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一场友爱与信任的邂逅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一场友爱与信任的邂逅
时间:2020-05-28 16:11    点击:        作者:赵蓉花

 

一场友爱与信任的邂逅

                                  ——《信任之旅》心理游戏课例分析与反思

一、活动理念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团辅形式,在高中阶段主要以活动体验和心理调适为主。同时,心理辅导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笔者最近的咨询案例中遇到很多例关于同学交往的困惑,主要涉及到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交往、对其他同学有消极看法和期待、不能正确处理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和高中的年龄特点虽然有一定关系,更主要的是在高中生的内心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理解。而“信任之旅”这个团辅活动把游戏的形式和心理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活动角色体验中反省自我,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与信任。

二、活动要求和规则

1、盲人旅行活动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不允许使用语言交流,但可以运用肢体语言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活动情境中去。

2、“盲人”和“拐杖”角色要互换,“盲人”和“拐杖”任意组合。在游戏活动中事先把“盲人”蒙好眼睛,使其不知道自己的“拐杖”是谁。因为之前做过的活动中有“盲人”同学就谈到对熟悉的“拐杖”同学的事先预设,所以,“盲人”事先知道搀扶自己的“拐杖”是哪位同学,就会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判断,他的“旅行”就事先有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就会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

3、“盲人”原地转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盲人”转圈后失去方向感,容易造成对周围的陌生感,这时候会期待有人来帮忙,有利于活动者进入情境.此外,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如果“拐杖”能及时过来搀扶他,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被关照的幸福感。

4、障碍旅程的设计,需要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障碍设计是为了尽量创造一种比较困难的活动情境,使“盲人”之旅变得有一些困难,从而有利于“盲人”更好地体会被人帮助的快乐和幸福。

5、人数单双数、性别的控制问题.

如果在活动中出现人数为单数的情况时,要注意的是如果单数的是“盲人”,教师需要自己扮演“拐杖”,及时地帮助这位同学。如果正好有一对“盲人”和“拐杖”时不同性别的,教师要鼓励“拐杖”忘记性别,现在自己的角色是“拐杖”,而对面正是你需要帮助的“盲人”,通常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扶起对方。

三、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1、“盲人”的身体动作。

在整个活动中,有些“盲人”身体表现非常紧张,不敢往前走,即使旁边有“拐杖”的搀扶,也走的小心翼翼;有些“盲人”一直自己用自己的另一只手在摸索着前行,对于自己的“拐杖”不是特别放心;有些“盲人”可能是不太习惯同学间的亲密接触,一直扶着“拐杖”的肩膀,不让“拐杖”扶着自己的胳膊,这个在男同学身上表现的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同学交往中的性别差异。

2、“拐杖”的帮助动作。

在“拐杖”带领的动作中,有拉着对方手的、有让对方扶着自己肩膀的、有搂着对方腰的……。这其中女同学间动作会更亲密些,男同学间让对方扶着肩膀的更多一些,女生则没有这种帮助方式。在这其中,有些“拐杖”看起来也很紧张,把“盲人”的胳膊或腰扶得很紧,生怕对方摔倒,小心翼翼,不停用动作提醒对方。而在男生中扶着肩膀前行的“拐杖”到了下楼梯的环节中,有些“拐杖”能搞不犹豫的拉起“盲人”胳膊;有些会停下来想一会怎么做更好;有些会转过头轻轻把对方另一只手放在扶梯上,还是按老方式慢慢下楼。

四、注重分享环节

游戏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坐回各自的位置,对游戏的体验和思考才是心理游戏课程的灵魂所在,也是最难的部分。这时候,团体中已经呈现一种让学生比较安全、温暖的氛围,同学间的信任也得到增强,大家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针对活动过程和目标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逐层深入,促进学生进一步自我开放,引导学生从游戏的体验迁移到分享内心感受。预留10分钟让大家把各自的体验在小组内分享,然后每个小组选个代表在班级中分享。

1、问题1:当你蒙上眼睛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受或体会?

很多同学都说“好紧张”、“太无助了”,有些同学甚至说“内心好崩溃,我就这么成盲人了!”在讨论中有个同学说“挺有趣的”!问他原因,他说“我也想体验一下没有光明的世界是种怎样的感觉?”“那你当盲人的体验是什么?”他直接说“太难了,生活太不易了。一开始,我一直想自己独立前行,不想依赖拐杖,但是随着难度的增加,比如下楼梯,我发现我真的很紧张,腿有点抖,心里很害怕,所以,我不得不依赖我的拐杖,当我发现我的拐杖是如此细心的照顾我时,他轻轻把我的右手放在扶梯上,又拉起我的左手,慢慢帮助我顺利下了楼梯,这时我也放心的把自己交给了他。”

2、问题2:请各小组代表分别分享扮演“盲人”和“拐杖”两种角色时的感受。

 “盲人”的分享:

(1)       信任就是在你无助时,你可以依靠别人,然后走出困境。

(2)       蒙上眼睛之后很害怕,相信拐杖会安稳地照顾好我,我感觉在拐杖的带领下很安心,对拐杖很满意。

(3)       扮演“盲人”过程中,尽管身边有“拐杖”,但心里还是会有一点害怕,另一只手总想去碰身边其他东西,让自己有一些安全感,不是不信任他人,而是不能完全放开自己。

(4)       我当了一个“盲人”,得完全信任我的“拐杖”,刚开始很迷茫,觉得随时会撞头,后来渐渐也有了默契。我信任我的“拐杖”,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怀疑。

(5)       我现在是一个“盲人”了,我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向前还是该向后,当我手足无措时,我的“拐杖”拉起了我的胳膊,我只能选择信任他,跟着他走,其实当你毫无保留地信任他人,内心便也豁然了。给予朋友全部的信任,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和友谊。

(6)       可能我初中受到过朋友的伤害,所以内心是难以相信别人的,但是此时我是一个“盲人”,我也只能跟着我的“拐杖”走,我能感觉到她的小心和细心。

“拐杖”的分享:

(1)       当别人的“拐杖”不是第一次,当这次的感觉却不同以往,因为我将引导一个“盲人”,她会全身心信任我,所以我又责任照顾好她。但我觉得我做的还不够,有时候会忽略对方的感觉,为她的提示不够准确,我以后会改进。

(2)       看到“盲人”,我首先想到的是要想办法帮助他,照顾好他,不能辜负他对我的信任。

(3)       首先想到是要对“盲人”负责,一定要安全的把他带回来。

(4)       被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5)       在体验过一次“盲人”的感受后,我能更加确切、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减少“盲人”的恐惧感,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信任的意义在于消除心理上的屏障。

(6)       作为“拐杖”,帮助他人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想成为合格的“拐杖”,一定要时刻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3、问题3:作为“盲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拐杖”说?

每个同学都体验了一次“盲人”,也都体验了一次“拐杖”。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向身边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感谢,感谢自己的“拐杖”同伴帮助自己走过了一段黑暗的旅程。正如生活和学习中每个同学都会遇到困难、经历彷徨,这时候需要我们主动伸出自己一双温暖的双手。

“非常感谢我的拐杖,谢谢他带领我走出黑暗。虽然我受过朋友的背叛和伤害,内心不敢再去相信他人,但今天的游戏让我感受到信任他人真好!”

五、通过学生的分享,捕捉学生认知上的转变。

1、改变了对他人的消极认识。

原来认为其他同学自我为中心,不可信任,但在“信任之旅”中我们发现每个同学只要作为“拐杖”都非常有责任感,都会细心地照顾好“盲人”,担心他们会受伤,所以,通过两个不同角色的体验和感受,大家发现其实每个同学包括自己都是富有满满责任感的,都愿意主动帮助同伴。

2、对他人产生了认同,增加了彼此间的熟悉和归属。

大家都只知道自己学习,彼此比较陌生,通过这次游戏体验,每个同学都认识和体验到大家都可以进行真诚的交流,同学间需要彼此信任,关键是自己首先打开自我,信任他人。

3、更深刻地理解了“信任”。

原来大家都因为“不信任”和“不安全”而不愿打开自己,导致同学间的交流不畅。通过“盲人”和“拐杖”两个角色的体验和分享,大家发现虽然“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默契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关键在于打开自己的内心,有信任他人的、为他人着想的本真。

六、活动总结。

1、活动中的互助让大家感受到了彼此的帮助和关心。

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同学都体验着他人的帮助,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心里充满着感谢,同学间在团体活动中产生彼此认同,感受到自己是团体的一部分。平时班级中一些学生觉得自己不被周围同学关心,但是游戏中他感受到了不是很熟悉的同学对他的悉心照顾,这会增强他的集体归属感.

2、以“主题游戏”为形式的团体心理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体心理辅导比起单个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既节省了心理辅导的资源,也扩大了心理辅导的学生群体,使学生在一种游戏、融洽的气氛中合作,如果平常在学校生活中偶尔的不愉快在合作中也会荡然无存,以往有过摩擦的学生也因为需要合作相视而笑,彼此间的关系在活动中拉近了,团体的凝聚力也在活动中增强了。

3、团体心理活动课中孕育着个体辅导.

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有同学提到自己曾在初中由于朋友的背叛阴影而对无法对现在的同学产生信任感,这也是在活动结束后这位同学真实的内心写照,可以通过课后的个别辅导再跟进,帮助其尝试打开自己,主动去信任现在的同学,从而为个案辅导提供更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敏毅,鞠瑞利.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