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我的个人生命线
在线阅读
我的个人生命线
时间:2019-01-31 13:57    点击:        作者:孔翠

 【活动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一般的道德教育,学生需要有足够的体验和情感卷入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应该珍惜、爱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有质量、有意义。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通过“忆往昔、思未来”的方式梳理个人生命历程对他们来说是个难得的内观时刻,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分享会让他们认识到彼此更加真实的一面,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更好地看清自己的生命价值。

【活动对象】

高中学生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生命的热情。

2.敢于面对已发生的往事和未来会发生的重大事件。

3.为未来目标理想的实现积蓄能量。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空白A4

2.每个小组2盒彩色水笔【活动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心理课与往常略有不同,平时的心理课上,我们活动多,欢快互动的时刻比较频繁,这节课需要我们调频到一个不同的状态,是一种内观、内省、觉察的心态,这节课特别需要大家彼此之间的尊重、信任和接纳,不需要任何评价性的眼光和言语,如果真的有,我们也不必过分在意,照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话题与生命相关,这是一个有深度的话题,我们只有具备了深度面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卷入我们的生命觉察内观中。

说到这儿,有些同学已经充满好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需要用到的道具——每人一张空白A4纸,每个小组有两盒彩色水笔,还需要大家协助准备的是静下来可以做内观的放松而敬重的心态。

如果你准备好了,就可以拿到这张白纸,看着它,感受下它带给我们的感觉,想一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什么时刻像这张纸一样纯白无瑕,没有经过任何的涂鸦渲染呢?对,我听到了,有人说,是我们婴幼儿的时刻,那会儿我们才出生,还没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光洁如新。到了现在,我们走过了十六七年的岁月,每个人的纸上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不同的痕迹,今天,我们就接着来梳理一下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痕迹,也就是我们的个性生命线。

一、建立长度,审视生命

首先,我建议大家横向使用它,请每位同学在这张纸的中央偏上方,写上个人的名字,这张纸也就标记上了自己的记号,这是我的生命线,不是别人的;另外,在名字的后方,标记一下今天的具体日期。如果这张纸不会被随意丢弃掉的话,等若干年后你再看到它,会很感慨,原来,几年前的我对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

好了,接下来,我请大家在这张纸的中间用尺子画一条直线,如果手头没有尺子,也可以直接横向对折一下,这样,我们生命线的长度就出来了,它看起来似乎一样长,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每个人对此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请大家在线的最左端统一标记一个数字0,代表我们生命最开始的时刻,也就是我们最初看到的每个人如白纸一样光洁无瑕的时刻,在生命线的最右端,可以自定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你期望的现实一点的自己的生命寿数,如果我活到这个岁数,我就知足啦。

好的,标记好了以后,我期望得到一些反馈,请不同水平阶段的同学反馈一下,首先是120以上的同学,然后是100~120之间的,再接下来是80~100之间的;还有,60~80之间的,有60或者50以下的同学吗?可以示意一下,尊重自己的主观意愿。我特别希望能够有部分同学分享一下个人的想法,尤其,数字比较大或者比较小的同学。

1:我的数字是127,因为当下的吉尼斯纪录是126岁,自己身体比较健康,有资本也有信心突破一下吉尼斯纪录,而且,我想活得久是想多看看这变化多端的世界会有什么新的黑科技,我充满了好奇。

师:还有数字偏小一点同学的愿意分享吗?本着自愿、尊重、接纳、不评价的原则。

2:我的数字是48,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有问题的,可是自己觉得生命的意义本来就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和宽度,如果我在50岁之前就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清单,完成了愿望,即便没有活得长久,也有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谢谢两位的分享,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有想法的分享者。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分别关注的是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没有好坏对错,只有不同。

生命线长度有了,我们还需要标记一个点,是我们当下的年龄所在的点,请在相应的位置做一个标记。这个点一出来,你会发现,它把我们的生命线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你就会看到我们已经走过的生命历程的长度,以及,还没发生的需要面对的未来所占的比例,审视一下自己的生命线。

二、回首过去,梳理历程

我们分别来看看生命线上的两段时间。首先,是我们曾经走过的,经历过的一段。看起来,一样长,实则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历程。下面,我邀请大家跟着我一起,用一个两三分钟的冥想梳理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请大家静下心来,不说话,拿走浮躁的一面,给自己两个深呼吸,找一个舒适的坐姿,也可以直接趴在课桌上,闭上眼睛,当我们不去看周围的人时,才能够更好地看自己,这就是我们课前承诺的内观,觉察,自省。下面请大家在背景音乐的陪伴下,一起梳理一下既往。

指导语:想象一下,我们乘着时光机穿越回过去,我们记得的我们最初的样子,像播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出现在我们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他人,重要事件……他们可能是父母亲人,可能是曾经选择的朋友,可能是一些学科老师……他们和我们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印记是什么样的?是感动的,温暖的,幸福的?还是伤心的,失落的,挫败的?让我看到他们……它们可能在别人看来并不值一提,比如仅仅是一本对我有启发的书,可能只是一个游戏,可能只是一只宠物,只要它对我很重要,我就可以看到它,尊重它的存在……

好的,音乐停止了,我们也可以慢慢回到教室中来,根据刚才的回忆,请大家在生命线中做相应的标记。如果这件事情或人物对我来说是正性的,比如快乐、温暖、感动,我就可以在相应位置的生命线的上方画一条线,线的长度代表它对我影响的深刻程度。同样,如果是带给我创伤的人或事,我就可以在相应位置的下方做标记,影响越深刻,线段越长。也有可能,同一件事,正负影响都有,我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做一些标记。在线段的旁边用几个关键词或一句话描述一下它是个什么事,如果还不想让人知道这件事,可以用加密的字母符号做标记,我们尊重它的存在。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去做梳理,不必担心别人的想法或评价,关照自己,或许也只有心理课能够给大家这样的内观时间,让我们珍惜这特殊的时刻。完成以后,本着自愿、尊重、接纳、不评价的原则,可以先在组内做一些分享交流。我们只有看清楚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看懂别人,才能够细心地关照到每一个更加真实的、坦诚的同伴。组内分享后请同学自愿分享下个人的想法或感受。

1:通过了解旁边A同学过去曾经经历过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而更加理解为什么平时的他看起来有些内向不爱表达,也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特别擅长独立自主。

2:通过分享发现,不止自己一个人的父母关系不太融洽,一些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不和谐的时候,这样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家庭。

3:其实大家都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同时也有自己的小成就,只是平时很少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交流,这种分享让我们看到了身边更加真实的小伙伴。

师:每个人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它们,不管好事还是坏事,没有它们,就没有当下这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可以把它们变成沉淀积累的能量。

三、展望未来,邀约目标

生命线上还有另外一部分,对我们来说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重大事件,比如,升学、择业、结婚、生育、子女长大成人、父母离开自己而去……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的人生目标邀约进来,我们可能从来不缺目标理想,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它一个完成时限,我期望在我多少岁的时候达成这个愿望呢?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做一个展望,完成后组内分享一下。

1:我希望自己18岁高中毕业时可以考入复旦大学钻研金融,26岁时有稳定的生活来源,40岁时能够稳定事业,全力培养孩子,等到80岁生命逝去后,还能被至少10个同行铭记。

2:希望自己25岁之前按部就班完成学业,考入C9联盟的一个学校,毕业后做个公务员,体验一次跳伞或潜水,30~50岁努力工作,关爱百姓,养育子女成才,退休后与妻子白头偕老安享晚年。

四、分享总结

我特别好奇,是否有这样的个体,可以抛开暂时的顾虑把自己从小的舒适圈释放出来,和大家做一个完整的分享?老师愿意抛砖引玉,相信大家,给大家做一个自我开放。这是我去年画的生命线,如果放在今年,我可能又会有新的修改了,每个人的认知想法和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这很正常。在过去的生命线的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有段时间上方和下方的线比较密集,那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期,对于高中生来说,大约是在初三到高一这段时间,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本来想法就比较多,加之学业压力一下加大,容易产生起起落落的情绪波动,这很正常,它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还可以通过生命线上方和下方的能量对比发现,我们的正负情绪能量,如果上方的能量比较足,说明我们的经历相对坦荡,或者我们能够消化的事件多;如果下方的能力更足,说明我们经历的坎坷多,这也不见得一定是坏事,我们经历的挫折都会将内心锤炼得更强大。

最后,在课堂临近尾声的时候,希望这节课可以带给你一些新的对生命的启发。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这些不同的经历和沉淀可以是我们积累的人生财富,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虽然可能会改变,但并不妨碍我们有这样的生涯目标意识,它们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可以做的是,认真把握当下的每时每刻,做好当下的自己,努力拓宽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通,226600,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4期)

编辑/终校/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