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界限我心知
在线阅读
界限我心知
时间:2018-11-28 13:37    点击:        作者:赵蕾

 【活动背景】

自我边界是学生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中阶段是自我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明晰自我边界有助于自我负责,建立安全感,树立自信心。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予帮助。既能放心地付出,也能坦然地接受。

【活动目标】

1. 了解什么是自我中心和自我边界

2. 对自我中心和自我边界的觉察和体验

3. 树立恰当的自我边界意识

【活动重点和难点】

觉察自己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边界,树立恰当的自我边界意识

【活动准备】

1. 白纸、水彩笔

2.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觉察身体边界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心理课,我们先做个活动来放松一下。这个活动要用到你们的听力、想象力以及判断力。等一下我会说一些引导语,请同学们根据我的引导语进行相应的想象,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引导语:临近考试,你想抓紧时间复习。于是你来到了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然而发现座无虚席,正当你想转身离开的时候,你很幸运的发现偏僻的角落里有一张桌子,只坐了一位同学,如图1所示,现在还有剩余ABCDEFG7个位置供你选择,你会挑选哪个座位呢?理由是什么呢? 

1:我会选座位D,因为在桌子外侧,比较方便,和那个同学的距离也比较远。

2:我会选座位E,因为两侧都比较宽敞,感觉比较舒服。

3:我会选座位CC两边都没有人,不会被打扰,感觉很适合学习。

师总结:我们发现在选择位置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选择那些距离他人有一些距离的座位,让自己感到舒服自在。坐得太近了,就像有些同学说的我们会感到紧张有些压抑,不舒服。这是我们身上存在的对于物理空间距离的需求,那么在心理上呢?是否也存在着一些合适的距离,使我们在人际交往、生活学习等方面更加舒服称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一个话题。

二、心灵故事:我是“女”——觉察心理边界

引入案例小陈的故事。小陈个子很高,人长得很漂亮,学习成绩又好。可是大家越来越不喜欢她。大家觉得她太傲慢又不讲理,不想跟她来往。小陈一开始还认为自己这样是“女王” 范儿,后来渐渐地一个朋友也没有了,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说话,她感到很苦恼,求助于心理老师。

小陈问心理老师:“老师,我是一个很令人讨厌的人吗,我明明很优秀啊,为什么会没有朋友?”老师问她平时都怎么和同学相处。小陈说:“我就是想玩的时候大家要跟我玩儿,我难过了要陪我,我不想被打扰的时候不要来烦我,这样有什么不对吗?”老师问小陈:“你跟老师说了那么多要别人对‘我’,有没有 ‘我’对别人呢?别人一定会听你的吗?”小陈低下了头。

教师提问:听了小陈的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家不愿意和小陈来往的原因有哪些呢?请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上述两个问题的研讨结果在全班分享。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小陈很自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同学们说得都很专业,在心理上,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自我中心。在定义自我中心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自我中心有哪些表现。

教师PPT呈现高中生自我中心的一些表现。

教师总结:简单来说,自我中心就是认为自己好像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分不清‘我’和‘他人’的界限在哪里,在心理上把‘他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不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别人想的是和我一样的,我怎么想别人就怎么想。

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自我中心,那这个自我中心是怎么来的呢?

教师播放PPT(胎儿的图片)。

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我,我就是母亲的一部分。这可真是完完全全的自我中心,但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自我中心来生存下去。出生以后呢,虽然在肉体上与妈妈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和母亲是一体的。没有妈妈的乳汁和看护,我们根本活不下去。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我们与妈妈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和母亲在心理上逐渐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更好。

有这样一个研究,把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关在一个房间里面,那个十五岁的男孩跟三四岁的小弟弟说,哥哥吃一个苹果,他吃了一半后呢,就把那个苹果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然后跟那个三四岁的孩子说,哥哥现在出去一下,等一下回来之后,我还是会吃这个苹果的。在那个大男孩出去之后,工作人员进来,当着三四岁男孩的面把这个苹果从第一个篮子里面放到了第二个篮子里面去。然后问这个三四岁的男孩说,你能不能猜一下等一会大哥哥回来之后,他会在哪个篮子里面找自己的苹果。同学你们猜猜这个三四岁的男孩会怎么回答?(觉得是在第一个篮子里的同学举手示意下;觉得在第二个篮子里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答案是这个三四岁的男孩说,在第二个篮子里面。但是,事实不是这个样子。事实上,因为这个大哥哥没有看到苹果从第一个篮子里面放到第二个篮子里面,所以他回来之后他应该还会在第一个篮子里面找。但是这个三四岁的男孩,他没有清楚自己和别人的边界。他认为他看到了苹果从第一个篮子里移到第二个篮子里,那么哥哥也应该知道,苹果从第一个篮子里面移到了第二个篮子里面。

教师提问:好,我们已经知道自我中心的人认为自己好像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分不清‘我’和‘他人’的界限在哪里,他们固执己见、唯我独尊;他们自尊心很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他们也较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那自我边界清晰的人会有哪些表现呢?

教师总结:自我边界清晰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楚河汉界,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三、续写故事

引导:小陈的故事仍再继续。后来,在与心理老师的交谈中,小陈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自我中心,后来也交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小李。最近,小李又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小林,两人相见恨晚,很谈得来,小李决定把小林介绍给小陈认识。小陈……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故事会怎样进行下去呢?请你来续写故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的说小陈会有些难过,感觉自己的好朋友不再属于自己了;也有的说小陈会很生气,再也不理小李了;也有的说按照道理说,小陈应该会为小李感到高兴,和小林也成为好朋友,但是可能性不大。我们发现自我中心可不是说没就能没的,自我界限也不是说有就能有的。

四、界限我心知道

引导:自我界限不是我们一出生就与生俱来的,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逐渐形成。我们已经知道,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和妈妈在心理上逐渐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更好。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妈妈一部分分离,还有一部分仍然连接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我们和妈妈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我们和妈妈之间界限不清的状况会投射到我们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就像我不大相信一个和父母关系比较糟糕的人会有比较良好的人际圈。

既然自我中心与生俱来,如此根深蒂固,那么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肯定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需要长久的努力。两手一摊,静待界分定是痴人说梦。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们身上的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是与他人界限不清的。然后把这些不清楚的看法、情感和行为一个一个地从我们身上移出去,接着一条一条慢慢地在这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需要注意的是,移动距离也要刚刚好。不要移得太近,近得和没有移一样,依旧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也不要移得太远,远得看不见彼此,孤独冷漠。

好,回忆过去的经历,想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有没有边界不清的情况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第一步在中心画一个圆,里面写上我。第二步,在这个圆的外侧,写出或者画出那些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边界不清的情况。第三步,在这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界限(画圆)。

教师总结:彼此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交往,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长久的。让我们之间的距离近一点吧,因为我们彼此需要,但不要太近,近得分不清那个是你,哪个是我;让我们之间的距离远一点吧,但也不要太远,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温暖的时候,听不见对方的声音。

五、反思

本堂课先由一个生动有趣的选择来导入身体边界的概念,再由身体边界过渡到心理边界。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出自我中心,了解自我中心和自我边界的关系。续写故事环节基于两点思考,一是投射,学生在续写故事的时候,会降低心理防御,续写的故事里会有自己的色彩;二是为了导出自我中心可不是说没就能没的,自我界限也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自我界限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界限我心知环节旨在将思考拉回到学生自己的身上,一方面,学生在纸上画界限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学生内省自身后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在纸上划界限的方式,又再一次强化了心理上的界限。

本文刊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34期。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