低,直到你感觉不到画面的温度。”在小 A 完成后,要求他把画面调成没有声音的画面,当他完成后,再要求他把画面一步一步地推后, 直到整个画面远离自己, 最后变成一个没有声音、没有温度、没有色彩的模糊不清的图片。

  当完成一切后, 让小 A 睁开眼睛,这时他的情绪已经平静下来,身体不再颤抖,哭泣声也已消失,开始能用正常的眼神看身边的人。

  随后,小 A 主动告诉了我们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天他在家附近和两个刚认识的小朋友玩一堆废弃的砖头,当他们玩得很疯的时候, 自己竟然手一滑, 把一块砖砸在身边的一个小朋友的头上。 被砸中的小朋友满头是血,随即大哭起来,三个小朋友都被这突发事件吓呆了。小 A 更是吓坏了,等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拔腿就往家里跑。 他边跑边想着那个满头鲜血的小伙伴,回到家后,他更担心对方家长找上门来算账。 他一整晚都担心害怕, 但接下来却没有等到任何的消息。负罪感令小 A 无法释怀,最后演变成恐血症。由于时近中午, 未免影响学生午餐休息,笔者安排下午再给小 A 做第二次辅导。

  2. 第二次咨询过程:运用 NLP 消除恐惧法帮助来访者消除恐惧

  (1)定出开始画面和结束画面

  笔者说明要先找出引起恐惧经验的开始画面和结束画面, 这两个画面应该是静止的, 像照片一样没有活动进行。最终小 A 确定“小伙伴满头是血的画面”是开始画面,“小伙伴康复离开医院”是结束画面。

  (2)安装“支持力量”的经验掣

  由于来访者在回忆恐惧经验时感受到很大的痛苦, 辅导者预先在他身上设立支持力量的经验掣, 可以避免这份痛苦。与小 A 调试后找到一个他认为最舒服的位置:左手手腕处。测试这个经验掣有效后,再开始下一步操作。

  (3) 向来访者解释恐惧形成和能够消除的原因

  “ 小 A, 你有没有觉得很神奇,每次想起那件事都令你害怕和痛苦?既然那次经验令我们有这样的感受,也一定可以在另一次经验中消除它,使你以后回忆这件事时, 有更轻松和安全的感觉。 现在我们一起制作消除恐惧的经验,好吗?

  (4)进入戏院(抽离)

  接下来,让小 A 闭上眼睛,调整坐姿,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令其身心放松下来。 接下来听从指导语展开想象:“现在,你看见前面有一个房间,那是一个电影院,里面很宽敞很大,你选了一个适合的位置坐下,面对着屏幕,看到空白的屏幕。当你做到时,请点点头给我一个信号。”

  (5)飞入播映室(双重抽离)

  “好,现在,想象你的意识从身体里飘离出来, 一直飘到影院后面的播映室中。 播映室的前面有一块防弹玻璃,透过玻璃窗,你能看到下面座位上的自己。 你看到的关注的是座位上的自己, 而那个自己正看着他眼前的屏幕。”

  (6)播放黑白电影

  “小 A,放映室很安全,你面前有一部由你控制的放映机, 你可以调控电影的快慢、明暗、大小。当你感到有困难的时候, 你可以随时停下来,还可以启动你的经验掣。”

  “ 你 还 发 现 放 映 机 上 有 几 个 按钮,其中一个是黑色的,当你按下它时,放映机向前播放黑白片段。当电影播到最后时,应停下来,把画面停留在屏幕上。 当你完成后给我一个指示。”

  (7)倒卷过程

  “好,现在你发现有一个红色按钮,找到了吗?当你按下它时,放映机会用彩色来倒卷播放。 现在你准备按下它, 然后电影会在几秒内快速返回到开始画面。 当你完成后给我一个指示。”

  (8)重复快速倒卷(破坏恐惧经

  验的结构)

  “好,现在我们再重复刚才的倒卷过程,每次都比上次快。为了更好玩,这次我们加上声音,直到“殊”一下就可以回到开始画面。 此处可反复练习几次。”

  (9)打破状态,测试效果

  “好,现在你已经控制得非常好,你试着把这盒影带拿下来放到档案柜里。现在你的心情非常轻松,你完成了你的使命,你的身体又开始漂浮,这次你漂浮到我们的咨询室,最后和

  现在的自己结合在一起,你整个人变得轻松,请你慢慢地睁开眼睛。”

  “小 A,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打破状态)

  (10)做未来测试

  “ 现在, 我想你回想那次事件,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小 A 思考了一下后回答:“现在感觉……好像舒服很多了。”

  ()咨询后记

  ()经过两次的咨询后, 小 A 没有再因为血出现恐惧的症状。 一个月后, 班主任反馈该生现在对血没有以前的恐惧感了。事隔三年后,在高考体检中, 小 A 也顺利地参加了抽血。至此表明,NLP 的预后效果较好且稳定。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 NLP 疗法注重实效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工作量大的校园心理咨询工作。 它为学校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与方法, 推动了校园心理咨询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桂华中学,佛山,528200)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第13期。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