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课堂生成——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课堂生成——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时间:2020-05-28 10:17    点击:        作者:孙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的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活动,更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从教师预设的教案,逐渐到体现学生能动性的课堂互动和生成中走来。新课改强调以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更加强调课堂互动中的生成,这种生成对课堂教学有着画龙点睛之妙笔。心理课程,作为一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学科,在教学目标上,没有较明确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更注重学生自我的成长,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心理课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动态的生成资源,以此来让心理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一、课堂需要生成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不是按照教师备课的剧本演绎的电影,而是面对真实的学生反馈,不断做出改变和调整的变化过程,教师只能预设学生可能的反馈,却无法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去完成学习的过程

课堂中的学习是思维变化的过程,是发现新规律,寻找新疑惑不断优化更新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身产生新的认知才能完成学习的过程,新的认知在课堂中通过教学互动呈现在课堂中,形成课堂生成。课堂的生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课堂引导而总结出来的新知识经验。

课堂中许多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使课堂生成更为丰富多彩。课堂生成在预设之内又在预设之外,在一次次课堂互动中,在一次次意外的回答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无法去预估所有可能发生的,每个学生带着他们的原有经验来开始新的学习,可能看到想到悟到的点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课堂生成的精彩纷呈。

没有课堂生成的教学,看到不到学习的过程,只是单纯的看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反馈,无法去预测和评估学生是否建构了属于他的知识体系,也看不到课堂的活力和魅力。

二、心理课贵在生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否定了直线式课程设计模式,批判预先设计好课程的行为目标,认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可以先于活动,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产生。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互动,通过互动进行情感交流,使彼此的思维不断地发生碰撞,所以课程目标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以知识或技能目标展开设计,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的习得领悟,它更注重情感价值观内在自我的发现和成长,往往以活动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升华提取活动中所能感受到的心灵成长点,比如对自我的认知,对成长中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问题的发现。然而每个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所能收获到的认知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学生的分享,课堂的生成资源就会百花齐放,可能不仅仅聚焦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超出或者与预设背道而驰之时,更能看到学生真实的内心反应和感受。

我们会发现,心理课比起其他的课程,更受学生的喜欢,除了课堂不是以教师讲授而是以学生体验为主,还有更重要的是,心理课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去对学生的反馈做价值观的评价,提高了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得到不仅仅是自由表达的权力,还有想法得到尊重的愉悦感,这种体验是其他学科课堂无法达到的。学生在心理课上不希望听命于某种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着某种发现、感悟和改变,尽情的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

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教师通过学生的生成资源,去提取这节课想要传递给学生的资源点,总结升华学生的生成资源,才能形成心理课的精华,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生成资源,教师在资源整合传输出课程的目标点。整节课在教学互动中呼应升华,这才是心理课的精彩所在。

心理健康课程不应该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或是一件成品,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心理建构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生成又不断地促进心理建构。所以,心理健康课程是一个生成大于预设的过程。

 

三、心理课难在生成

我们往往把课程的生成比喻成课堂中的“意外”,不在教师的预设或者期待在内,让老师有点措手不及,这种措手不及在于学生课堂中“活”的反应超出了教师“死”的备案。这种意外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引导掌控能力,需要从学生生成的资源中抽取并引导到课堂目标上来。相较于其他学科,心理课是最难上的课,因为课堂生成的东西是心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无法准备的。

心理课中的生成即使课堂的亮点却也是死穴,如果教师能很好的回应并反馈学生,可以令课堂更加的精彩。可如果,学生的生成与课堂目标或教师预设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是要选择不去反馈擦肩而过,或是选择引导拉近课堂核心呢?如果是前者,是否会让学生少了成长的契机,如果是后者,那么可能教师需要很强的专业储备和应变能力,做出适当适度的引导掌控。再则,如果学生的生成是负面的与课堂目标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在心理课堂时有发生,这时,心理老师不仅需要有共情理解的能力,更需要运用心理辅导的相关技术去解决学生生成出的某些个人的困惑,同时还得兼顾其他学生及课堂的需要,这是心理老师不仅是课堂的调控者,也是心理困惑的辅导者。这种情况下,能够很好的调整学生的情绪和生成的资源,需要心理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和咨询的功底。最后,如果学生的生成,没有达到预设的深度,我们又该如何去提升和深挖,或者就止于这个层次呢?这也是心理课上老师们会遇到的一个情况,如果继续深挖追问,是否能达到呢?如果止于这个层面,会让课堂不够有深度。总之,心理课的生成,是学生那个当下真实感受想法的表达,是难以预测不可预知的,是最难以把控的,可是如果能够恰到好处的调动这些生成资源,却能达到四两拨千斤,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有所收获,使课堂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心理课上,心理老师不仅仅是课堂组织和教学引导者,还必须承担学生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心理的支持和认知行为的引导,因此心理课堂除了会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会有学生心理困惑或者心理资源的生成,这也是心理课生成的难之所在。

 

课堂上出现一次次无法预料的课堂生成,是学生真实的,活生生的经验,都有其出现的意义,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心理健康课程贵在生成也难在生成,成在生成,也可能败在生成。每一次学生分享的生成都是宝贵的资源,能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生成,能够让课堂有更有饱和度更活力。面对课堂不可预设的生成,教师尤其是心理老师,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更好的整合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课堂生成成为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亮点。

 

参考文献

[1]乔里荣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J] 名师视角 20191:02

[2]顾铭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J]  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 20198):56

[3]陈薇薇 心理健康教育常态课设计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36):19-21

[4]马丽 有效的课堂生成期待充分的预设[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26):32-34

[5]赵蕾 抓住心理课堂中的生成点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14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