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基于健康促进的适时心理干预—— 高三学生考前情绪辅导设计
在线阅读
基于健康促进的适时心理干预—— 高三学生考前情绪辅导设计
时间:2019-05-07 16:41    点击:        作者:凌 强

 【设计理念】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其中健康促进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属于一级干预。

临近高考,高三学生历经数次考试,这一群体有的为复习遭遇瓶颈而烦恼,有的为考试连连失误担忧,有的担心考不出理想成绩而焦虑。许多学生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了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 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等等,程度有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适当的焦虑反应有助于调动体内的能量,提高兴奋度,提升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有利无害; 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则会引发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适时给予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课带领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情绪表达、体验探索等, 让学生学会直面焦虑,降低焦虑,放松心情,从容应考。

【活动目标】

1. 认识焦虑,了解自我的焦虑水平。

2. 掌握ABC 理论,学会通过认知调整来降低焦虑,调节情绪。

3. 体验自信与快乐,唤起正向思维和积极的情绪。

【活动准备】

考试焦虑问卷、情绪垃圾桶、锦囊百宝箱、红绿色便签纸、心理剧VCR、分贝测试器

【活动过程】

一、解开千千结

(一)热身游戏——解开千千结

1) 站大圈(10 人为一组), 每人的右手拉右边同学的左手,左手拉左边同学的右手。(提醒记住左右的同学)

2)松开手,在圈内自由走动一分钟,和5 位以上同学问好, 给予对方真诚的赞美。老师叫停, 成员定格,位置不动,伸手牵自己先前拉的左手右手,从而形成许多结。

3)不能松手,但可以钻,可以绕,组员间善于观察,共同想办法解决困难,努力恢复到起始站大圈的状态。

(二)分享讨论

教师:开始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时,同学们感觉是怎样的, 觉得可以恢复到初始的大圈吗? 当努力了很久,都没有被解开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想到放弃了吗? 在学习生活中,当你考试遇到瓶颈,不满意现状,有没有尝试运用哪些方法来解开那些?

学生1:我开始觉得大家这么纠结在一起,不可能解开吧, 没想到最后豁然开朗了。最近几次考试我老是粗心大意, 看错题, 算是一个考试的心结吧。

学生2:游戏的时候我和原来左右同学的手牵得紧紧的,我想只要不松手,或许就能解开。我复习的时候老是走神,特担心没有进步,我想我必须放下这个结,不能放弃努力。

教师: 同学们讲的心结是个共性问题, 是啊, 我们天天在做练习忙考试,希望成绩提高,可是效果不明显, 大考又越来越近, 难免会紧张焦虑不安,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 活跃课堂, 导入课题, 让学生一起面对考试焦虑。临近考试,许多同学感觉紧张,就像一个个结,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复习和考试发挥。只要我们直面焦虑并给予澄清,就能解开学习上的一个个心结。

二、焦虑你我他

(一)心理测试

给学生5 分钟时间,完成考试焦虑自评量表测试。根据自己近两个星期的实际情况快速选择, 按照计分方法得出总分,并作为推断考试焦虑程度的初步依据。

教师:同学们刚才做了一个测试,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结果,了解近期自我的焦虑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焦虑水平,也发现同学中焦虑状况的普遍性,了解到心理焦虑紧张水平与学习活动效果呈倒U 字曲线关系,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成绩。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对考试有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但过度的考试紧张则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

(二)陈述焦虑

分发红色便签纸,每个人在红纸上不记名写下自己在面临考试时,曾经有过的最主要的焦虑表现和最担心的问题。

教师收集纸片,然后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小圆柱盒子, 撕开裱在桶外的纸, 上面写着情绪垃圾桶。各组收集红色纸条放入筒中,收齐后抽取几张, 请一组同学纵向由前向后宣读,并一起分享感想。

教师总结: 非常感谢同学们刚才能够袒露心迹,说出心里压抑已久的焦虑和不安。看起来,无论是学霸或是学渣都有感到焦虑的问题。跟父母说出来, 找好朋友吐个槽, 或者和心理老师倾诉,是面对焦虑走向轻松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 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活动类似于树洞倾诉和情绪告别, 可以缓解学生压力。焦虑人人都有, 只是轻重不同。通过书面陈述和小组交流, 学生在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同时, 也惊奇地发现, 原来有考试焦虑的不只自己一个人,很多同学都有,从而恢复了心理平衡,降低了焦虑水平。

三、情绪ABC

(一)心情故事

有位禅师下山办事,见路边有位老婆婆在抹眼泪。于是他便走过去询问。老人家说: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的,小儿子卖鞋的。晴天我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雨天我担心不会有顾客去买小儿子的鞋,我一想到这里就伤心难受啊!

禅师说:你应该这样想,下雨了,我大儿子的伞肯定好卖了! 天气好, 小儿子的生意好做了! 想到这里真令人高兴!

听罢禅师的话, 老婆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爱哭的婆婆再也不哭了,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对同样的一个事情,老婆婆的情绪反差为什么这么大呢?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讲,换个角度看问题, 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ABC 理论,指出引发我们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这个小故事中的客观事件是什么?天气;信念部分是什么?对天气的看法和评价;后果是——难受而哭或者开心而笑。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信念、看法、观念,来调整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现在,同学们能够以考试为例,用ABC 情绪理论模式来解释吗?

学生1:我这次考到班级第十名,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是我的正常发挥,我很满意。这里的名次就是A,我对名次的看法就是B

学生2: 第二次高三模拟考试就要来了, 我一直担心考不好, 想到考试就有一些心慌。仔细想想我慌什么, 我需要在认知B 这一块做一些调整。

设计意图:用心理小故事导入,简单介绍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即ABC 理论,让学生感受到,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会引发不同的感受和行为。

(二)短剧赏析(课前准备VCR 视频)

同学甲饰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

同学乙饰一名不思进步,盲目轻松,大考大玩的学生

同学丙饰一名深度近视,书不离手,过度焦虑的学生

同学丁饰学习委员,学习得法,有张有弛,胸有成竹

剧情简介:

班主任:大考即将来临,我找学生谈话,及时把握动态,力争高考辉煌。

同学乙拍球满头大汗上, 撞上班主任, 引发一番对话……同学乙下,受班主任之命,转喊同学丙谈话……同学丙与班主任谈话……后下,同学丁送本子到班主任处, 一番对话…… 丁很受班主任赞赏。

学生观看心理短剧,分组围绕心理短剧中不同的人物特点和表现,发表各自见解。

学生1:同学乙属于测试拿10 分以下的人。(大家笑)

学生2:同学丁属于对考试及自我有比较合理认知的同学,值得学习。

教师:我们可以看到,乙丙丁同样处在高三阶段, 三位同学的状态是不同的。请小组同学讨论, 一起找找他们行为背后的观念分别是什么,填写在表格里。

教师总结: 同学们找到了诸如我这回完了”“我肯定考不好等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绝对化的消极自我暗示言语。正是大脑中这样的认知偏差、不合理观念,使得我们被一两次考试失败和一两科考试失误吓倒,过度地紧张焦虑,内心充满消极情绪,对自己对未来丧失信心。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讨论分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观念。帮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以偏概全、绝对化、非黑即白等不合理观念。

(三)锦囊妙计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红色便签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现在我们学习了情绪ABC 理论,请大家从情绪垃圾桶随意抽取一张,用绿色便签纸写下针对该事件你认为的合理观念,与之争辩并提出问题解决的相应策略或建议。

学生完成后收集上来, 放入锦囊百宝箱, 教师抽取几张公开分享、点评。其他供课后大家传阅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在帮助他人出谋划策的同时, 训练自己识别糟糕至极”“ 我不行”“我做不到等不合理信念,并尝试建立合理观念与之争辩,学习通过建立合理认知来降低焦虑,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四、自信再出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信大比拼。小组成员一起高喊: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高考必胜!三轮过后,音量最高的小组被认为自信心最足。

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将今天的感受与收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面对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压力,最后祝愿同学们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设计意图: 通过小游戏 , 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强化高考信心。

【活动反思】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 考试焦虑特别是高考焦虑,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考前情绪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降低考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使考生们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考试并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本节课通过情绪表达、认知矫正、角色扮演和体验分享, 基本达到预期的干预效果, 学生感觉轻松,课后评价较好。所以为了增强学生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在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共性的心理状况,适时开展基于健康促进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学生也是需要和欢迎的。

注:本文获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南通,226001

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14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