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知和行之间的距离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知和行之间的距离
时间:2020-05-28 10:09    点击:        作者:孙开霞

       一位同事对我说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她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比较爱玩。于是,她找那个女生谈话,希望她能少玩一点,学习更努力一点。为此,她还跟学生讲述了不少道理,比如社会竞争很激烈,考一所好大学对找好工作是多么的重要,等等。她说的时候,女生很认真地听,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一场话谈下来,同事感觉很好。然而,一段时间观察下来,她发现女孩对待学习还是那么漫不经心:之前怎么玩,谈话后还是怎么玩。

这位同事是第一次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还抱着一些赤子之心,以为自己的好意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在看到这个学生并没有改变时,她不仅失望,还很愤怒。可她不知道的是,做了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班主任有时也会有一些这样的体会:这些小孩子啊,明明认可你对他(她)讲的道理,怎么在行动上就落实不下来呢?

我国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还有着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姓名——陶知行。他受到明朝杰出的哲学家王守仁创立的“知行合一”理论的影响,先认为知重要于行,但后来经过对实践的思索,把行调整到了知的前面。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在前,这两位名人对知和行的辩证思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人们下意识地以为知和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就像一对连体婴儿,彼此无法分开。但它们的距离真的有这么近吗?并不是。因为要想把“知”的东西(老师对学生讲的道理)落实到“行”(学生努力学习)上,还需要借助另两个媒介,那就是“情”和“意”。一个良好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是知情意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知是认知,行是行为。那情和意指的又是什么呢?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暂且撇开“行”这个结果不谈,我们再往深处探究,可以看到它们内在有着更为严密的关系:知陈述的是事实关系,情表达的是价值关系,意构建的是行为关系。看上去,它们彼此独立,但实质上却密不可分。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使最关键的“行”产生。

当一个学生在思维里,对学习构建了知情意行的统一的、明确的完整系统时,那么他(她)就会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而无需倾听他人讲大道理。反之,如果没有构建好这样的完整系统,老师无论做多少工作,讲多少道理,也只是“你敲你的锣,他(她)击他(她)的鼓”,既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不能使学生在行为上做出重大调整。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比较辛苦的差事。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持续地投入学习,从来不是靠老师三言两语的道理就能达成的。它需要老师投入时间、智慧、耐心,忍受反复、停滞和可能出现的失控。而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确认事实关系,建立正向的价值关系,进而落实行动关系,以让它们无缝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为师者不仅要在认知上做功夫,更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为了学习愿意付出怎样的意志和行动。当把这些工作都做到位了,学生对待学习自然就“不用扬鞭自奋蹄”了,老师自然也不会为自己讲了很多道理而不见效果失望难受了。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