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以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其中,自我认知直接关系到高中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正确引导高中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悦纳自我、提升自我价值,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课程以自我认知范畴中的“自我标签”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客观、积极、多角度去重新审视消极的自我标签,去发现“更好”的自己,获得自身的成长。
【活动目标】
1.深入觉察消极标签是如何贴上去的,以及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克服“证实偏差”的认知倾向,尝试用证伪的角度去重新探索消极标签的真实性;学会赋予消极标签积极正向的意义,并将之转化为自身优势。
3.走出心理舒适区,增加勇气面对改变所会带来的挑战,并敢于积极行动。
【活动对象】
高中生;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情境:美国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告诉志愿者,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人们对面部有伤痕的人如何反应。首先,化妆师在志愿者的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然后,志愿者用镜子照看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接着,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其面部的反应。
提问:志愿者们可能会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别人异样的眼光;害怕;感觉恶心;回避……)
师:实际上,镜子被拿走后,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而真相是,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进一步提问:志愿者们又可能会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心理有阴影,反应差不多;可能还是会觉别人很嫌弃……)
师:结果表明,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即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不友好,而且总盯着他们的脸看。虽然他们的脸上与平常一样,但是他们给自己刻画了一幅“心像”——“我的脸上有一道可怕的伤痕”。
2.引入“自我标签”,呈现主题
师:所谓心像,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自我标签”,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研究发现,一个人被贴上标签后,它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消极的标签是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容易成为我们成长的阻力。我们将在本节课中重新探索它们,以发现更好的自己。
【设计意图】以“伤痕实验”为情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展开阶段——探索你的消极标签
师: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尽完美,对于自己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消极评价。你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平时很简单的事情都能做错”;也有可能会觉得,“我不能专注做一件事,总是很难坚持投入做好”等等。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消极标签的探索活动。
(一)写下一个你认为在你身上最显著的消极标签
(提示学生,写下的消极标签应该是自己最想改变的且深受困扰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自我表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对消极标签的觉察
师:请根据你写出来的消极标签,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表1 对消极标签的觉察
我的消极标签 |
|
|
问题 |
1.你有何证据? |
|
2.对你有何影响? |
|
|
3.你想改变吗, 做出过什么努力? |
|
(学生分别对照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及思考,独立作答并填入表格。)
(三)学生分享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实际,根据自己的“消极标签”,围绕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反思,为后面课程的深入作好铺垫。
三、深入阶段——发现“更好”的自己
师:针对提出的问题一“你有何证据?”,同学们或者从自己的经历,或者从他人的评价里,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证据,试图来证明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这些证据足以证实你就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看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
(一)方法一:质疑你的消极标签
1.活动:你会翻开哪些卡片?
规则:呈现四张卡片(见图1),一面印有英文字母,另一面印有数字。为了证明“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的数字则是一个偶数”这个规则是否真实,必须翻看哪些卡片?
(学生思考,选择)
2.呈现实验结果,介绍“证实偏差”
师:很多人都会错误地选择“E”和“4”,因为他们只想着去证明这个规则是否成立。这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证实偏差“,即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力求证实的心理倾向。而实际上翻开“7”是必要的,因为当它的背面是元音时,这个规则是不成立的,而这是证明这个规则的真实性所必要的。在这里,翻开“7”则是一个证伪的过程。
3.练习:用“证伪“的方式找证据质疑消极标签。
表2 举例:从证伪角度驳斥消极标签
消极标签 |
证实证据 |
证伪证据 |
我很差劲 |
1.中考失败了 |
1.我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能力 |
2.父母对我不抱什么期望 |
2.父母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但不想给我太大压力 |
|
3.优秀的同学都不喜欢和我交往 |
3.我也有不少好朋友,他们也很优秀 |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证实偏差是人的一种认知倾向,要学会从证伪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消极标签。
(二)方法二:积极赋义,转化优势
师:针对提出的问题二“对你有何影响?”,很多同学都会谈到,这个消极标签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难道,消极标签真的那么糟糕吗?我们先来做一个选择,假如你是一个面试官,你会如何判断?
1.活动:你会选择哪个面试者?
情境:假如你是某公司的面试官,为某一职位招聘员工,有这么三位面试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
A.有点内向,说话会脸红
B.乐观外向,善于交际
C.性子有点急,语速快
2.学生选择,讨论。
师:很多同学选择B。但是,最好的答案应该是,考虑招聘的岗位是什么。不同的岗位所要求的面试者特征并不相同。内向者可能更适合文字编辑类工作,乐观外向者可能更适合传媒新闻类工作,性子有点急则可能适合活动执行类的工作。这三种不同个性的人各具优势。因此,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角度赋予消极标签意义,每一种消极标签背后也有积极的意义和优势。
3.练习:用积极赋义的方法重新定义消极标签,寻找正面意义。
表3 消极标签的积极赋义
消极意义 |
积极意义 |
内向 |
心思细腻、思考深入、谨慎专注 |
冲动 |
行动力强、直爽、有干劲 |
…… |
…… |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测试,帮助学生重新去理解消极标签背后隐藏的积极意义。
(三)方法三:接纳改变过程中的困难
师:针对提问的问题三“你想改变吗,做出过什么努力?”,每一位同学都想改变。那么,既然你这么想改变,但是为什么一直改变不了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有所突破呢?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手指活动。
1.交叉手指活动
活动过程:
步骤一:将手掌张开,十指自然交叉合起来,连做三次。观察一下,你是左手的拇指在上还是右手的拇指在上?每一次都相同吗?
步骤二:请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如果你刚才是左手的拇指在上,现在让你的右手拇指在上;如果刚才右手的拇指在上,现在左手的拇指在上。试试,你有什么感觉?
步骤三:再继续游戏,按照步骤二的相反交叉动作,稍用力重复三次,感觉有变化吗?再不断重复30次,感觉又如何?
2.活动分享
交叉手指活动的每一个步骤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本节课的主题谈谈。
师:改变一个动作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打破心理上的舒适区更是充满挑战。因此,要改变消极标签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就像改变一个习以为然的动作一样。我们只有鼓起勇气,才有可能积极改变自我。
【设计意图】通过手指活动,以一个小动作的改变为类比,让学生感受撕下消极标签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坚定信心去改变。
四、升华、总结阶段
(一)分享心收获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的消极标签将如何华丽转身,成为自身成长的新动力?
(二)课程总结
师:每一个人都是在不完美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从“不好”走向“好”,然后变得“更好”,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发现自身的美好,以获得积极的力量。最后,以三句话作为课程的总结:1.你以“你愿意成为的样子”成长。2.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每一个不足。3.相信改变的可能,接纳不足。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凝练主题,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消极标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认识自我。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探索自我。但也有极少同学不能真实地参与到消极标签的探索中,表现在消极标签大而空泛等问题上。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写出消极标签时,需要更深入地引导。这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从整体效果上看,学生能够在认识消极标签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发现更加积极的自我。
本文刊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