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只小鸟唱歌,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使命和愿望。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1]。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程度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2]。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利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探索,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因是指个体试图借助某个事件或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推断的过程。维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内归因和外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的高低、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运气(机遇)的好坏[3]。维纳从三个维度和四个因素出发,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下的归因模式:(1)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因素,例如能力;(2)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制因素,例如努力;(3)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例如任务难度;(4)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例如运气。维纳认为,一个人怎么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影响他的期望、行为和情感的反应。
中学生常常在每次考试后,都会给自己的成绩结果进行归因: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的原因,会产生自豪感,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从而提高动机 ;如果将成功归结于外在的因素,会使学生产生惊奇的心情。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内疚和无助感,归于外部的因素,会生气,会产生敌意的心理。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成功归于可控制的因素,会积极地争取成功,将失败归于可控制的因素,会继续努力,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将成功归于不可控的因素,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于不可控的因素,会使学生产生绝望的心理。
总之,个体如果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会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坚持,也愿意应付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相反,如果学生进行消极的归因,就有可能对自我缺乏信心。因此,归因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根据上述的维纳归因理论,我们得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失败或成功,都可以进行归因,但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正确的归因方式,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很多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成绩的归因往往片面化,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进而引导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学习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当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倾向于做能力归因时,获得成功后,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满意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但也应该注意,不能过分肯定这一点,把成绩归因为能力因素,学生易产生自负、自满、骄傲的情绪。遭遇失败时,这种归因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认为自己脑子笨、不聪明,从而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试卷时,对于难度相对大的,可让那些归因于自己能力强的学生做成绩分析。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一方面要积极给予肯定的回答,激发学习的动机,另外一方面,也要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实力不足,还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而对于试卷难度不大的,可让那些归因自己能力弱的学生回答,充分肯定他的合理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动力。
当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倾向于做努力归因时,获得成功后,会相信这是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进而不断地激励自己继续努力;而失败的时候,会认为这是自己不努力的结果,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成功。研究表明,教师引导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努力就能不斷取得进步。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很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制订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通过短期目标,帮助学生对自己在近期内需要完成的学习活动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也有努力的方向和动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积极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通过短期目标,慢慢地靠近他的总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目标的树立,有了努力的方向,慢慢也会激发学习的动机。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成功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成绩差,往往是由于较少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把自己的学习差归因于能力差或不是学习的料等负面的因素。实际上,人人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青少年更是如此。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成功的愿望,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当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兼顾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兴趣特长等都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体验。比如,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这一特点,在创设活动中,设置相对容易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回答,并及时给以鼓励和赞赏。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鼓励,从而激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更乐于参与。另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思善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且对于学生分享的答案,教师也要给出积极鼓励的回应。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合理的归因方式,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教师要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自古以来,许多哲人都宣传榜样的力量,比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述的就是榜样对人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就榜样的力量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观察理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之间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积极的归因,引导学生分析榜样对象的成败原因。在分析过程中,学生本人也受到影响,归因的结果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归因倾向。比如,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讲述他们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其他学生自己去比较差别,让学生自己体会努力对于成功的作用[4]。
(五)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表扬,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表扬、奖励和鼓励相对于惩罚、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内心深处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如果这时教师能够意识到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及时给予表扬的反馈,并帮助做出恰当的归因,那么学生会受到鼓励,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会激发学习的动机。当然,任何表扬或批评要让学生感到有理有据,要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表扬是对自己努力或能力的肯定和支持,过度或不足的表扬会有损动机的作用。比如,有学生认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只是一般,还不如其他同学,这时教师如果大肆表扬这个学生,会让学生怀疑教师的目的,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归因:我明明完成活动一般,甚至都不如其他大部分同学,老师却这样表扬我,肯定是认为我脑袋不好使,一定认为我是个笨蛋。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具体,要针对具体的进步和成就,且是在客观事实面前直接表扬学生的进步和成就。上述例子中,教师可以这么说:“虽然你这次完成任务还是出现错误,但几次下来,老师都看到你的努力和尽力,这种坚持难能可贵。而且这次的失误比上次少了很多,说明你在进步……”
综上所述,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维纳的归因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294.
[2] 张芳平.浅谈培养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4(5):74-75.
[3] 郑肖华.归因理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福建教育,2015(4):11.
[4] 符春莲. 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 家教世界,2013(4):66.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儋州,571700)
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