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相继涌入城市务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由于高昂的房价、沉重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成本,使他们难以举家搬迁到工作所在的城市,于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便出现了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未随父母共同生活仍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18岁以下儿童[1]。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庞大,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推算,当年共有留守儿童6000多万[2],尽管近些年来,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小觑,据2018年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仍有留守儿童1550多万[3]。已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不仅会面对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面临的风险也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方面,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焦虑、怀疑、仇恨等负面情绪 [4],行为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5-6]。因此,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进行研究,探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