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一线心育 >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其化解策略
在线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其化解策略
时间:2018-02-02 12:05    点击:        作者:李明远

 一、引言

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不理睬或对教师的提问不回答,与教师没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动的现象。它突出表现为:学生不能介入、不能感知教师创设的情景,造成情感上的沉默;学生无从分析、无法解答教师设置的问题,造成认知上的空白;学生对教师想要表达的情感不能及时回应,造成思维上的中断。而在教师层面,课堂沉默多是由于教师固守预设、漠视生成而引起的。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程序开展教学活动,对课堂生成性问题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或由于教师准备不足,或受限于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对课堂生成性问题采取顾左右而言他课后再讨论的态度;或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学生无法直接回答而导致课堂沉默。笔者结合自身观课、上课的教学片断,探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化解策略。

二、课堂教学沉默现象的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预设不当导致课堂沉默

【案例一】这是一位教师的研讨课,话题是"That's cool"。为了引入新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唱英文歌曲"Hello Hello How are you"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ong

S1 I like it.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面向全班学生)

Ss It's hot.It's sunny.

T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改变句型加重语气)

SsIt's fine.(部分学生降低声音犹豫地回答)

T Nono.Use your headplease.(紧皱眉头,边摇头边说)

SsIt's warm.(部分学生小心轻声地说)

T Look at me.Am I cool today?(着急地说)

Ss Yes.

接下来课堂陷入沉默。

【原因分析】多数课堂沉默皆由教师准备不足和预设不当引起。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周全,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足预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设问时心中有学生。教师备课时可以模拟追问,仔细推敲设问的角度与难度,必要时可事先与一些学生商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再围绕这些想法预设问题。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信心十足,游刃有余,追问才能切中要害,精彩纷呈。

该教师用英文儿歌创设情境作为切入点,引出cool的两个基本意思,一是凉爽,二是好、酷,基本思路是好的。但是由于当时气温很高,教师的预设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因而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在教师改变句型加重语气问“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时,学生已经知道(半信半疑)教师有其他意图,但又不明白教师加重语气问的具体意思。部分学生似乎联想到教师安排唱歌的用意,于是降低声音有点犹豫地回答:“It’s fine.”此时,教师加重语气后,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也降低了声音,放慢了语速。很显然,教师改变语气让学生发生了心理变化,产生了心理压力,于是学生回答问题显得不自信,教师也有点儿急了。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猜想授课教师是希望学生回答“It’s cool.”但是,在教师事先没有做任何介绍和解释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首普通的英文儿歌,学生怎么能联想到“cool”?何况那天的天气的确很热。有时教师的指令不清晰,或用复杂的语言表述一段较长的指令,学生无法完全接受信息,这些都可能导致课堂沉默。

【应对策略】随机应变化解课堂沉默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或提问前没能进行足够的语言输入,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产生集体沉默。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不可预测性使我们不可能让教学活动完全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因此,在课堂上也经常会发生意外。如果处理好这些意外,学生学习英语的灵感和激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反之,将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甚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回答"I like it."时,教师顺势补上一句"I like ittoo.It' s cool."在学生回答"It' s hot. It' s sunny."之后,教师将计就计加上一句"But I am feeling cool today."就解决问题了。这样不仅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化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现和应对预设外的生成,生成后的教学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从而有效减少课堂沉默现象。

(二)预设超限引起课堂沉默

【案例二】有一位教师的一次展示课,讲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A 2d 时,其中讲解了"fall"这个词。该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秋天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不同表述时,第一次提问:“What' s the American English for ‘autumn’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Fall该教师进一步提问:“What falls in fall学生们面面相觑,沉默不语。教师提高语调,连续问了两三遍,其间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间隔,可是学生仍然不知所答。显然,复习fall这一单词耗时过长,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原因分析】《课程标准》指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该教师的本意是想通过提问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明白名词fall(秋天)是由动词fall(落下,下落……)转化而来。汉语中也有一叶知秋的说法。按理说,该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难回答,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预设超限,忽视了学生的基础,也没有给学生搭建足够的支架。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还没有接触过名词leaves(树叶)的用法,该词在《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9才学到。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内容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同时,教师的指令一定要让学生清楚明白。违背学生的认知水平或生活经验的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应对策略】用追问化解课堂沉默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把握其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同时,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持。教师不能完全包办学生的探索过程,也不能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置之不理。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做以下改进:在教师进一步追问"What falls in autumn "后,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举起一本书或一张纸,使其自然下落,在物体下落的同时,说:"Look what is falling down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回答:“A book(或A piece of paperis falling down.”教师作出示范后,再追问:“What falls in autumn这样,通过类比迁移,学生就比较容易回答了。如果学生还是无法给出答案,这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片枯叶使其下落,或者借助幻灯片呈现枯叶下落的情景,并呈现新单词leaves(树叶),启发学生回答"What falls in autumn",而且还复习和巩固了fall(落下,下落……)做动词的用法。毕竟,课堂上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另外,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设法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预设不足造成课堂沉默

【案例三】某教师在讲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1 What' s the matterSectionB 2b阅读课时,教师在进入新课之前,先播放了电影《生死两难》(127 Hours)的片段。两分钟后,教师关闭视频,向学生提问:“What did you see in the movie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准备,所以没有任何反应。教师只能点名提问。师生对话如下:

T Sam can you tell us the name of the man in the movie

Sam:(沉默不语)

T Kate do you know who the man in the movie is

Kate I' m sorry.Idon' t know who he is.

(课堂出现沉默)

【原因分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从以上师生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对观看的电影片段和电影里的角色不熟悉,因而无法作答。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课前预设不充分,缺乏导入和过渡,沉默由此产生。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语言水平差,一些教师没有开展热身和对话活动,而是匆匆导入新课,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设计削弱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节奏过快还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对重要的语言点训练不到位,师生不能互动等不良后果。一节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环节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导入的效果,因为它对课堂教学起着定向作用。有些教师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然而创设的情境不真实、不合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很难参与导入,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应对策略】激发兴趣,避免课堂产生沉默

一节好课,需要有一个好的导入。它既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它既是一节课的开始,又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开始;它既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师授课效率,又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学生听课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并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可通过一连串有梯度的情景设问引导学生,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从而保持较高的话语量,避免课堂产生沉默。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考虑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段导入新课。教师在播放视频前,先介绍电影的背景知识并讲解相关词汇,让学生做好准备,有目的地去观看视频,在回答时有话可说,降低回答问题时的焦虑。师生对话如下:

T Do you like movies

Ss Yeswe do.

T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1 I like action movies.

S2 I like comedies.

S3 I like educational movies.

T Educational movies.I watched an educational movie last weekend.Do you want to watch it?(在学生说到educational movies时,教师适时抓住话题,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

T The man Aron Ralston is very brave.(教师呈现难读的人名,并领读12遍,以便学生在之后回答问题时顺利说出人名,降低问题难度)

T But something happened to him.What' s the matterLet' s watch the movie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to him.(结合本单元熟悉的话题"What' s the matter",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有针对性地去寻找信息。学生在看完视频后普遍能回答问题)

(四)墨守预设引发课堂沉默

【案例四】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在执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 Grammar时,一上课就说:今天我们将学习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下面两人为一组,运用这八组人称代词通过指认课桌上的物品进行口语操练,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在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没有一个小组能归纳出人称代词的用法,有很多学生一脸茫然,于是笔者就人称代词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了详细讲解,再讲到人称代词的用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就是记录员,听到的就是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用法,连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也听不到,更不用说语篇了。于是学生在沉默中熬到了课堂结束。

【原因分析】在一些课堂中,教师按照自己教案的预设授课,学生必须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内容,由此而导致课堂沉默。这是教师墨守预设导致课堂沉默的典型案例。叶澜教授曾这样剖析这类案例: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和学生的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授课时往往囿于事先备好的教案,把课堂的一切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的预设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课堂上,他们固守预设,不敢做有效生成,没有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出来。这样的课堂无视生成资源,仅以完成教案内容为宗旨,必然导致课堂无趣、沉闷。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言谈举止都被固定在教师预设的框架里,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要么会错师意,要么答非师问,导致学生不断受挫,进而集体沉默。而课堂教学应是灵动而充满变化的,任何墨守预设的做法只会导致课堂沉默,就课堂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则会给课堂带来朝气与活力。

【应对策略】适时引导,化解课堂沉默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对及时生成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充当能力较差的学生,把已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共同讨论,寻找答案,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在本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师营造了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空间,但没有考虑实际的教学需要,使得合作徒有其表。其实,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套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上一个人称代词,其中三组拿到的卡片上面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另外三组拿到的就是名词性物主代词。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中文句子,其中会出现一个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一个名词性物主代词,句子呈现后请各小组迅速找到写有这个代词的卡片,然后走到讲台前和另一组的同学用英语说出这个句子,最后将句子写在黑板上,并将句子中的人称代词用红色粉笔划出来,然后告诉全班学生这个词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形式,学生可以牢固掌握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可见,教师要敏锐地感知并适时就课堂中的意外进行灵活处理,不能采取无视态度。教师如能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就能有效应对课堂沉默的问题。

三、结语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长期存在,成因复杂。每位初中英语教师都应致力于应对课堂沉默的实践与研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不断地化解因预设不当、预设超限、预设不足以及墨守预设所引起的课堂沉默现象,调整课堂提问策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与学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种途径,用多样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情感;不断尝试激活课堂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打造充满活力与和谐向上的课堂。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实验中学,襄阳,441500

编辑/于洪终校/杜文姬

 

本文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1期。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