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家教误区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家教误区
时间:2020-08-28 11:42    点击:        作者:石春红

 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教育误区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石春红

案例叙述

“石老师,救命!儿子跟我打架,还把我捆起来了。”中午1220,我刚准备午休,电话里谢妈气急败坏地吼道。

“怎么回事?”我问。

“我说给你打电话,他就和我抢手机,抢不过我,居然从我背后用绳子把我的两手绑起来了。”谢妈妈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我连忙安慰她:“别急,别急,把电话给儿子,我马上来。”

我先安慰了谢妈妈,又在电话里稳住了儿子,便骑着电瓶车往他家赶。

不是第一次来。

57日,疫后复课一个月,也是中午。谢妈妈发现孩子游戏充值680元,两人在家大吵一架,谢妈一气之下,给孩子停了学,那一次,我也做过家访。

看样子,两件事之前是有联系的。果不其然,儿子中午回家吃完饭,开始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但一边做一边借助手机中的“作业帮”,两条题目做了近40分钟,妈妈忍无可忍,嘶声力竭地喊道:“我给你们石老师打电话。”于是,两人开始了电话争夺战,愤怒中,儿子拉下挂在墙上的跳绳,从妈妈后面甩过去……

【案例分析】

接班一年多,我发现这对母子的相处方式很奇特。好的时候,没有年龄界限,什么都谈,包括妈妈没有成功的初恋。不好的时候,两人急红眼,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向。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大人体察不到孩子的情绪。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他们的行为和习惯需要我们来引导。这对母子是因为爸爸的工作,从二线城市到我们小城来的。一年级时,孩子没学过拼音,不会20以内的加减法,全职谢妈妈便开始了魔鬼般的训练。她给孩子报了很多的补习班,比如拼音班、奥数、掌门人11、哈佛英语等等,每天不是在盯着孩子作业,就是走在送孩子补习的路上。孩子晚上11点睡觉是常事,但谢妈很有成就感,因为孩子一年级结束时,已经能考到100分,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学习并不是难事,只要花时间就可以成功。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虽然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能表现完美,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曾失去过控制。

 “我天天陪他,盯着他写,不好我就撕。”

“写个片段,常常半天,我看他简直欠揍。”

“我告诉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吃苦将来哪能成人?”

“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谈,我儿子不是小孩。”

这样狂轰滥炸的对象是一个才刚进小学的孩子,毋庸置疑,他感受不到学习的任何愉快体验,学习彻头彻尾是妈妈的事,自己是帮妈妈学习,帮妈妈完成作业。在他的心里,学习是和强制、受苦、训斥联系在一起的。高强度的机械训练,妈妈无处不在的陪伴,其实剥夺的是孩子学习的责任和权利,瓦解的是他的自控力。于是他的注意力就变成了如何对付妈妈,如何逃避挨骂,没有了玩伴,电子游戏也就成了他的一个发泄工具。

事实证明: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而孩子的不良行为大多数是大人建立起来的。谢妈的家庭教育就是典型的以学习为中心,生而为子,于她而言,小谢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当爱变成绳索的时候,孩子就会喘不过气来,他歇斯底里,大吼大叫,甚至动手动脚,只是因为一颗被包裹的心是不会有弹性的。

其次,归因错误导致了矛盾的升级。

大多数的问题最后都可能得到解决,重要的是解决的过程。

孩子在大吼大叫的时候,智商为零。他为什么会大叫大喊?其真实的原因是想表达愤怒。如何在愤怒的情况下跟孩子有效对话?我们首先看看小谢情绪产生的过程,看到妈妈给老师打电话,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告状,所以产生了让他丢面子的感受,情急之下失控了。“所见所闻——主观臆断 ——形成感受——产生行为”,这就是孩子情绪爆发的过程。臆断的情绪化,使他暴躁而愤怒,导致了行为的莽撞。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还原真相。谢妈打电话的动机是什么?我想谢妈当时的行为,包括她说话的语气、语速一定都传达出她生气的一种状态,此时,孩子臆断她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无数事实证明:生气的时候,最不适合解决问题。大吵升级为对打,这就是孩子在表达一种反抗。无论诱因是什么,这样的反抗都源于家长不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长大。

当然,小谢的行为是冲动而不计后果的,一旦失手,绳子产生的连锁反应不寒而栗。不难发现:当焦躁的父母用暴力来对付激动的孩子时,其实已经失去了掌控力,孩子会学着你的样子反作用于你,并把接下来的一切错误行为归结于你的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关照好自己,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方式。如果谢妈在打电话时,征得孩子的同意;意见不统一时,暂时离开,到另一个房间去,事情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待两人情绪缓解了,再来讨论利用手机作业的利弊以及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时机,我相信孩子会籍此学会一个技能——处理事情时,先冷静下来,直到能用理性思考时,再来解决问题。

【对策与建议】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定是复杂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计划再周全,也赶不上变化,因为成长旅程充满了大量的随机性。如果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感受到的是焦虑、愤怒、痛苦,那只能说明一点:教育方法错了。谢妈之所以会常常跟孩子干架就在于她对孩子的教育,以学习为中心,不能够接受随机性,她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一步地走,她忘记了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

建议一,放弃完美,和孩子真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我们对于孩子的认识实际上是自我内心的一种映照——你心中有佛,你眼中就会有佛,你心中有天使,你的眼里就有天使。童年是想玩就玩,想哭就哭,想捣蛋就捣蛋的时光,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是正常的。承认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能学习完美。真正爱孩子,一定是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全盘接受,有机引领。

建议二,允许出错,让孩子拥有犯错和改错的权利。要想让孩子成功,首先要让他具备成功的品质;其次要克服焦虑,明白自己教育的方向。弄清楚在成人和成才之间,谁更重要?谢妈从孩子上学起,就有一个习惯,坐在孩子书桌旁。坐就坐吧,还要唠叨,不是这个字不好看,就是那里没写对,孩子有问题的地方还得重讲一遍,所以孩子就有了抵触,有了抵触,肯定就会拖拉,直到拖得不能再拖为止。所以要解决孩子的作业拖拉,那就要让他感受到独立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即使出错,也要赞赏他纠错的勇气。

建议三,不吼不叫,用理解架设心灵之桥作为父母,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课内外学习,要做到不吼确实不容易。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能关注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内心的需求,就能和孩子积极沟通。案例中的谢妈当孩子抢手机大喊大叫的时候,能认识到孩子是一种宣泄,是在表达害怕、生气、委屈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抚慰孩子,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并让他表达出来。 “我很害怕。”“我真的很害怕,打电话告诉老师,老师会怎么看我?”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表达,让孩子学会并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沟通才能有效。

(石春红,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45449761@qq.com,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少儿心理咨询师,电话:13912203966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