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学会理性地做决策——高一学生选课指导
在线阅读
学会理性地做决策——高一学生选课指导
时间:2019-11-08 14:23    点击:        作者:罗元珊

 

【活动背景】

高中生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思维能力更加成熟,个性倾向性进一步发展,逐渐能对事物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但是他们又具有突出的从众心理,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的现象,理性思考的程度不足。高一学生刚刚步入高中阶段,面临着新高考背景下科学选课的现实需要,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与决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理性决策的能力,在学生科学选课及生涯发展中极具价值。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学习理性决策,让学生们学会理性决策的方法,促进理性决策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活动体验,提高学生对理性决策的兴趣,提高理性思考、决策的学习意识,能较好地掌握理性决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理性思考、理性决策的积极思维模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挖掘学生理性思维的潜能和信心。

【活动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树立在生活中需要积极地运用理性思考来做决策的意识,并学习理性思考与决策的方法。

难点:通过活动体验和小组讨论,掌握理性思考与决策的具体步骤,并能灵活应用到自己的选课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活动对象】

高中一年级

【活动过程】一、导入环节

(一)热身活动——你会穿哪套衣服出行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老师想请问大家,如果你要外出,你会选择穿哪一套衣服?如果今天是冬天/夏天,你还会选择这一套衣服出行吗?如果你要去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你又会选择穿哪一套衣服?

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出两幅图片,图片上分别有三套女性着装、三套男性着装,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问做出选择与决策。

教师总结:选择衣服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决策情境,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直觉或者喜好来决策。但是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更复杂的情境需要我们做出决策。

(二)案例思考

教师指导语:上星期五,高三的小A同学来到咨询中心向老师求助,小A同学现在需要决策的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应该选择文化生还是传媒生作为高考的方向,你觉得小A师姐应该如何决策呢?

(同学们可能说到的答案:听从自己的兴趣、考虑未来发展、关乎自己的前途慎重进行考虑等。同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小A同学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资料。小A同学想学习传媒,但是她家人强烈地反对,因为小A同学的文化课成绩很好,年级排名前100名,没有接受过传媒专业的培训。她需要在传媒生或者文化生之间做出选择和决策,她感到非常困惑,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指出:不涉及个人隐私信息,个案经过匿名化处理,仅用作教学使用)

教师总结:高三的这个师姐面临着一个更复杂的情境,需要决定选择传媒生/文化生,无论哪种决策,对她的高考甚至人生发展都非常重要。当面临这样的情境时,老师建议她学习一种更优化的决策方法——理性决策的方法。

二、理性决策方法学习环节

(一)关于选课的课堂调查

教师指导语:根据广东省省教厅的文件,同学们即将面临一个类似小A师姐一样的情况,需要做出一个比较重要的决策,决定如何选课。我想做一个小调查,请同学们用双手的位置来表示自己对选课的决策,让老师了解大家的情况。

多媒体呈现:双手完全直立代表完全想清楚,双手完全放下代表对选课目前完全没有答案,请用双手的高度来表示目前你对于选课的思考程度和决策情况。

教师总结:看样子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大部分同学都还处于困惑状态。

教师提问:面对选课,对你而言最困难的是什么呢?(可能的答案:太多东西需要考虑,不知道如何着手;对专业等信息不了解;害怕选错等等。)教师总结:选课确实是一个对自身很重要的事

情,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我们有疑虑,害怕选错,都是很正常的,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接下来老师会给同学们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用于选课中的思维方法——理性决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综合考虑与决策。

(二)理性决策的方法学习

1.理性决策的四个步骤

教师指导语:理性决策的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即明确需要决策的问题、评估每种选择、确定理性的决策和评估决策。

通过多媒体呈现理性决策的四个步骤,并介绍评估每种选择所用到的工具——“平衡决策单”。

2.案例讲解

教师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与小A同学的讨论过程,以及她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一起来学习使用平衡决策单。完成“平衡决策单”一共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需要决策的问题。小A应该选择文化生,还是选择传媒生呢?

第二步,评估每种选择。评估文化生或者传媒生两种选择。

1.列出选项。即文化生和传媒生两项;

2.列出影响决策的参考因素。经过与老师的讨论,小A同学列出了成绩、兴趣、未来可发展空间、父母和老师的建议等7项会影响她决策的因素;

3.赋予权重。根据自己的情况,给每项参考因素进行重要程度打分;(1~5分赋值)

4.针对各因素进行评分;

5.计算总分。分别计算出文化生和传媒生两个选项的总分。

第三步,确定理性的决策。我们通过三个问题来明确:你的决策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个决策?是否与你所信任的成年人讨论过?

第四步,评估决策。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评估决策:决策行动的后果?是否是当下最优的决策?

教师总结:通过理性决策的方法,小A计算的总分显示,文化生对其是更优的决策,并且她的决策过程是在与父母、老师等她所信任的成年人的共同讨论下完成的。这个方法帮助小A理清了思路,解答了很多她心中的困惑和疑虑。小A决定之后继续查阅资料来做出最终的决策。

三、理性决策方法应用环节

(一)小组讨论与分享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来开展讨论,如果按照理性决策的方法,我们在决定如何选科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要求:请每个小组自由推选一名记录员,将讨论的因素写在大卡纸上,并在讨论结束后,将各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同学们讨论的答案非常丰富,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成绩、个人兴趣、科目的难度、自身学习的潜能、未来可填报院校的比率、就业情况等多种因素,这些都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考量。

(二)探索与实践——我的平衡决策单

教师提问:请结合你自身的情况及老师所提供的资料,应用今天我们学到的理性决策的方法,针对自己如何选课来进行初步的理性决策,并完成“平衡决策单”。

四、升华与总结

每个同学合计“平衡决策单”总分,分享自己在选课的时候考虑了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如何,及最终各个选择的总分,发现理性决策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呢?

教师总结:理性决策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平衡决策单”作为一种非常清晰的工具,将我们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同时,理性决策的方法可以应用在选课、选大学、选专业、选择职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中。

没有最优的决策,只有综合权衡各种因素,做出当下最优的决策,承担决策相应的责任,并为之付出努力与实践,这便是最佳的理性决策。希望同学们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疑难,学会理性思考与综合分析,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涯导师和第一责任人。

五、活动反思与建议

本课程设计中,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平衡决策单”的使用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参考资料中涉及不少大学的专业信息,学生对这部分可能比较生疏。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尽可能提前将平衡决策单的使用方法和信息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这样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本课例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效果可能有细微的差别,一些理科班的学生可能非常喜欢这种偏理性思考的内容,在艺术氛围比较浓厚的班级上课的时候,学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在查阅参考资料及填写“平衡决策单”过程中的提问,进一步整理和完善资料,以备后续上课之用。

【专家点评】

该教学主题紧扣新高考的背景,非常符合高一学生选课的实际需要。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我探究精神。这一教学案例中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明确,过程组织清晰,内容安排合理,教学设计紧凑,活动安排符合学情,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恰当,极具创新性和启发性,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学案例。

显而易见,该教师在课前做了丰富的准备,专业知识扎实,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并且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知识的转化。整个教学设计遵循着发现问题—提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活动内容,提出“理性决策的方法”。这种设计非常别致、富有创新性,这一课例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且对学生具有实际的帮助。

此课例实用性非常强。《淮南子•说林训》中说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如此,学生需要培养理性思考的意识,学会运用理性的方法去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困惑,这种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阶段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一教学案例的设计老师一定是一位真正关爱学生发展的心理教师,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价值,不仅仅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帮助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在运用理性决策方法时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障碍,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这将会更加优化这一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点评专家:彭茹静,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中山,528403

本文刊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32期。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