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面对与你不同的人——高一人际交往
在线阅读
面对与你不同的人——高一人际交往
时间:2019-12-03 12:56    点击:        作者:马丽

 

【活动理念】

高一学生由于自我的关注性和交往的选择性导致以自我中心,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往往会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同学间的关系,还会使一些学生在集体中没有归属感,影响身心发展。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是有差异的。

2.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别人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基本方法。

【活动重点】

1.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别人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基本方法。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基本方法。

【活动方法】

主要运用体验、谈话、讨论、角色扮演、共情、质疑澄清的方法。

【活动准备】

电影《匆匆那年》中“买磁带”片断和AB两组同学角色扮演的任务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热身,引出课题

幻灯片出示课堂规则:用心体验真诚表达

师:全体向右转,后面同学的双臂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我说“一二三”,你们说“四五六”,并且以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给同学揉揉肩;再换个动作,我说“一二三”,你们说“四五六”,同样以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给同学捶捶背。来而不往非礼也,全体向后转,再来一遍。

师:你们享受到你想要的最舒服的感觉了吗?生1:享受到了。

师:说明你们彼此理解的最舒服的动作力度是一样的。

2:没有。

师追问:你享受到了什么?

2:疼……

师:看起来你理解的舒服的感觉和他想的是不一样的,理解不同,表达出来的动作就不一样。

师:出现这种情况正常吗?

3:正常。

师: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板书:面对与你不同的人)怎样与他(她)相处,让我们彼此都舒服呢?

二、情景分析,促进理解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电影片断,播放视频——“买磁带”。

剧情:林嘉茉和方茴是好朋友,她们去了音像商店。嘉茉听到“后街男孩”的歌曲,欣喜地跟着唱了起来,并拿了一盘“后街男孩”的磁带,问方茴喜欢谁的歌曲。方茴说喜欢张国荣的歌曲,嘉茉说,你怎么这么复古,张国荣已经过时了。她又指着“后街男孩”的剧照问方茴谁帅。方茴却说:张国荣。方茴告诉嘉茉,好朋友不一定啥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嘉茉却说,好朋友就应该听一样的歌曲,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看一样的书。于是,她塞给方茴一盘“后街男孩”的磁带说,我买来送给你,听久了你就喜欢了。方茴拒绝接受她给的磁带,磁带掉到了地上。嘉茉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你根本没有把我当朋友,转身走了。

师:她们彼此得到愉悦的感受了吗?林嘉茉和方茴的不愉快是谁造成的?为什么?

1:是磁带造成的。

师(追问):磁带是怎样造成她们的不愉快的?没有磁带是否就愉快了?

2:是林嘉茉造成的。她不应该强迫方茴接受她的磁带,并喜欢“后街男孩”。

师(追问):林嘉茉为什么会强迫方茴接受她的磁带,并喜欢“后街男孩”呢?

2:因为林嘉茉认为既然是好朋友,那么她们俩的爱好应该是一样的。这个想法不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即便是好朋友,也应该理解这一点。

3:我认为虽然矛盾是因为林嘉茉想要将磁带强加于方茴所引起的,但是矛盾的激化却是方茴引起的。她要不是一味地拒绝林嘉茉,也就不会将矛盾激化。

师(追问):你觉得方茴一味拒绝林嘉茉的原因是什么?

3:方茴一味拒绝林嘉茉是因为她不喜欢“后街男孩”,拿了自己不喜欢的磁带又欠下了林嘉茉的人情,所以就拒绝了。

师:林嘉茉知道方茴的这个想法吗?林嘉茉怎样做她们就能相处得比较愉快?

2:她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站在方茴的角度上想一想,不应该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别人。

师:方茴怎样做她们才能相处得比较愉快?

3:虽然不喜欢“后街男孩”,但也不能一味地拒绝林嘉茉,这样做表现出对林嘉茉的不尊重,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林嘉茉爱好的不接纳。出于朋友之间的尊重也应该试着去了解,试着去接受,并不是一味的拒绝。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即便是好朋友,也应该理解、尊重对方,主动沟通,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

板书:尊重、理解

三、合作体验,强化感悟

(一)按座位分成A组、B组,所有同学都按照要求用心去做

两个组的任务单是:A组同学:和你的同桌谈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B组同学:在同桌开始谈话的半分钟后,逼真地完成以下活动的任何一项:(1)在任何时候打断同桌的谈话;(2)在同桌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提出反对意见;(3)做出不关注、不屑同桌的表情或动作,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不能与同桌发生肢体冲突。

(二)请A组同学谈感受

师:1.你给同桌讲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吗?

2.整个过程让你感觉愉快吗?3.为何会有这种感觉?

4.他(她)的这种行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5.你希望他(她)怎样做?

1:他不听我说,我感到他对我不尊重。

师(回应):当别人不听你说话、不尊重你的时候,你的心情不愉快。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1:没有愉快也没有不愉快,无所谓。

师(回应):你的意思是说,她对你怎样与你无关,是这样的吗?这是情绪控制的最高境界,是我们修炼的目标。祝贺你能有这样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四、深化认识,突破难点

师:如果他告诉你,他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你还会有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吗?

1:那要看是什么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让你不会有这种不舒服的感受?生1:是老师让他这样做的。

师:哦,如果他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你可能不会有不被尊重的感觉,对吗?

师:请B组同学用最有效的方式消除与A组同学之间产生的误会。

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消除了与同桌的误会?生2:我跟她握握手,拥抱了一下。

3:给他说声“对不起”。

师:哪一种方式是最有效地消除误会的方法?生4:说出真相。

师:通过语言沟通,说明真相就能得到理解和原谅。

师:生活中,如果能多去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就能更多地理解别人。当我们能更多地理解别人,也就能更多地尊重别人,尊重别人与我们的不同。

板书:了解、换位、沟通

五、质疑冲突,内化感悟

老师幻灯片出示:“无论他人的外貌、价值观、行为与你有何不同,尊重他(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她)。当与他人出现分歧或误会后,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

师:这句话你们认同吗?生:认同。

师:你们没有问题,我提出问题大家思考。某生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别人发言只要说得不对,他就发出嘘声,我讨厌他的很多行为。面对这样的同学,我还要尊重、理解他吗?

1:不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不尊重别人,别人凭什么尊重他!

2:如果这样以牙还牙,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宽容一点。

师:他的行为确实给别人带来了不愉快,让人体验到不被尊重的感觉。我们不能认同他的这种行为是否就不应该尊重和理解他这个人?

师:你们想一想,他发出嘘声可能会是什么原因?

3:引起别人注意;别人冷落过他;……

师:如果真是这样的原因,你能理解他的行为吗?

1:能理解,但他让别人感觉不舒服啊!

师:你们觉得如何面对有这样经历的同学,让我们彼此相处得愉快一些?

2:先理解他,不排挤他,再找他沟通。

师:是的。我们可以跟这位同学沟通,了解他嘘声的原因。通过沟通,也让这位同学理解他的嘘声带给别人的感受。他的行为或价值观我们可以不赞同,但是我们尊重和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师:我看个别同学有疑惑的表情,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与我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我扮演班主任,你扮演一个经常迟到的同学,今天你迟到了。

师:你能跟我谈谈你今天迟到的原因吗?

3:作业太多睡得太晚,起不来。

师:我非常理解。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瞌睡也多,尤其作业多的时候,睡得就晚,影响了第二天起床。能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迟到呢?

3:老师少布置点作业。

师:这个建议老师可以接受并加以改进。那你可以做哪些改变呢?

3:提高作业效率,把闹钟声音开大点。

师:同学们,我对这位同学的迟到行为认可吗?从我们的对话中你悟出了什么?

2:不认可他的行为,但是要理解和尊重他。

(现场出现了偶发事件)

4:假的!

师(追问):“假的”是什么意思?

4:迟到了,老师哪能这样?骂死你呢!

师:我这样做是假的?是你主观理解的,还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4:是我主观理解的。可现实中班主任不是这样的!

师:是所有班主任还是个别?是班主任所有时候都这样,还是有时候也像我刚才那样与学生沟通?

4:是个别,是有时候。

师:个别班主任有时候不这样说话会是什么原因呢?

生陷入了思考中。

六、提炼感悟,巩固认识

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面对与你不同的人要尊重、理解。

师:无论他人的外貌、价值观、行为与你有何不同,尊重他(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她)。当与他人出现分歧或误会后,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理解、尊重与你不同的人,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心智成熟的表现。

【板书设计】

面对与你不同的人

尊重————————————理解

了解、换位、沟通……

【活动反思】

这节课以生为本,聚焦学生的现实问题,在体验、合作、互动交流中,生成性地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活动主题以小见大。活动主题“面对与你不同的人”,小切口进入,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比较聚焦,解决了高中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2.活动资源以小见大。这节课选取了电影《匆匆那年》中林嘉茉和方茴买磁带的那段对话视频,仅一分钟,设置几个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分享小组的观点,在合作中质疑,生成了教学的目标。

3.活动环节以小见大。活动从始至终为主题服务,而主题又为终极目标服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4.活动内化以小见大。人类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学生体验到了、感悟到了,就能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感官去体验,由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分析出的抽象理论,最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5.活动问题以小见大。问题层层深入,启发思考。具体、明确、开放的小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避免了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进行的“假、大、空”的应答。

6.活动质疑以小见大。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质疑,有质疑就要澄清。有些具有正向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不会产生质疑,或不敢质疑,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对这个问题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在学生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质疑,并把学生宽泛的理解具体到人的具体行为上,激发学生质疑,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7.活动生成以小见大。活动中出现了意外事件,即学生对教师扮演的班主任的行为不相信。“哪有这样的班主任,这是假的。”教师抓住学生的具体问题,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质疑,解决了生成的问题,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活动目标。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银川,750001

 

本文刊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34期。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