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一线心育 > 基于生活化的生命教育课程的立体式实施体系探究
在线阅读
基于生活化的生命教育课程的立体式实施体系探究
时间:2016-03-07 17:37    点击:        作者:田丽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生活实际;立体式

  生命以生活为载体,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教育是源于生活实践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构“立体式”的,突出学生参与、体验和训练的课程实施体系。教师要从多角度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近的实例,提供与学生生命历程相近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愿望,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活动、去体验,进而加深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根据学生生命发生发展的特性,为提高作为地方课程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从研培、师资、教学、课程资源、评价五个层面建构了“立体式”的课程实施体系。具体如下。

  一、健全机构,科学管理——课程实施的基础

  生命教育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对它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要使本课程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和引领作用,必须要自上而下地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研培体系,以加强课程的管理与组织。按照黑龙江省教育厅文件要求(黑教基[2008]158号),省教育学院、市教研院、县教师进修学校都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负责“三级”生命教育的教研与培训工作,督促检查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现已形成了省、市(地、企)、县(区)“三级联动”的研培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创立了“区域典型引领—名师团队牵动—网络工作室搭建—经验总结推广”的研培操作模式。

  二、培训师资,提升能力——课程实施的关键

  1. 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

  这是教师自身生命价值和人文精神提升的培训。以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规范教师成长历程、推广师德行为典型经验以及师德热点难点问题辨析为主线,采取案例式、参与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师德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真正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正如刘再复所说:“如果只有知识和技能,那么人是平面的,只有长度和宽度;人类的知识愈来愈多,宽度和长度增长了,但是缺少一个东西,即缺少第三维度,这第三维度就是人文维度;只有具备了第三维度,人才有深度,生命才是立体的。生命质量就是要求人要具有内在深度,具有完整的立体的生命才是合格的教师。”

  2. 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

  生命教育是有着明确价值追求而又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性能力,否则无法胜任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基于本课程的这一特性,培训中以实施好生命教育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培训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本省生命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式、参与式的实践能力培训。

  我们采取的主题式、参与式培训就是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强调带领教师走进生命教育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诊断解决实际问题;借助“影子跟踪”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小主题研究等方式,实行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学习;规范培训考核管理,强化学员互动参与,激发学员参训动力,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生命教育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的常态化,以有效提升生命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课标引领,优化教学——课程实施的核心

  《黑龙江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是黑龙江省地方课程生命教育学科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有效实施生命教育教学的依据,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动与表现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等的建议。同时,本课程标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载体和途径。由于生命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认真研读、准确理解本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即树立关爱生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升人生境界,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组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准则。

  那么,怎样以课标为引领,组织开展生命教育教学实践呢?

  生命教育教学是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和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一般包括两大环节:一是教学方案设计;二是课堂教学组织。这两大环节缺一不可,是课程有效实施的核心。

  1.要灵活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机动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引导学生展开体验探究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基于学生,吃透教材,设计教案。具体设计流程如图1。

  2.要多渠道、多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1)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氛围。生命教育课程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换自身角色;要虚心、耐心地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之对话;对学生倾诉的隐私和悄悄话,要给予尊重并注意保密;要建立一种民主、宽容、愉悦、互助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其生命潜能,促进其生命健康成长。

  (2)灵活选择教学活动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价值观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教学形式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不过这要依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而确定,让形式服从内容。小学低年级主要的教学形式有:教学游戏、模仿训练与体验、图片展示、讲故事、小组讨论等;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讲解、情境模拟演练、探究性学习与活动、调查访问、讨论分析、角色扮演、体验式活动、榜样示范等;初中主要的教学形式有:拓展训练、实践活动体验、价值澄清、演讲辩论、研究性学习、环境陶冶、模拟演练、现场调查、讲解、案例分析、自我反思等。

  (3)注意加强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在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课上教学活动之间的内在连续性和循序渐进性,还要注意课上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延续和衔接。就生命教育而言,课堂教学并不是终点,要把课上教学活动训练延伸到家庭、社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自我训练直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是生命教育的独特性所在。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以活动体验为核心,以技能和方法领悟为基础,以情、意、行转化为目标,以探究式、启发式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流程见图2。

  四、多种途径,拓展资源——课程实施的载体

  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大量存在于日程生活中,非常丰富。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类;从存在方式上,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各级学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和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灵活、有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使生命教育真正走进生活,走近学生,实现生命教育课程的构想和美好愿景。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调查了解学生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现状和需求。有效的生命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

  2.再度开发教材。生命教育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在编写教材时为师生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和发展空间,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充实、加工和改造。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可建立生命教育网站或网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教学,提高课程效果。

  4.有机整合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生命教育的实施,要按照树立理念为先,课程实施为主,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渗透为辅的原则,把生命教育课程同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有机融合,互相补充,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生命教育效果。

  生命教育的教学空间也不要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要创造条件延伸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单位、机构,如医院、生命科学陈列馆、敬老院、青少年活动训练基地等,以丰富并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一些生命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五、注重发展,多维评价——课程实施的保障

  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以促进每位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与感悟,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发现自我,尊重和关爱他人,使其不断提高与进步的过程;是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的过程。因此,生命教育评价不同于传统的甄别与选拔性的评价,更不同于学科课程评价,应该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导向,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教育性功能。

  生命教育课程采取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陈述、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方式。重点聚焦学生和教师两大视角进行评价。

  1.学生生命发展水平的评价

  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科学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调适,是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因此,评价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1)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学生能够科学地、正确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言语举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态度有所改善;学会调控自我情绪冲动、自我人生规划和人际关系改善的技能;掌握自我人格健全、身心和谐、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关心、自然界的保护等方法策略。

  (2)注重行动,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行动表现。生命教育课程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学生对生命活动的体验,且体验越深刻,教育效果越好。而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和训练是获得体验的前提条件。学生主动参与重点把握两方面,即学生参与的广度(是否全体参与)和参与的深度(是否真情投入)。行动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主动与人交往;乐观地学习和生活;勇敢地应对挫折;客观地评价自我;尊重生命的多样性,自觉保护周围的生存环境;能包容并关怀他人;主动掌握生命保护和干预的知识技能,并能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

  (3)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表现,关注学生的体悟与收获。生命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避免过于偏重知识考核,更不能用纸笔考试的方法。要在课内外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提升,自我生存与保护技能的掌握,以及在适应、协调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其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2.教师教学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工作态度。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引导、点拨的程度;也要重视教师能否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恰当科学地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还要关注教师在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知识内容的讲解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是否拥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能否尊重、关怀、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并且做到虚心倾听,用真挚的言语去鼓励、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以学生的考核结果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要建立以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他评为主,学校领导、家长、社会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教师评价制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编辑/马茜元 终校/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