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春期心理 >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高三年级生涯教育教学案例
在线阅读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高三年级生涯教育教学案例
时间:2018-11-23 09:33    点击:        作者:康元艺

 【活动背景】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我们往往看到,在学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容易将外界的竞争和评价标准,内化为对自身的评价标准,从而感到挫败和迷茫。而竞争中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一旦学生在竞争中失败,就容易陷入困境中。对于未来的生涯规划,很多学生往往存在着思路单一、价值观不清晰等问题,看不到生命的丰富性和自身拥有的资源。

经典的生涯理论中有很多对职业或人生价值观的研究,笔者在阅读了国内著名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古典老师的著作《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之后,对他所提出的“生涯四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希望能够用生涯课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们。因为“生涯四度”的理论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拓展了对生涯维度的理解,而这恰恰合当前学生的需要

笔者在高三上学期以生涯教育为主题,在高三开展了系列课程本节课是在学生看完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后进行的,旨在围绕“生涯四度”展开学习和讨论,促进学生多维度地看待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看到人生多元而丰富的可能性。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涯四度理论,学会从多元的维度评价和规划人生。

2.体验平衡生涯四度,感悟生涯平衡过程中选择和抉择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引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本节课的情境,教师先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如何让一只小虫爬遍一张纸条的两个面而不需要跨过纸条的边缘?这个问题来自于数学上的一个概念——“莫比乌斯环”,即将一张纸条的两端扭一圈再黏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两面连起来的纸条。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不熟悉莫比乌斯环,会觉得这个维度的转换很巧妙也很神奇,从而对课程主题产生了好奇。而这种维度的巧妙转换也恰好应对了生活中思考问题视角的转换,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二、观看视频,引发思考

第二个课堂环节旨在通过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看到以单一维度评价人生的弊端,思考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前几次课看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其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三傻”的学长乔伊,他是一名热爱机械设计的大四学生,但因沉迷于自己喜爱的无人机设计项目而导致院长不允许他按期毕业,怀着对家人的愧疚,对未来的失望,走投无路的乔伊在宿舍墙上写下“I Quit”之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这部喜剧电影中最让人沉默落泪的片段,讽刺了唯分数论的教育带给学生身心的巨大打击。

教师请学生思考:乔伊是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还有什么其可能性?学生的思路被前面的热身活动打开,又联想到观看电影时的一些感受,很快就能出不同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延期毕业或复读一年,继续完成学业获得机械专业的文凭;可以回到支持的家人朋友身边,或者恋爱成家,做一个快乐的农夫;还可以辍学放弃文凭,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实在从事不了自己喜欢的事,还可以辍学从事其他的工作,曲线救国,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

乔伊的经历之所以让人容易产生共鸣,是因为很多学生都经历过单一评价模式下的挫败感学生们在思考与分享中逐渐学会从多种维度去评价和建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发现“生命的各种可能”。

 

三、生涯四度,拓展人生

第三个课堂环节中,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涯四度理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每个生涯维度当中,学生会了解该维度的评价标准、重视的终极价值以及具有该维度价值观的人所感兴趣的领域。具体内容见1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涯四度”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列举位代表人物:企业家、慈善家马云,日本“寿司之王”小野二郎,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以及舞蹈家杨丽萍。其中小野二郎和杨丽萍的介绍是通过视频短片,马云和特蕾莎修女的介绍是通过图片。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将代表人物与“生涯四度”连线,学生基本上都能快速准确地连线,但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社会比较外显和推崇的“高度”“深度”,学生们都很容易理解,但很多学生常常混淆“温度”和“宽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追求内心自由纯粹,往往在人生价值追求上是被忽略的一个评价维度。

教师能够从学生关注的眼神和不同的回答当中感受到他们对“生涯四度”理论是非常认可的,这也说明,该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评价和规划自身人生的维度,使他们看到,不同价值观取向的人生都可以过得成功和幸福。

 

1 生涯四度

 

评价标准

终极价值

感兴趣的领域

代表人物

高度

社会认同

影响力

Power

影响力

经济、政治、商业、管理、传媒

马云

深度

卓越程度

超越极限

Excellence

卓越

哲学、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佛学

小野二郎

宽度

对他人的支持

对家庭社会的贡献

Love

爱与和谐

社会、家庭活动、公益活动、心理、社会学

特蕾莎修女

温度

遵从内心

自我纯粹

Freedom

自由

艺术、文学、灵性

杨丽萍

 

四、生涯体验,学会平衡

第四个课堂环节旨在通过“生涯32度”体验活动,带领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模型,认识到生涯平衡中选择和抉择的重要性。活动的内容教师发给学生一张活动纸,请学生将32分赋值给生涯的四个维度,并将四个点连线,形成自己的人生模型。具体内容见图1。

学生们通常在这个环节会陷入沉思。有些学生很快就画好了自己的人生模型,有些则要纠结很久才下笔,直到教师说时间到还在修改。

在学生们完成之后,教师请们思考以下问题:

1你最先赋分的是哪个维度?其维度赋分的顺序是什么样的?

2中间有修改吗?

3你设想的生涯四度是哪个人生阶段的?

4你认为该如何平衡生涯四度?

5活动中你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分享之后可以发现,通常学生们的人生模型会有以下几种:

1.“一维独尊”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通常在某一维度上的赋分会特别高,7-10分不等,而其维度赋分相对较低,而且32分可能并不会完全分配完。这类学生往往对未来有着比较清晰的规划,对自身的价值取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一些学生分享“一个人无法在每个维度上都达到完美,只能将人生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想要做的事情上。”有相当部分学生“高度”这一维度上赋分最高,有学生分享说自己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样才能够拥有其的一切。而有些学生则在“温度”这一维度上赋分最高,认为“做任何决定都希望能够满足自己心灵的自由”。教师对这类学生清晰的目标表示肯定,因为确实正像这个活动的名称“32度”所表达的,我们的人生无法在每个生涯维度都能达到完美教师对于学生们的不同选择都会表示尊重和理解,不随意评价学生们任何一种维度上的追求。

2.静态平衡型

这类学生通常会非常均匀地分配每个维度的分数,甚至是8-8-8-8这样完全平均地赋分,有一些可能不会将32分全部分配完。这类学生往往会分享说,并没有太明确地思考自己特别想要追求的价值取向,而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全方面发展、比较平衡的。教师首先肯定这类学生对生涯平衡的重视,这也恰恰体现了“生涯四度”理论的一个观念,即拓展我们对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思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多元、丰富和平衡;但同时教师也会提醒学生在今后要继续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在明确自身需求之后再努力搞好平衡。

3.阶段动态型

这类学生往往会标明自己所画的人生模型所处的年龄阶段,很多学生都会标明是在25岁左右。可以理解,这一阶段的青年人往往步入了职场和亲密关系,真正地开始多维度的人生发展。但是很多学生会分享说,自己的人生模型不会一成不变,可能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侧重。例如35岁之前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财富上的富足专业上的精进,之后转为更加关注家庭和关系,或追求自己心灵的平静和自由。结合部分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人生模型时的纠结心理,教师回应学生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发展某个维度,但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发展所有维度。幸好生涯四度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维度在特定的时候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当下有一些纠结也是非常正常的,在取舍之间才能够更加清晰自己的终极追求。

 

五、总结全课提升主题

教师对学生们的生涯感悟进行肯定同时用一句话总结全课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就像这世界上的树叶有千万种形状一样,你的人生也有着无限可能性……

 

【反思】

本课程选择的“生涯四度”理论并非经典的生涯价值观模型,但通过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来看,它确实非常适合高中学生,尤其对于学业压力较大、家长教师期望较高的高中生来说,该理论不仅拓展了他们思考人生规划方向的维度,也降低了他们在单一维度评价环境中的心理压力。而后续的生涯体验活动,通过情境的创设将他们更加深入地推向对人生的思考,提升他们的自主选择感和责任感。

在课堂素材选择和环节设计上,本节课存在一些欠缺。一是生涯维度代表人物的选择上,选取的都是在某一维度发展近乎完美的名人,其实古典老师的书中也有一些普通人的代表,他们的故事可能更加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笔者看到一些同行会将这些人物故事制作成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学生评价,这一教学手段生动活泼,非常值得借鉴。在进入自我的生涯探索活动之前,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情境创设的环节,例如“生涯幻游”,让学生想象十年二十年之后自己的人生情景,然后再画下自己的人生模型,或许能够得到学生们更加真实清晰的反馈。

由于是一节价值观探索的生涯教育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的回应和引导十分重要。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生成性问题,教师首先要能够从积极的资源取向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同时要尊重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觉察和反思。本节课的目标并非要让学生确定人生的方向,而是希望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思考离开课堂,能够对未来的选择多一种思考的视角,并且感悟到选择和抉择的重要性。这才是本节课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注:本文刊登于2018年第33期。

(作者单位:上海市市西中学,上海,200040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