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灾难片”使用的反思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灾难片”使用的反思
时间:2020-05-28 11:31    点击:        作者:李志宏

        听了一节“感恩父母”主题的观摩班会,我对“灾难片”的使用,产生了一些反思。

与班会主题相关,那位老师用了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来表达母爱的力量。他沉痛的语气,煽动性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 颇有收获,有几个孩子甚至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位老师的目的或许达到了。但于我,却不敢苟同。我的心理学常识,以及历次大的自然灾难后媒体报道中的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文章,都告诉我,只要面对的是孩子——无论孩子的年龄具体如何——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不回避、不渲染、不夸大、不缩小,因为事实就在那儿摆着。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的对待这一事实,尽管它是我们本不情愿接受的灾难。

我并不反对使用这种灾难素材,但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借助它表达什么?

我想,这第一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好自己,依靠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我想到今年4月,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月活动和地震逃生演练,我借助班会课进行了一次地震知识教育。我的PPT主题,自然是围着“知识”转的。没曾想,学生的故事讲述抢了我的风头。“薛枭被压在废墟下面,有一截钢筋正好顶在他的肚子上,疼得很。他就猛地一收肚子,把瓶盖垫在了钢筋上,直到被救……”其他学生一连说了好几个。怎么办?不让他们讲,强行拉回到我预设的“知识”轨道上去?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引导学生“面对灾难,你们有这样的智慧保护自己吗?”一个学生讲,在本地的一次风灾中,他走路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等,才没被砸伤。我听了十分高兴,无形中,这做了一个应对危难方法的汇总与传播。

与这种自然灾难有别,孩子们在生活中更多面对的是那些人为制造的灾难。譬如,陌生人伤害、交通事故等。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借助这些灾难素材,更应教给孩子们面对人为灾难时的自救与救助他人的方法。

一次安全主题班会课上,有学生讲述了一件发生在我们学校附近的事。一个骑摩托的男子以请对方带路为名,将一个六年级孩子骗上摩托车后座后,加速逃离。那个孩子看情况不对,在一个转弯处,借摩托减速之机迅速跳下跑进了路边的一户人家,从而逃过一难。学生们讨论这件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面对危险,要用智慧的脑袋保护自己。

通过这些事,我的教育心得是:第一,不要渲染恐慌。渲染恐慌,带给学生的只有毫无意义的恐慌;第二,要稳定学生的情绪。镇静的情态下,才会有助学生思考理性的应对方法;第三,教师的引导要与学生的年龄、认知等相适应。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细节的讲述一旦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就毫无意义;第四,运用智慧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盲目反抗没有任何价值;第五,生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办法保全,则要奋力反抗。

孩子们的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但正如塞谬尔·斯迈尔斯所言,生活绝不会“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伤,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因此,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发生在他处的灾难固然重要,但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方法和心智来应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灾难,更为重要。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