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体育中心跑步,一个斥责的声音传入耳中,“和你说过了,哭有什么用呢?哭又不能让你不痛。”循声望去,一位妈妈拉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在跑道上快速地走着,小男孩还哽咽着,止不住哭泣。看着小男孩红肿的膝盖,我想他是摔倒过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带女儿去社区打预防针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女孩抱着爸爸的大腿声嘶力竭地哭着。她的妈妈面对着她,用手去扭女孩的手,好像要把她从爸爸那边扯出来,说着,“怎么这么没用呢!叫你不要哭,哭有什么用呢?”语言里透着股怒气。
是啊,哭有什么用呢?
哭不能让我们减少疼痛,不能让我们不再委屈,不能让我们不打针。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似乎都是,哭是不对的,哭代表害怕、担心、痛苦、难受、软弱……除了喜极而泣,哭泣似乎都是和负面情绪、负面词汇捆绑在一起,哭泣是不够自信,是懦弱,特别是对男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或许是跑道上的妈妈要严肃“教育”儿子的原因之一。所以儿子摔倒了不仅不安慰,还责备他。
所以,打针怕疼,“不要哭,哭有什么用呢?”
所以,摔倒了受挫了,“什么哭的,一点小事情,不准哭!”
所以,受委屈的时候,“说多大的人了,还哭,和小孩一样!”
……
就这样,我们慢慢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开始觉得哭泣,表达自己的情绪丢脸、没面子,所以当别人问我们刚才是不是生气了,我们就会否定掉“哪有”。就这样,我们学会了否认自己的情绪,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直到后来,我们连自己的真实情绪也觉察不到了。
著名的“踢猫效应”讲的是爸爸上班迟到了,受到领导的批评,回到家就把玩游戏的儿子臭骂了一顿。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骂,儿子心里很难受,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被吓跑到街上,正好一辆小车开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撞到了路边在散步的经理。
“踢猫效应”虽然介绍的是一种坏情绪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却是因为父亲在接受到经理的批评后,没有第一时间觉察到自己委屈、生气、难过的情绪,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回家后把这个压抑的情绪转移到在儿子身上。
压抑情绪、否认情绪、觉察不到情绪……慢慢地,我们都练出了一身本领,喜怒不形于色。有负面情绪就隐藏起来,即使到了自己的泪点,也要把眼泪憋回去;当我们遇有孩子哭泣,心里就会发慌,担心是自己没有做好,或者担心对方没有表现好,要不马上制止,教育再三;要不转移注意力,溜之大吉……
可是,哭有用啊。
哭是表达和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是合理存在的生理反应。当我们的心情极度悲伤或痛苦时,哭泣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得到宣泄。研究发现,人在哭泣时,体内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要比平时多很多。它能让我们发泄痛苦,恢复平静。哭泣是释放了所有激烈情绪的“安全阀”,如果让沮丧、悲伤、紧张等强烈情绪积压在心中,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的心理会失去平衡,情绪会爆发,这样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如果孩子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而不哭,将负面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日积月累,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当我们开始流泪时,那些仿佛被禁锢的情绪便可以得到合理释放,让我们变得轻松愉悦。
记得高中有一次遇到了一件事情觉得特别难过,我就跑到班主任办公室,问我可以哭一下吗?班主任拍了一下我的肩,说好的,然后去帮我把办公室的门关了,在旁边陪着我,什么也没说。我就这样酣畅淋漓地哭了一场,哭完了,也就差不多好了。
其实对于摔倒的小男孩和打针的小女孩来说,也是一样,哭表示很疼,表示担心害怕,表示需要疼爱。作为家长们,要赋予孩子哭泣的权利。
首先,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对哭泣的不接纳,其实是对负面情绪的不接纳。面对孩子哭泣,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赋予孩子哭泣的权利。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他会慢慢知道,当负面情绪到来时,伤心和哭泣都是正常的,也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会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便有足够的勇气和淡然来应对挑战。另一方面,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在面对孩子哭泣时,我们就可以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足够冷静地去面对孩子。很多时候家长之所以会难以面对孩子哭泣的情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得到处理。在手忙脚乱中,很有可能把自己不安的情绪发泄在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孩子身上。
接着,陪伴安抚孩子给予爱。在孩子哭泣时,我们可以抱抱孩子,还可以轻拍或轻轻地抚摸他的背,这些身体上的接触,可以很好地缓解孩子的情绪。此时,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责备孩子。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双重打击,不仅不能让他更好地发泄负面情绪,还会对他造成二次伤害。我慢慢明白高中那次,班主任“陪伴”着我哭泣,为什么会让我觉得特别暖心,“念念不忘”。因为她的陪伴和接纳,让我感受到莫大的支持和信任,让我知道,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有人陪着我,不用害怕。这份爱,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
最后,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受。每个孩子哭泣的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原因。面对孩子哭泣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寻找出这些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先去安慰孩子,试着帮孩子说出原因,孩子心里会觉得好受些。进而可以鼓励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此时的我们要耐心地倾听,不要作太多的批评。逐渐地,孩子会懂得运用别的技巧——语言、肢体或行动来来表达情绪,处理问题。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哭,就不再是他唯一表达情绪的方法。我的女儿还在学步期,走路摔疼了会哭,我就会马上抱起来她,轻拍她的背,去描述她的感受,“摔疼了哦,很难受,哭吧哭吧,妈妈在的。”她有时候摔倒,虽然不哭,也会伸出小手,告诉我这里摔倒了。我就会亲一下她的小手,一只手好了,她又会把另外一只手递过来给我亲。亲好了,她好像重新充电了一般,又开心地跑开去玩了。
哭泣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释放情绪的能力,也是一种面对自我的能力。所以,无论你家里面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请赋予孩子哭泣的权利。毕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谁永远只有正面情绪。只有当所有的情绪都被接纳,被尽情释放;当孩子感受满满的爱意和信任;当孩子逐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孩子就会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各种挑战,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魏文.孩子不是“出气筒”[j].中华家教(上半月),2014(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