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伦理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伦理
时间:2020-05-28 11:35    点击:        作者:罗吾民

 一、疫情之下的角色反思:从实务难题,到伦理意识

疫情持续、居家线上学习期间,不少中小学心理教师(以下简称“心理教师)都因为自己的职业角色而感受着特别的困惑:

“学校领导要我们在疫情期间发挥专业优势,给学生们做心理辅导,可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看到有机构/平台在招募心理援助志愿者,我刚好也有咨询师证书,是不是可以去报名,尽一份力也增加一些咨询经验?”

“疫情居家线上学习期间给学生的心理网课,能够上什么内容?除了PTSD,真想不到其他的了。”

“感觉疫情发生之后,帮助同学们调节情绪很有必要,但现在疫情已经持续这么多天了,还和学生讲这个主题,有必要吗?”

……

这些困惑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都是:想要做一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该做一些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要做一些什么”的需求,一部分是全民抗“疫”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一部分也与心理教师所处的社群氛围有关。不管是线下交流,还是线上群组,只要与心理专业相关,行业亚文化都会促成个体的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对疫情中人们的情绪感受与心理需求更敏感、更关注。

在希望专业理论与技术,化身为战“疫”武器的同时,心理教师也需要一个恰当的行动着力点:知道什么可以做,也知道什么不可以做。而在“to do ”和“not to do”之间的那条行动边界线,就是“专业伦理”。只要存在人际互动,就要思考言行边界,就存在伦理议题。而学校心理辅导专业伦理,指的就是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心理服务中与学生、家长、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之间互动的行为规范。

事实上,专业伦理与与辅导技能同等重要。在此次疫情爆发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很快以“心理援助势在必行”的姿态勇敢担当,并在行业行动倡议书中,重点强调“善行、责任、公正、尊重、诚信”的职业伦理;“倡议书”发布后第3天又专门行文强调了“紧急心理援助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颁布的《抗击疫情心理支持工作指南》,亦特辟章节强调“疫情背景下心理援助的伦理”。伦理规范和辅导技巧是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两翼,在本次疫情心理救援中成为了行业共识。

疫情之下的角色反思让心理教师知道,“想要做一些什么”是有价值的,但“该做一些什么”的行动则应该被审慎思考。

1 紧急心理援助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安芹,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