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一线心育 > 心理动力学视角看失眠
在线阅读
心理动力学视角看失眠
时间:2014-10-11 10:43    点击:        作者:网络

   常有来访者,来做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失眠,为什么会有失眠?

  排除身体的器质性病变,对于失眠,在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理论及实操上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从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失眠原因的解读主要有三方面:

  1、死亡焦虑

  睡觉在深层意义上相当于一次“死亡”。每睡一觉醒来,常常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的说法,这里面象征意义是“重生”。

  死亡代表着失去;失眠代表着“不愿意死去”。

  这常常发生在青春期,中年危机期及身边有亲友过世的时候。

  青春期,中年期及当身边有亲友过世事件发生的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对死亡比较敏感的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对死亡有无限的联想。这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正好是起步期,随着身体的日益成熟,其自我意识逐日增强,思考最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应该如何走我的人生路”等。即使这些想法不明确,对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的蠢蠢欲动也让精神上有幅度大小不一的扰动。

  处于中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承上启下的时候,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感受越来越深,经过年轻时期的拼搏,逐渐能平静下来,思考自己人生的走向,这个时候,人会发现开始有白发了,身体不如当年等等种种迹象似乎都在提醒:你老了,离死亡越来越近了。这个时候,有些人会逃入对事业的追求,或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追寻旧日青春的印记。其实,这和失眠一样都是在逃避死亡脚步临近的焦虑。

  而身边由亲友过世就不但是在象征层面引发死亡焦虑,而且直接在感受层面上引发自身对死亡与人生的思考,这在睡眠上会有双重影响,一是因为亲友过世的伤心哀悼直接影响睡眠,二是由于亲友过世引发对这种具有“死亡“象征意义的形式-睡眠的抗拒。

  2、渴求亲密关系引发的焦虑

  每个人一生会有各种追求,向往,而拥有一段亲密关系是内心最原始的目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四周的黑暗包裹着你,如同回到母亲的子宫般安静,这时候的人有回归子宫的象征,同时也会追求曾在子宫中的亲密感受。如果,这个时候内心追求一种人类最为自然的亲密,然而,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时,常常会有失落感,惘然感。而这种未能满足的愿望或许自幼年就已存在,只是在成年后因某个事件将其重新激起。

  3、分离个体化的固着

  分离个体化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明白我与他人的联系与区别,有独立自我边界。

  分离个体化在心理发展历程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出生到幼童期,主要经历

  · 自闭期(0-2个月),

  · 共生期(2-6个月),

  · 分离/个体化期(6个月-3岁左右)

  通过这几个时期,完成对自我与重要他人(主要指父母)的连接与分离,儿童明确自己是与他人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知道自己是独立的存在个体,并且有恒定的看法,即使在强势性格的人面前,也能保有自我。

  第二个阶段是青春期的分离个体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逆反,独立于家庭,盼望脱离父母,获得功能,态度,情感等个人独立。

  这两个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都十分重要,尤其三岁之前幼儿内心世界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都会有很大影响,如果幼年有与父母,尤其母亲突然分离的经历,例如离开父母,被送与祖父母生活等,会引起分离个体化发展的固着,日后生活中的主要影响是总是不愿意“离开”“结束”或对“结束“有困难。这体现在睡眠上就是无法结束一天的生活,安心的离开白天的活动,进入睡眠状态。

  开始心理咨询,意味着选择与心理咨询师一起真诚的面对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寻找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原因。这有助于你在咨访关系的建构与深入中,逐渐消减焦虑,增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在真实世界里享受内心亲密的同时,自我内心世界里能完成分化,并逐渐独立起来。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