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事之窗 > 精选文章 > 社会心理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与方法
在线阅读
社会心理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与方法
时间:2018-07-11 14:51    点击:        作者:何妍

 社会心理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与方法

作者:何妍

2018年第18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科学地认识与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何看待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方法途径、机制建设、领导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应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变,才能适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主编何妍对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俞国良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专访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8-0004-06

何妍(以下简称何):俞教授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激发了心理研究者、工作者等众多有识之士的热议和思考,您近年也对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进行过诸多深入的研究,并且参与了相关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制定,您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什么样的站位和立场?如何科学认识与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和核心内容?

俞国良(以下简称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提高站位,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社会转型就是新时代的核心特征,就是时代的制高点。在这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中,既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宏观领域密集的、渐变的、根本性的社会结构性变革,也包括认知、态度、信念、人格、价值观等微观领域急剧的、显著的、普遍性的个体心理性变革。伴随这个变革过程,我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强度的竞争压力,高目标的成就动机,使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日益突显,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心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当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转变为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需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作为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指示器,而心理健康则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面向。因此,在社会心理服务大框架下讨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持的基本立场。

科学认识与理解社会心理,这是诠释社会心理服务及其服务体系的前提。

第一,对社会心理的理解。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它自发存在于人们的情绪、态度、言论和行为方式中,反映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社会风气中。作为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情感和期望的一种表达,从起源上说,它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等社会发展现状较为直接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由于社会意识的主体不同,包括个体心理现象(如态度、信念、价值观)和群体心理现象(如感染、模仿、社会舆论)。从本质而论,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直觉反映。在一段特定时期内弥漫在个体与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当前及未来社会生活的所思、所感、所盼,粗略勾勒了时代精神气质的概貌。

第二,对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解。在理论上,社会心理服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咨询与服务;在实践上,它需要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是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概括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二是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和测评工具,用来分析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并解释其原因;三是揭示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预测这些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四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导、调节和控制发展变化的速度、方向,使之符合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据此,社会心理服务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态度(如民意)的描述,对社会认知(如偏见)的理解,对社会情绪(如心态)和社会影响(如舆论)的监测,对社会行为(如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与控制。

第三,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包括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个体层面上,正确的社会态度服务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面上,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和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其服务的主要路径通过环境系统实现,而广义的环境又可视之为生态系统。也包括三个层面:微环境系统(尤指个体直接接触的那些环境方面,如家庭、学校、同伴、工作场所等),这是个体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中环境系统(意谓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社区与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与机关企业等),这是人际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宏环境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如社会阶层、种族或地区、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群体,以及特定文化的信念体系、知识结构、习俗、生活方式、国家政策等),这是群体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

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在个体层面上,建立社会态度、社会情绪调查系统,形成民意监测与社会情绪预警机制;在人际层面上,建立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测量系统,形成社会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群体层面上,建立社会行为、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形成社会力量干预与国家力量监督机制。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产物,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社会心理和谐,即个体层面上的自我和谐,人际层面上的人际和谐,群体层面上的社会和谐。最终实现社会整合、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何:您是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重要文件修订和起草的负责人,请您谈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和任务上,与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颁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俞: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成为这项工作的里程碑。四年后,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颁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雪中送炭。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实现这种转型中。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对象看,其重点是个体与群体,与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重合。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目标看,除了提高公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外,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还应包括培养良好国民心态,增进人际和谐与社会精神文明等内容,这与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目标是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目标符合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国际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这一目标又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普遍开展全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尽快建立和发展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实现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并初步建立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次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干预,实现全民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有效缓解和遏制。显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其终极目标都是实现幸福安康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在上述目标引领下,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重点人群包括职业人群、学龄人群、老人妇女幼儿和残疾人、特殊人群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这与社会心理服务的重点人群基本吻合。《意见》要求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和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时间分配、压力疏导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创造条件;特别是要求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和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个性特征,尤其要关心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经受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和性侵犯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促进身心可持续发展;这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完全一致。《意见》还要求关注老人妇女幼儿和残疾人、特殊人群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力量和教育资源,向他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组织心理健康活动,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帮扶援助、婚姻调适、家庭关系调解,以及重大生活事件和心理医疗救助、心理疾病应急救援等心理健康服务。显然,根据不同人群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具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不仅强调了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了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实际;同时也体现了这是一项由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促进转变,心理健康服务向社会心理服务延伸,心理健康服务为社会心理服务打基础、夯地基的系统工程

所有这些表明,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颁发的《意见》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谋而合,且殊途同归。抑或说,前者为后者描绘了一幅更为美丽的画卷。

何:如您所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描绘的美丽画卷,那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也可以助力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呢?

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助力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树立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固本强基。近十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作用,先后颁布了多部统领心理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政策。2013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从法律层面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定。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为此,中小学教育政策制定者更是高瞻远瞩、不懈努力,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向上出头,在我国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占据一席之地,为蓬勃发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树立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发挥了固本强基的作用。因为中小学是创新人才的摇篮,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作为基本条件。目前,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人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冲突、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做法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强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然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已经做出了标志性的贡献。

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全民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提供了范式。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顺应了国际心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然已率先垂范。纵观国内外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历程,根据关注人群和理念的不同,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早期以医学模式为主,其关注的人群主要是有智力落后或心理障碍、需要提供特殊心理服务的少数学生,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悄然兴起,心理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强调面向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服务模式相对于教育模式,主要是强调的视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个内隐假设,即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有居高临下之嫌;服务模式则重视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根据其心理發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言以蔽之,从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心理健康服务,意味着切实地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毕生发展为目标实施教育与干预,这是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和谐、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人,也只有人的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才能最大化。我们应把目光聚焦在如何提升儿童青少年的主动求助行为,如何通过社会环境的改善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相关措施、干预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意愿,突出以人为主体、为人服务的理念,注重体验性与生活性,使他们在体验中做好未来社会生活的准备。进一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心理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实质同样是心理和谐。什么是心理和谐?它是指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彼此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保持动态的均衡、完整、协调一致的自在轻松状态, 即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及人格的完整及协调,同时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沟通,较少内外部冲突或社会冲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之间彼此协调,二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与整体相互协调统一,并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心理和谐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关系系统与内外界环境沟通时,能够使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各部分协调工作,步调一致并受整体的统摄,从而达到与内外部环境的有效沟通。实际上,这是人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儿童青少年则完成由一个独居的自然人到群居的社会人的转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和谐、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何: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背景,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机制建设、领导管理等方面将会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变?

俞: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类型与途径看,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化,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中要有全局观、整体观。无论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还是积极推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都可以视为是社会心理服务的组成部分。因为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无论是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方法与技能,开展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宣传方式等宣传教育工作,还是帮助人们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和发挥潜能,解决生活、学习、职业、婚姻、亲子、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的心理困扰等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工作,抑或是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心理健康工作者和社会志愿工作者的作用,加强和改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援助热线、心理评估、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都是为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意识培养积极心态,学会调适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看,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压舱石,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制建设中要有体系观、系统观。《意见》就指出,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强调,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上述这些,实际上都是要求包括中小学校等,建立健全各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和范围,为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机制劈山开路,为进一步展开社会心理服务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服务的途径、方法看,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微环境系统、中环境系统、宏环境系统,对应着个体、人际、群体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领导管理中要有生活观、生态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环境。微环境是个体直接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在这一个体层面,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够帮助人们面临这些微环境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舒缓负性情绪,对有问题倾向个体提供的专业咨询和辅导工作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这些都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中环境系统是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它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是家校互动;对成年人来说,是家庭、工作场所的互动;对老年人来说,则是家庭、社区的相互影响。在这一群体层面上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如学校开设的家长课堂、工作场所设立的弹性工时,以及社区老年服务,也能对相应的问题儿童、工作-家庭冲突、留守老人的孤独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人际层面的社会心态培育扫清障碍。宏环境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在这一群体层面,社会心理服务体现在扶助和引导处境不良儿童青少年、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警、疏导等。这些都能够有效调整相应群体的社会心态,为培养目标群体的良好社会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其实质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即对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其方向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理念是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的转变,方法是大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式。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决定了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必须在社会心理服务框架下,通过心理健康服务的中介作用,逐步走向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何:对于目前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迫切需求与具有专业心理服务资质且有实操能力的人员过少的矛盾,您如何看待?具体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改善这样的矛盾?

俞:据我们所知,现在尚未出现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我以为,社会心理服务的队伍,应包括至少三类人员:一是心理健康人才。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压舱石,因此心理健康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被归为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二是嵌入一般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如嵌入政府、社区居委会等。三是服务于特殊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如服务于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救助站等。这些纵横交织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是社會心理服务的切实提供者,他们帮助受助人群解决实际问题。但这些人员的专业心理服务资质、实操能力以及人员数量等有待进一步加强。至于目前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迫切需求与具有专业心理服务资质人员过少之间的矛盾,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具体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上述矛盾同样存在且短期内也很难得到解决。除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议领导重视、增加编制外,现阶段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提高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来加以缓和、改善。一是提高师资队伍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良心工程,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因此,专兼职教师和辅导员等的政治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至关重要,特别是师德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许多学校提供了各种培训的机会和費用。但应看到,有些教师对自己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辅导技巧非常热衷,乐此不疲,然而却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了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缺乏敬业精神。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学校聘请了校外人员兼任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聘任过程中,同样只看重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而忽视了考核 这些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必要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其理论和技能的发展决定着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培训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循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即对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在专业化过程中,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专业技能以及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一方面,要给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路径。例如,在教师参加必要的技能培训上提供条件和支持,保障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参与督导、进行案例分析、获得同行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考核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效果,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为专兼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重特色重服务。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还没有实现由弱到强。应在有了的基础上提高对专兼职教师的要求,如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兼任几年班主任工作,按时按量完成辅导目标和教学任务,确定具体工作内容、途径方法和工作程序等,在制度层面上促使他们由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转轨,由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型。在具体要求上,尽管是否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决定着一名教师能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但专业水平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强调学历、资质和经验的有机统一。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心理学工作者补充到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中来,以便更好地突出特色,服务学生。四是注重自我教育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护法使者,教师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负有重要责任,而且自身也应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样本和表率。教师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人格特征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职业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保健与调适;二是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提高与促进。

确实,对于中小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性别比例失调、教龄偏低、专职教师匮乏且兼职工作多、工作效能感低等诸多问题。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业,如何激发现有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师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才俊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为此,我们郑重呼吁:有关部门应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以及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和资质;确定专兼职教师的能力标准,包括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标准;确定专兼职教师的工作标准,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途径方法等;对资格认证进行试点工作,确定认证标准、认证机构和认证方式;编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方案,对非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基础培训,对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质量评估;定期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

何: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 终校/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