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问题行为;小学生;心理咨询
一、基本信息
(一)基本资料
小A,男,13岁,六年级学生,身高正常,体型匀称,面目清秀,性格外向。
(二)家庭背景
小A的父母为原配夫妻,家庭条件尚可。小A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去外地工作,小A自此便与爷爷奶奶同住,虽然父母偶尔会回来,但是与父母相处的机会很少,和父母的交流也较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自小爷爷奶奶对其宠爱有加,现如今已难以约束。其母亲生性温柔,父亲脾气急躁。
(三)学校表现及同学关系
因本次咨询开始时为开学第一周,所以开学第一次心理课上发生的情景,很好地体现了小A在学校的情况。
(情景回放)开学第一周心理课,当老师走进教室和学生互相问好之后,教室门被突然打开,走进一位个头不高,一脸什么事都不在乎的男孩。进来后,看也没看老师一眼,一甩门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这时,全班学生发出一阵哄笑,老师顿时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许有学生看出了老师的疑惑,说:“老师,他被英语老师叫去了,开学这几天他天天被叫去办公室!”当老师正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的时候,这位“甩门哥”发话了:“老师,不用管我,你上课吧。”老师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形,心想:不管就先不管吧,先上课再说。可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的课堂上,他一会儿发出怪声、一会儿随意插嘴,课堂被他哗众取宠的小伎俩屡屡打断。
一下课,便有几名学生跟着心理老师回到办公室,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叙述着小A的种种事迹,诸如他很坏、他有暴力倾向、没人愿意理睬他、他在小学时就很出名、所有老师都拿他没办法等,可见小A的同学关系非常糟糕。不仅如此,开学短短几天,几乎每一学科的老师都会到班主任处告小A的状。
(四)来访者自述
小A自述比较喜欢妈妈,妈妈很温柔,不喜欢爸爸,最怕爸爸。觉得爸爸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以前只要自己稍有犯错,或者爸爸认为自己犯了错,就会一顿暴打,不过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并且爸爸很少在身边,爸爸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所减少,但依然喜欢凡事都指手画脚。当被问及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时候,他说自己经常上课捣乱,学习成绩又差,是一个“坏学生”,并且从小学开始就不是个好学生了。这些年一直是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老师不会给他安排同桌,也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五)问题症状
通过与小A的接触和对老师、同学的访谈,我发现他有以下症状:脾气急躁,易激惹,并且不主动控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搞恶作剧;与人交往中言语粗鲁、举止乖张;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自我负面评价较多。
二、评估分析
通过与小A的接触和交流,结合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他日常表现的描述可知,小A没有重大的疾病史,对自己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自知力,排除存在心理障碍的情况。综合咨询中收集到的信息,我认为小A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
(一)家庭方面
在小A的家里,父亲的教养方式非常的简单、粗暴,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小A很少能有机会和家长进行坦诚的交流,家庭的互动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这种现状导致了小A极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心理需求在家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父亲是家里绝对的权威。小A父母外出工作以后,爷爷奶奶对他宠爱有加,这种教养方式的变化,让小A长期压抑的情绪有了释放的机会。
(二)学校方面
在和小A的交流中,小A谈到小学三年级一次偶然事件被老师和同学误会,并因此被正好从外地回来的爸爸一顿打骂。为了表达他的不满,他故意用上课捣乱、恶作剧等方式引起大家注意,如此一来,老师和同学越发认为他不是个好学生,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老师和同学渐渐疏远他,甚至对他存在偏见。为了不影响别的同学,他的座位被安排到了角落里,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同桌,因此他对老师和同学的不满与日俱增。
(三)个人方面
为了满足自己合理的心理需求,小A在学校中不断地采用不正当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渴望别人来关注自己,渐渐地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他也慢慢地忘记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初衷。这种行为表现让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他是“坏学生”,他也逐步形成了“我是坏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出现了认知偏差,助长了自身情绪易激动、言语粗鲁、举止乖张的一系列负面行为。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阶段(两次咨询):建立咨访关系,制定咨询目标
1.初次接触
经历了第一堂心理课上的“甩门”事件,听了同学们的叙述,我对小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找他的班主任详细了解情况。当我找到他的班主任时,班主任说正想找我,因为班级里有位学生让她很头疼,希望我能够对他进行心理辅导,这位学生正是小A。想到之前要和小A聊天时他的态度,我决定找一个能走近他的办法。我问班主任,小A有没有什么优点或者爱好,班主任说他跑步还可以。说到这里,我马上有了主意。
据班主任反映,每一次大课间活动时间,小A都会自己留在教室里,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个时间走进他们班的教室。
当我走到他跟前的时候,他头也不抬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还没等我开口,他说:“老师,你不用找我谈话了,你要说的我都知道,很多老师都跟我说过了。”
“是吗?你很聪明啊,我还没开口,你就知道我要说什么,我就是想和你聊聊天呀!”我说道。
“我和老师没什么好聊的!”
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碰壁,我想,反正也是在课间,没多少时间,就说:“好吧,那就下次再找你聊,不过我想说一句,你很有个性!”在转身离开的一霎那,我用眼角余光瞥见他抬起了头。
2.正式面谈
经历了上次的碰壁后,我找了一个中午值班的时间,请心理委员转告他,让他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来。正在我犹豫着他会不会来的时候,我听到了脚步声,于是迅速走到辅导室的门口,果然是他。我迎上去说:“小A,欢迎你的到来,我正等你呢!”这时我看到他脸上出现了瞬间的惊讶,随后又写满了不耐烦。请他入座以后,我们开始了咨询。
小A:(低着头)老师,你又找我干什么?
我:(拿着学校运动会秩序册)听说你跑步跑得很快,学校要开运动会了,我想了解下你都报了些什么项目?
小A:(第一次用目光注视着我,停留了一会)你怎么知道我跑步很快?
我:我当然知道了,因为我是运动会的计时裁判,我希望看到我的学生取得好成绩,不过我是很公正的裁判哦!
小A:(笑了笑)我从小学就擅长跑步,每次都是第一或者第二名,我想报所有的跑步比赛项目,可是学校规定个人项目只能报两项。
我:我只知道你跑得快,原来你这么厉害啊,以后多的是机会,这次你就先报两项,小试牛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看到你的实力,说不定以后会给你更多机会呢!
小A:好的,老师,你放心,到时会让你看到我的实力的!
我:好的,我等着看你的精彩表现!小A,我之前说过,你很有个性,我想和你交个朋友,可以吗?
小A:(用质疑的目光看着我)你是老师,难道老师会愿意和一个“坏学生”交朋友?
我:为什么说自己是“坏学生”呢?我越来越觉得你很特别了,能跟我说说看你是怎样一个人吗?
小A:(有些激动)想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你去问问班里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很了解我,我经常上课捣乱,学习成绩又不好,就是一个“坏学生”!我从小学开始就不是个好学生了!
我:可是我感觉他们说的不一定都是事实,你觉得他们了解你吗?在我看来他们都不了解你,你了解你自己吗?
小A:(怔了一下,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老师,我先回去了,下次我来找您!
看着小A离开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自己是“坏学生”呢?难道他内心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
第一阶段的咨询中,我主要运用了专注、倾听、共情和质问的技术,用投其所好的方式打破了他原有的自我防御,使他感受到了被关注,感受到了被接纳,渐渐减少了阻抗,与他基本上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的咨访关系。另外,从这一阶段的咨询中,我发现小A存在“我是坏学生”的不合理认知。
(二)第二阶段(两次咨询):认识到不合理认知产生的原因,提出调整方法
1.同伴辅导
在觉察到小A上次咨询结束前的沉默后,我决定在下一次咨询开始前,让班级的心理委员进一步跟进。我首先把小A的情况以及我的一些想法跟心理委员进行了沟通,请他寻找合适的机会,主动走近小A,目的在于让小A意识到,除了心理老师外,同学中也有人会信任他。
2.主动约见
周三中午,我正在办公室值班,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看见是小A。他进来的时候满头大汗,面带笑容,手里还拿着运动会的号码牌。
小A:(神情兴奋)老师,我们班级刚刚在训练接力跑,我除了报名参加800米和1500米外,还参加了接力跑。
我:有你这样一员虎将在,看来这次你们班要取得优异的成绩了!
小A:(笑了笑)老师,我最近交了一个朋友,这几天我们一直在一起跑步,我觉得他人蛮好的!
我:是吗?真为你感到高兴!
小A:(沉默了一会儿)老师,其实我之前跟您说了假话。
我:哦?
小A:大家都认为我是个“坏学生”,这是真的,我以前也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个“坏学生”,但是上次你问我是否了解自己以后,现在我发现其实我真的很讨厌别人说我是“坏学生”。在家里,我爸爸什么都说我不好,总说我没用,完全不给我辩解的机会。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我拖累了班级,我现在连个同桌都没有,其实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没有同桌了!
我:这种情况发生在谁身上,都会很难过。那你觉得为什么班主任不给你安排同桌呢?
小A:(情绪有点激动)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我无意间弄坏了同桌的文具盒,她硬说我是故意的,还向班主任告状,说我经常拿她的东西,上课总是找她说话。其实不是她说的那样,可是后来班主任把事情告诉了我爸爸,还把我的座位调到后面让我自己一个人坐,回家后还被爸爸打了一顿。从那以后,我就经常上课插嘴,故意恶作剧,以此表示我的抗议,于是我就再也没有同桌了。
我:这件事情的处理,对你确实是不公平的,你当时肯定觉得很委屈。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用这样一种方式表示你的抗议会不会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越是这么做,老师和同学就越会觉得你不是好学生,他们也越会觉得不给你安排同桌是对的,免得你影响别人。
小A:(低下了头)之前没有想到过,我只想到我这样做老师才能够注意到我,可是我现在怎么办?他们是不会相信我的,我现在好想要一位同桌。
我:我相信你,这样吧,我们来作个约定,你试着在以后的心理课堂上适当控制你现在的这些不良行为。当你每一次试着控制自己的时候,请分别把成功和没有成功的具体时间和次数记录下来,每天把你的记录拿过来我们一起讨论。当你有连续进步的时候,我就在心理课上给你安排一位同桌,你看可以吗?
小A:好的,谢谢老师!
我:不用谢,今天就这样吧,期待你的进步哦!
小A:(腼腆地笑着点了点头)老师,再见!
第二阶段的咨询中,我首先运用了同伴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随后的咨询中,我继续运用了专注、倾听和共情技术,还尝试运用了认知技术,帮助小A调整不合理的认知。通过此阶段的咨询后,小A不再认为自己是“坏学生”了,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被认同的需求。我与小A的爷爷奶奶也进行了一次交流,把小A的情况和他内心的需求向他们作了说明,并提供了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小A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进步,鉴于此,在事先沟通的基础上,我安排小A班级的心理委员作为小A心理课的同桌,同时请他督促小A进行自我控制。
(三)第三阶段:开展行为管理训练,改善不良行为,巩固咨询效果
随着小A在心理课堂表现和日常行为的逐渐改善,我及时对小A的变化给予肯定。和小A约定,把在心理课堂上运用的行为管理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课堂上,并邀请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监督,每天把当天所作的行为管理记录拿到心理辅导室共同讨论,当有一半学科的课堂上自我控制成功次数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时,由我去找班主任协商,在座位调整时为他安排同桌。
另外,我还将小A吸纳为心理社团的成员,鼓励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举止,并跟他约定,当心理社团一半以上的同学支持他的时候,我就把他推荐到他向往已久的足球社。
四、个案小结
(一)效果评估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我始终采取倾听、接纳、共情的技术,以投其所好的方法切入,和小A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小A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宣泄负性情绪。在小A认为大家和自己都了解自己,认为自己是“坏学生”的时候,适当运用了质问的技术促使他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采用了行为管理法帮助小A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整个过程基本做到了以来访者为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两个半月的咨询,小A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拥有了同桌,还如愿加入了学校心理社团和足球社团。
(二)自我反思
虽然在我和心理委员的协助下,小A经过自身的努力,不良的行为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本个案的咨询中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和改进的方面。
由于咨询经验有限,本个案缺少测量工具的使用,行为训练技术的使用中也不够规范。
学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影响,本个案咨询中,我对小A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班主任和小A本人及其同学,虽然也与小A的爷爷奶奶进行了一定的交流,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没有与小A的父母进行沟通。
本案中小A的问题行为也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在咨询中还要和班主任、学科老师以及学生形成咨询联盟,这对小A的后续支持系统的建立将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