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沟通 > 不同形式父母控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不同形式父母控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18-03-17 17:16    点击:        作者:夏冰

      孩子的成长需要充分的自主空间,而父母更多时候作为陪伴者,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也是当下被大家较为认可的亲子关系模式。但是,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论断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父母和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更优的呢?本文基于前期“父母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不同形式的父母控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父母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处做出思考。

提及“控制”这个词,往往带有一些消极色彩,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父母控制”,是指在教养过程中,父母管理孩子的稳定方式,无褒贬色彩。父母控制通常可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两种。

一、父母行为控制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行为控制指对孩子日常行为的监督。主要有制定活动计划和规则,主动询问行为动态等形式。

1.主动制定计划和规则

当寒暑假来临时,很多父母会给孩子制定假期计划,期待孩子过一个丰富多彩、充实愉快的假期。当然,这个过程最好和孩子一起完成,如让孩子回顾一个学期的收获与不足,聊聊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对假期的期待等,制定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计划,这样,孩子在执行过程中就更有动力了。另外,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父母也可以提出一定的规则,如日常作息时间要规范,放学晚归要提前告知等。这样明晰的规则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保证亲子间的和谐相处。

2.主动询问行为动态

父母积极和孩子交流近期身边发生的事,聊聊有趣的事、烦恼的事、伤心的事等,还可以询问孩子“今天去了哪里?做什么了?开心吗?”等。这样的互动一方面可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促进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另一方面还能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行为,加以适当引导。

相对于心理控制,行为控制的发生较为明朗。适当的行为控制一般被认为是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但是,过高的行为控制也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促使一些攻击行为的发生,所以家长在使用行为控制时要把握好“度”。

二、父母心理控制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心理控制通常被认为是通过干扰孩子的内心世界,破坏其自主性来实现的控制。主要有引发内疚感、爱的撤回、权利独断等形式。

1.引发内疚感

當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期待产生差距时,有的父母恨铁不成钢,会无所顾忌地责怪孩子——“你这样对得起我们的辛苦培养吗?我真的很失望、很难过。”当孩子认同了父母的责怪后便会产生内疚感——“我真是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我真应该好好反省。”这样的情感反应模式如果频率过高,孩子会将父母的不满归因于自己,最后很可能会导致抑郁的发生。作为父母,需要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接纳,不能一味提要求和指责。

2.爱的撤回

当孩子的表现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被爱”时,心理控制便发生了。我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当父母过于在意孩子的成绩时,“爱”被拿来当作交易的筹码,孩子只有足够优秀才能换来父母的爱。偏偏采用这种心理控制形式的父母往往是不够爱孩子的,或者说父母本身爱的能力就不足,孩子在这种缺爱的环境下长大,便更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来换取父母的爱。长此以往,孩子也许表面上很优秀,但是让人心疼,当他们遭遇无法满足父母期待的关卡时,这种平衡便会坍塌,引发心理问题。所以,希望普天下的父母不要将爱建立在让孩子满足自己期待的基础上。

3.权力独断

权力独断的父母过于严厉地管教孩子,孩子的自主性慢慢丧失,最后成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失去生命活力,同时产生惧怕、愤怒的情绪,而这些情绪无处释放,很有可能积压在心里导致攻击性行为或者抑郁。父母不应该以任何名义来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意愿,而应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我国望子成龙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很容易促使心理控制的发生。心理控制的发生,往往不伴随着疾言厉色、打骂训斥,所以常会被忽略,但是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具破坏性,须引起重视。

简而言之,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适当地使用行为控制,避免采取心理控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湖州,313100)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