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根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0万。[1]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其出现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部分农村人口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选择走出家乡务工和创业,但受到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2]虽然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对提高自身家庭经济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也由于务工人员与孩子长期分离,孩子缺乏父母关爱和监管,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许多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54 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且农村网民的比例持续上升。[3]有调查显示,在安徽省某县某村,在12-16岁的留守儿童中,42.7%的儿童拥有自己的手机,77.3%的儿童经常上网,此外,在暑假期间,部分地区有31%的留守儿童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两个小时,15%的儿童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个小时,48.3%的儿童每天上网次数超过 3 次或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4]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逐渐在农村普及开来,外出务工人员为了方便与家乡中的孩子联系沟通,大多会给孩子配备一部智能手机,但由于不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的心智仍未成熟,缺乏自控力,容易在手机的网络世界和虚拟游戏中迷失自我,产生手机依赖,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发展。
葛续华、祝卓宏和王雅丽(2014)研究发现,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会轻易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求助,而更倾向于向手机中的虚拟平台求助。[5]Kim和Sun(2016)发现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从而逃避现实生活中他人的消极评价和人际交往的压力。[6]刘红和王洪利(2012)的研究也发现孤独感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7]黄乔蓉等人(2014)通过调查大学生发现,在手机依赖者中,67.02%与亲朋好友的关系疏远,67.8%有抑郁、焦虑和孤独等情绪,87.23%对学习和生活有影响,60.5%对自我评价降低。[8]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留守儿童极易形成手机依赖并受到其较为严重的危害,而以往的研究中极少对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情况进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因此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为实际情况提供了数据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取样
本研究从湖南省邵阳市的农村中小学中选取五至九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150份(小学300份,初中8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6份(小学282份,初中774份),有效率为92%。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2.69±1.41,其中,男生536人,女生520人;留守儿童670人,非留守儿童386人。
(二)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