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居家学习期间,网络是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中流传着许多不实信息。面对网络传言, 学生往往在迷惑中转发、议论、辟谣。经过课前沟通,了解到学生目前的情况。首先,学生确实受到网络传言的影响,他们困惑且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为什么长辈总相信网络传言?如何应对当前的网络传言?其次,学生对于网络传言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渴望听到心理学的解读,也想了解其他同学的情况和想法。自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传言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教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指导学生恰当看待网络传言这一社会现象,希望帮助学生解除特殊时期的心理困惑,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对象】
高中生
【活动时间】
网络课 35 分钟
【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感知网络传言背后的心理,关爱受传言影响的长辈。
2. 认知目标: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传言,认识到社会因素对人们传播传言的影响。
3. 行为目标: 能从影响传言传播的因素出发, 列举和归纳出应对网络传言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 这些网络传言,你关注了吗
(一)在线互动
教师逐一呈现网上流传的信息,请同学们回复数字。1 代表“我没看过”,2 代表“我看过,不过没想太多”,3 代表“我非常关注,并向其他人分享”
1.“NASA 称 2 月 10 日地球的引力最小, 扫把
能够立起来。”
2.“ 多国限制粮食出口, 造成我国今年粮食短缺。”
3.“北京 4 月 6 日大学、中学开学。” 学生大多回复 2 和 3。
(二)小结
师生总结当前网络传言的情况:层出不穷、来源混乱、虚假信息多。教师询问同学们置身于网络传言中的感受,比如,担心长辈上当受骗;自己信过假信息,感到尴尬;好奇为什么总有人转发。引发学生兴趣后,进入课程。
二、为什么有的人相信网络传言
(一)学生的观点
1. 闲得无聊。2. 没主见, 被带节奏。3. 信息有迷惑性。4. 学识不够,交智商税。5. 宁可信其有。
教师肯定同学们思考社会现象,也鼓励同学们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
(二)教师介绍来自心理视角的观点
1. 从众心理。人们做决定时容易随大流,以为大家都在做的就是对的。
2. 选择性注意。人们选择性地注意信息,记住符合自己兴趣或需要的信息。
3. 自尊的需要。人们渴望在群体里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先声夺人地转发“大新闻”能满足需要。
(三)为什么长辈们总相信网络传言?
举例: 家里长辈总相信传言, 我总要和他们科普。但他们听不进去,或者一段时间后又转发。我在家总被他们灌输一些明显有错误的信息,很头疼。
互动:请同样有此困惑的同学回复 1。
教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一个重要现象。腾讯辟谣平台在 2018 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年长的人确实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言。长辈相信传言,除了有前面提到的心理因素,还有生理因素的作用。
观看视频:年长者的前脑岛活动不如年轻人的活跃。前脑岛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 还有助于评估所处环境的风险, 并选择应对之策, 其中就包括对欺骗的回应。迟缓的前脑岛活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年长者更容易相信传言。
三、 如何看待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
(一)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传播现象
网络传言层出不穷。平时不信传言的人,却相信与疫情相关的传言。理智的年轻人,以往不从众的人,也相信传言并且大量传播。互动: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学生回复:人们的恐慌、焦虑的心理。
(二)教师介绍相似事件
1.2003 年在 SARS 期间,“非典型肺炎与缺碘有关”的消息广泛传播,引发抢盐风波。
2.2008 年汶川地震后, 网络传言“ 江堰市化工厂发生爆炸,造成成都的自来水受污染”。
3.2011 年, 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后, 网络传言“海水受到核污染,吃碘盐可以防辐射”。
提问:从列举的事件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几乎每一次的突发灾难性事件都少不了
传言的身影。
(三)为什么传言总与灾难如影随形
教师: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传言的传播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密切相关。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的影响因素。重要性、不确定性、卷入度、焦虑度和媒介因素与传言的传播呈正向关系,批判力和管控两个因素与传言的传播呈负向关系,可以简化为下面的公式。
(四)设想网络传言持续传播的后果
对个人,人们愈发不理智,容易相信和传播传言。对社会,网络传言广泛传播,会继续增加大众的恐慌和焦虑。 虚假信息有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比如非典期间的抢盐风波。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平时。
四、如何应对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
互动:要减少不实的网络传言,我们要做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
(一)社会层面
1. 由权威机构发布信息,及时公开具体信息。
2. 关注和处理社会焦虑, 做好知识的科普和教育。鉴别网络传言的真实性, 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个人层面
如何应对当前的网络传言?
1. 提升媒介素养 学会查看权威信息,为学生提供几个信息平台:首都教育公众号、腾讯辟谣小程序。
2. 学习批判性思考 联系过往知识和查找资料, 做批判性思考。例如, 当出现“ 消毒液和洁厕剂混用会致人死亡”时,有同学联系化学知识来分析。
3. 处理焦虑 运用心理课介绍的方法来调适情绪。
4. 合理表达 在满足自己表达意愿的同时,不编造信息,不传播可疑信息。还可以帮助家人辨别信息,通过个人层面的努力影响社会的变化。
五、有关网络传言,你学习到了什么
互动:请同学们回忆课程,写下你记住的内容。总结:希望同学们在网络传言的冲击下,能够
明辨是非,为减少社会恐慌、共渡难关贡献力量。
【活动反思】
从授课过程和学生评价来看,本课实现了教学目标。作为特殊时期的一节网络课程,本课突出展现了三个特点。
(1)心理课的选题既要关注学生在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发展困惑,也要擅于提炼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主题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传言、对待传言,“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2)本课在了解学生对网络传言的认识后,精心安排逻辑顺序,通过一次次的提问,引发学生带着认知冲突去思考问题,又通过生活化的阐述,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提升认知水平。(3)网络授课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本课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多次实时互动和呈现学生观点, 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感受到其他同学, 减少网络授课带来的距离感。
(作者单位:北京四中,北京,100034)
编辑 / 卫 虹 终校 / 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