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利用萨提亚的家庭雕塑技术让学生呈现现实家庭中冲突的人际状态和家庭中理想的人际状态,并通过心理剧的替身技术和情绪ABC 理论, 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和改变自己的想法两种方法来改变自己,学习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非言语信息,调整家庭中的人际互动状况,改善不良的家庭氛围,重塑和谐的家庭关系。
(一)关于家庭关系
高中阶段是个体从青春期走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是个体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阶段。高一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与初中相比,他们的成人感更强, 独立性更强, 自我分化的要求更高; 同时,他们面临着更大的父母期待和学习压力,再加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带来的问题与不适,这些都可能在家庭中导致矛盾和冲突。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家庭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气氛和生活秩序,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高一的学生虽然成人意识增强,但他们实际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不可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生存和生活。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好,学生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处于青春期末期和高中适应期的高一学生非常重要。
(二)关于非言语信息
人际交流是交流双方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交流或感情交流,非言语信息是人际互动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有时候由于非言语信息表达有问题导致好话不好听。甚至,当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不一致的时候, 人们更愿意相信非言语信息表达的意思。高一学生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信息是很敏感的, 但是他们比较忽略自己的非言语信息的表达。特别是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的时候,高中生更容易对父母的“唠唠叨叨、耳提面命、指手画脚”等行为表现出“沉默以对、暴跳如雷或离家出走”等对抗反应。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非言语信息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人际互动中调整自己不良的非言语信息,从而改善家庭关系。
【设计理念】
(一)设计原理
按照投射原理,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家庭雕塑技术,由学生的身体体验引发内在的深层感受而对其内心状态或人际互动模式有觉察,并刺激雕塑设计者和观察者的知觉系统而改变其认知。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扮演家庭成员,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体空间距离、身体姿态与面部表情等静态地呈现家庭关系,学生通过空间距离、形象高低、动作姿势与面部表情的呈现与改变来认识并调整雕塑中的家庭关系,表达角色的感受和想法,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投射”出来。
(二)理论技术
家庭雕塑是萨提亚的家庭治疗中的一项技术, 是通过扮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透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空间位置、身体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言语的表达性技术来隐喻家庭成员的亲近与疏离、依赖与独立等关系,以此帮助个体检查在家庭关系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家庭知觉、情感信念等,以扩展对自我与家庭动力的觉察,并产生改变的意愿和强调改变新的可能性。家庭雕塑的理念假设为:人们对复杂人际系统会以压缩的、距离的隐喻形式以图像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在家庭重塑的过程中,运用肢体雕刻的方法来呈现家庭角色的不同内心状态或人际互动的方式, 它能够刺激个体的知觉系统, 并直接由身体的参与引发情感体验和认知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家庭雕塑的方式呈现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让学生体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状态、情感体验,并产生改变自我的动力,增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逻辑
整个教学以“重现家庭中的矛盾”“认识理想的家庭”“ 塑造可实现的家庭” 为线索设计活动。据此进行了“呈现现实的问题雕塑—期望达到的理想雕塑—调整现实问题雕塑”三个阶段的活动。
在这三个阶段中调整现实问题雕塑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调整问题雕塑?我们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1)要调整就需要改变,在家庭最能改变的是我自己;(2)如何才能改变我自己?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可以改变我自己;(3)如何才能改变我自己?通过改变我的想法来改变我自己(根据情绪ABC 理论, 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因此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想法)。
在问题雕塑环节, 呈现了家庭关系问题的典型性,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增强学生面对今后学习生活的适应性。在雕塑改变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意识到非言语信息在家庭人际互动中的作用,认识到家庭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从而看到和调动自身的内在资源,塑造自己的行为,建设新的家庭关系。
【活动目标】
1. 认知性目标
认识到自己是家庭关系的塑造者,自己是有能力的个体,可以通过理解他人、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非言语信息,从而影响家庭关系。
2. 情感性目标
理解不同的身体姿态和表情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学会在家庭关系中积极调整自己的空间距离、身体姿势与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技术,来获得积极的家庭感受。
3. 行为性目标
在家庭关系中能够主动使用积极的非语言沟通技术来拉近与家人的心灵距离。
【活动重、难点】
1. 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坦诚表达自己。
2.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人物的空间距离、动作姿势与面部表情的呈现与改变来认识并调整家庭关系,获得积极的家庭感受。
3. 学习改变自己的方法:理解他人、改变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 布置教室,不要课桌,所有的椅子按小组分别摆成圈,6~8 人/ 组;
2. 空白的角色扮演的便利贴,准备双面贴,方便佩戴卡片;
3. 问题雕塑讨论表;
4. 准备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活动设计】
辅导的各环节、步骤和设计意图,见表1。
【活动过程】
(一)开篇语
师: 同学们,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心理课堂。
希望大家在心理课堂上做到以下两点。
对同学:真诚友善、认真观察、仔细倾听
对自己:大胆表现、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师:同学们,今天我是你们的新老师,你们是我的新学生。老师第一次见面就给大家提要求,而且这次课还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想,大家可能有不自在、不安全的感觉。那么,我们先让身体动一动,玩一个拍照的活动,来缓和一下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暖身活动:两个快速三连拍
要求:
1. 两人一组;
2. 请根据老师给出的场景、人物关系以及关系的主题词,两人像拍照一样迅速摆出相应的pose。
(1)场景:教室;人物关系: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三连拍的主题词:紧张、鼓励、关心。
(2)场景:家庭;人物关系:亲子关系;三连拍的主题词:生气、支持、亲密。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通过空间距离、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表达紧张、生气的?又是如何表达支持、关心、亲密的?
学生回答。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拍照的方法对身体定格, 用双方的空间距离表达了人物关系的亲疏, 可见身体的距离可以表达心灵的距离。事实上, 当我们的身体在这里定格的时候,我们也像雕塑一样, 通过位置高低、距离远近、动作姿势与面部表情静态地呈现了在教室和老师或同学的关系, 也表达了在家庭和父母的关系, 这就是身体雕塑。今天我们就用身体雕塑的形式来了解我们在家庭中与家人的心灵距离, 了解我们的家庭关系, 所以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心灵的距离——我塑我家。(出示课题)
师:既然我们要用身体雕塑的方法展示我们的家庭状态,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家庭关系中进行身体雕塑的要求。
出示家庭雕塑要求:
每组有三个家庭角色,由三名同学扮演这三个家庭角色,其余的同学分别为某一个家庭角色的雕塑设计师。
1. 雕塑设计师:按小组讨论的结果对扮演者的身体进行“雕刻”,“摆出”人物角色的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和面部表情。
2. 雕塑扮演者:像雕塑一样不说不动,按设计者的指示保持相应的空间距离、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二)问题雕塑
师:在家庭中,我们可能与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处中产生各种问题情景, 我们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可以通过彼此的空间距离、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来展现,在面临问题情境时,我们是通过怎样的应对方式来拉远与家人的心灵距离的呢?一起进入下面的环节:问题雕塑。让我们将家庭中的矛盾通过家庭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在一起的四种情景,请每个组长来抽一个情景,每人从中抽取自己的身份,然后讨论用刚刚的身体雕塑的形式来演绎这个情景。
讨论要求(2 分钟)
矛盾冲突情景(四种)
(1)小阳回家后不做作业,又在玩手机,爸爸很生气,妈妈很无奈。
(2)爸爸妈妈认为小阳的同学不好,阻止小阳出门与同学玩耍,小阳正要摔门而去。
(3)小阳在家太懒,爸爸教育小阳,奶奶立即制止爸爸,不让小阳做家务。
(4) 小阳放学回家, 看到父母又像往常一样, 正在激烈地吵架。
将各自抽到的角色贴在胸前。
确定雕塑如何通过每个家庭成员彼此的空间距离、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展现家庭中的矛盾冲突。
现场雕塑
雕塑完毕,请雕塑设计师介绍。
师:每一组的雕塑都有自己的问题情景,我们请每组的雕塑设计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你们小组的家庭矛盾是什么?怎样通过人物的位置高低、距离远近、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呈现这一家庭关系的?
学生回答。
师:(问孩子/ 父母的扮演者)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觉,你会用什么词?
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今天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家庭冲突情景, 我们通过身体语言可以看到对立、拒绝的态度,指责、攻击的姿势,愤怒、生气的表情等,这些都让我们有不舒服的感受,我们也透过这些非语言信息看到在家人之间有较远的心灵距离。回想一下,在生活中面临冲突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语言是不是也在表达对立、攻击和生气?
设计意图:呈现家庭的不同问题状态,通过具体的空间距离、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表达了在问题状态中不舒服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们看到家庭问题的起点,产生改变的意愿。
(三)理想雕塑
师:有人说,矛盾的家庭状态各式各样,而理想的家庭却是一样的。那在理想的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间有怎样的空间距离、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呢?我们请第一组同学来摆出我们理想的家庭状态, 其他组认真观察和思考,如果你认为还有什么不够理想的地方,可以再去调整一下。
现场雕塑(第一组)
请第一组同学完成理想雕塑,其他组可以对该雕塑进行微调,最终使这个雕塑成为大家心中的理想家庭的雕塑。
师:这是第一组同学“雕塑”出来的家庭理想状态。大家看看,你们觉得还有需要调整的吗?如果有,可以去调整一下。
师:大家看一看,在理想的家庭雕塑里,家庭成员的身体语言在表达什么?
学生回答。
师:家庭成员之间更近的距离、接纳的身体姿势和愉悦的表情,营造出了理想的家庭关系,让我们感觉更舒服,彼此的心灵距离更近了。
设计意图:呈现家庭的理想状态,通过具体的距离、姿势、表情表达了理想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受和谐家庭带来的愉悦的情感, 让学生们看到理想家庭的终点, 通过对比, 强化学生的改变动机。
(四)调整雕塑
师:我们雕塑了问题家庭的状态和理想家庭的状态。我们都希望生活中能够有更多的理想家庭状态。那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我们在家庭人际互动中要怎么做才能去改变问题家庭的状态?怎么做才能改变家庭成员的应对方式呢?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调整雕塑的环节。
调整家庭雕塑(第二组)
师:同学们,对理想家庭的雕塑过程,让我看到了大家都很渴望温馨和睦的家庭状态,因为你们对每个角色的应对方式都进行了最理想的调整。当家庭出现问题情景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其他家庭成员的应对方式,温柔地对待自己,但在实际生活中,当家庭发生矛盾冲突时,我们能否要求家人调整他们对待问题的方式呢?这个期待是否会落空呢?
学生回答。
师:是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很难改变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当对他们的期待落空时我们会很难受,那么生活中,我们最能够改变的人是谁?
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们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所以第二组我们调整雕塑的要求是只调整孩子,其他角色保持原状。
雕塑要求
1. 请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想想,如果你是这个家庭中的孩子,面对这种情景,你打算怎么调整自己的空间位置、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请大家做自己的雕塑设计师,现场摆一摆你调整后的姿势。(师随机采访一些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师:(对孩子说)调整以后,你自己身体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师相机表达:嗯,当我们内心对父母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并没有改变的时候,即使做出身体语言的改变,内心可能还是不舒服的。
2. 根据其他学生的发言,请第二组的雕塑设计师只调整雕塑中孩子的非言语信息( 距离、表情、姿势)。一边调整一边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师:( 对父母说) 当你看到孩子调整后的身体语言时,请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学生回答。
师:在生活中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身体语言而很少关注自己的身体语言。其实,我们随时都在通过我们的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当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身体语言时,给别人的心理感受就不一样了。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我们自己呢?怎样才能更表里一致地对家人表达出尊重、理解、接纳、亲近的身体语言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雕塑。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我们身处在情景、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中,要改善不良的家庭关系,我们改变自己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是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表里一致地去接纳他人,并且思考怎样才能做到表里一致。下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明白需要做到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才能真正从内心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为下一个活动环节做铺垫。
调整家庭雕塑(第三组)
调整要求
1. 雕塑复原
2. 另外三个组分别讨论扮演的三个角色中的一个(老师临时指定)在这个情景里的想法和感受。
3. 每组派代表站在雕塑扮演者身后,一手搭在扮演者的肩上,表达这一角色在这个情景中的想法和感受。
师:(问扮演者)在这个情景里,他所说的和你的想法及感受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你的想法和感受会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当我们知道了家人心里的想法和感受,我们每一位扮演者又将如何来调整自己的身体语言呢?请调整。
扮演者作出相应的身体调整。
师:我们另外三个组刚才做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回答。
当我们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之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而当我们改变自己后,家人会有什么变化?
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改变我们自己, 当我们换位思考、积极地去理解家人,再改变自己的身体语言,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可能积极影响到我们的家人。除了换位思考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
调整家庭雕塑(第四组)
雕塑复原。
师:如果你是小阳,看到这个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感受,用身体语言你会怎么来表达?
学生回答。
师:如果要将刚才的一些消极的感受换成更好的感受,我们需要怎样改变我们的想法?
学生回答。
师: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的身体语言会是怎样,会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雕塑要求
扮演者根据大家刚才对问题的回应,自行调整身体语言,并说一句话。
师:(对其他小组说)他们表达的跟你们想到的是一样的吗?请你们把这个情景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表演出来。
学生回答。
当我们改变了我们的想法, 我们的感受也会改变, 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言语也会相应作出调整,家人更容易同样对我们作出积极的回应,从而让我们的家庭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可见,要改变自己,除了换位思考外,还需要……(调整我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改变问题家庭状态,走向理想家庭状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让学生学习对非言语信息的正确表达;通过学生换位思考和改变自己的想法,一次又一次积极调整彼此的空间距离、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学会通过管理自己的非语言信息拉近与家人的心灵距离。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通过雕塑展示了家庭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也通过雕塑重新塑造了家庭关系。当我们换位思考并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时, 我们的心理感受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言语也随之有了相应的积极变化。因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将来在生活中,遇到了家庭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记得通过换位思考,理解家人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改变自己的想法, 来改变我们的内心感受, 从而心平气和地改变自己与父母的距离, 改变自己的姿势,改变自己的表情,然后再通过我们有礼有节的言语交流和积极主动的良好行为消除我们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要记住,我们是家庭关系的雕塑者,我们是家庭关系的建设者。家庭的心灵距离需要我们来塑造。(再一次出示主题:心灵的距离—— 我塑我家)
【专家点评】
以家庭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一直被视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性格、人际等)的关键变量,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儿童青少年积极依恋关系的建立,成为发展其积极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当今的儿童青少年如何在有效表达自我的基础上与父母更好地相处,尤其是通过表达积极的身体语言,来塑造积极的家庭关系是他们需要学习的重要人际沟通技能。本课正是以亲子之间的心灵距离为题来设计并实施的青少年心理辅导活动。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教师运用了萨提亚的家庭雕塑技术让学生呈现现实家庭中冲突的人际状态和家庭中理想的人际状态,并通过心理剧的替身技术和情绪ABC 理论, 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以理解对方和改变自己的想法两种方法来改变自己,学习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非言语信息,调整家庭中的人际互动状况,改善不良的家庭氛围,重塑和谐的家庭关系。使用这样的技术,有助于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让学生可以更自如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教给了孩子们相应的良好人际关系塑造、调整和维持的技术与方法。
整个辅导活动以亲子之间的家庭生活事件为素材,从冲突关系到理想关系、从感受体验到行动改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清晰,设计流程简洁,体现了清晰的教学过程逻辑(重现家庭中的人际冲突、认识理想家庭人际状态、塑造可实现的家庭和谐关系)、有效的专业技术逻辑( 萨提亚家庭雕塑的设计环节: 拍照、活的雕塑、心理剧) 和合理的心理活动逻辑(知道、做到)之间的高度统一。
在辅导过程中,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家庭成员之间深层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经过不断的行为训练、雕塑的不断调整、大家共同的讨论,学生全员、全程、全心地参与整个辅导活动。教师积极的共情和亲近的言语表达,让学生在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感受,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个体是有力量改变自己的这一认知信念。通过换位思考,理解家人,改变想法积极思考,可以更主动和自愿调整积极的身体语言。活动中师生、生生充分互动,极力调动全员参与活动,有所体验和感悟,这也对教师在共情能力和专业辅导技能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点评专家(指导老师):郭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衍玲,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中学,达州,635000)
编辑/ 卫 虹 终校/ 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