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0-08-11 16:32    点击:        作者:单洪雪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可见,心理危机干预是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校园危机事件频发。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失衡的状态,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负性情绪压力,处于各种心理危机的包围之中。如果应对不当,就可能在情绪情感、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如自伤、自杀),乃至精神疾病。

危机处理方式又称“应对(Coping)”方式。哈佛大学LazarusFolkman首次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应对”的概念,并对应对方式作了划分。他们把应对定义为所有控制、减弱和耐受内部需求的认知方面及行为方面的努力,并且将应对的类型分为“问题指向应对”和“情绪指向应对”[1]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有人认为这种划分方法过于简单和笼统,因而不断有人提出一些其他的划分方法。如Billings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应对的三种类型,即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和回避应对[2]研究表明,不同的应对方式,其问题解决的效果是不一样的。Brian指出,积极有效、解决问题的应对和良好适应密切相关,而消极无效、回避问题的应对则可能导致抑郁、焦虑、不良适应[3]。我国学者甘秀英等对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当个体采用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时,个体的危机脆弱性越低,危机承受能力越强[4]。刘取芝的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中的处理问题、控制情绪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负相关,逃避与危机脆弱性成显著正相关,期望和需求支持与危机脆弱性不相关[5]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中学生常见心理危机的应对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区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三所初中校和一所高中校的850名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统计中剔除无效问卷44份,获得的有效样本量为806(有效回收率为94.8%)。有效样本的构成如表1

 

1  被试的基本情况

样本变量

类别

频数

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