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基于叙事视角的高中生涯规划辅导思考与尝试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基于叙事视角的高中生涯规划辅导思考与尝试
时间:2020-05-28 15:32    点击:        作者:秦绪宝

 一、背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学生发展指导中,要注重指导实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生涯规划教育中,学生自身的意识、需求、选择决策能力都变得越发重要。

同时,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也进入了高中学生的视野当中。20189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通知》。通知中指出,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应主要围绕生涯发展观、自我认知、学涯规划和职业探索四大模块展开。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学校应当开足生涯课程、开展生涯活动、推动协同育人、组织职业体验、并组织科学的测评。在此背景下,我校的生涯规划教育也开展了起来,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果。

二、问题

今年4月份,一位新高一同学来进行个体生涯规划咨询时,提到了正在开展的生涯课程与活动。

他说:“课程内容和活动都非常有趣,尤其是老师引导大家做的生涯访谈,让我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式了解了程序员这个职业。但是老师我还是有点小困惑,就是我们的课程也好,活动也好,做的时候确实感觉很新鲜有趣,但在做完之后,又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和总结。就比方说,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我们做完了拿到报告确实感觉很惊喜,很多描述也确实很符合我们,帮助我们了解了自己,可是我感觉这些测评包括很多课堂上学的内容,课下自己回头看的时候都好像和自己联系不起来一样,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孩子的问题也让我感到了困惑,在这之前,我认为生涯规划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同学们都说收获颇多,并没有预期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学生并不是质疑老师们的教学或者课程内容,而是知道这是“好东西”,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安放”这些“好东西”,孩子们似乎“消化不良”了。

三、讨论

经过思考,尝试总结了以下两个反思该问题的思路。

第一,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并没有觉醒,侧面也反映出生涯发展观教育的重要性。生涯发展观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涯发展观。在科学、正向的生涯发展观树立之后,继续开展后续的生涯规划教育才能够水到渠成,学生知道为什么而进行生涯规划,自身产生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有了重新整合、探索自身与外界的动力。

然而,生涯规划意识的唤起其实是生涯规划教育当中最难的部分,如何打破学生既有的刻板认知,唤醒生涯规划与发展的意识,并激发出学习与行动的动力是所有生涯规划教育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1]。否则,缺乏了科学生涯发展观的支撑,自我认知、学业规划和外界探索开展的越丰富反倒会越让学生感到迷茫。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对于后续的教学辅导开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当下的生涯规划教育尚未做到对个体主观经验的深入关注。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起始之时,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阶段实施,更多的是侧重就业指导方面。帮助学生打造能力,更加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也造成了一个后果即就业几乎成为了衡量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唯一指标。

诚然,我们认为帮助个体更好的就业解决了彼时国家社会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也确实有实效性。但是从广义宏观的生涯发展历程来看,不免失之功利。当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在实施的时候,借鉴了大量的当年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水土不服”,该模式之所以在大学生涯教育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是因为大学生在所处阶段有着相对来说非常迫切的需求,这种迫切的需求激发了行动力也牺牲了一部分个体对于长远人生价值和自身独特性的需求。

然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必要性更无从谈起,即使有了选科的需求,很多同学会认为有生涯规划之后的“物理+化学+地理”和没有生涯规划的“物理+化学+地理”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样能考上好大学。所以,如果我们在进行系统客观的生涯规划教育时,无法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和方法与自己的独特性产生共鸣或是感受到和自己产生的实质性关联的时候,自然会有学了一些“屠龙之术”的感觉。

有学者指出,生涯历程就是在世间活出自己独特意义,生涯历程就是筹划、开展、反思与建构的循环历程,生涯样貌就在客观经验和主观故事之交互勾连间点点滴滴编织而成。这样的观点给我带来了启发,叙事疗法强调个体主观经验,强调个体的自主与力量,因此叙事疗法的视角可能会给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一些有意义的方法[2]

四、尝试

在了解到叙事取向的方法和活动可能会对生涯发展观教育以及个体主观经验与客观经验的融合带来帮助之后,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接下来以一次课程为例,将笔者的尝试进行简单描述。

 

课程名称:人生拍卖场

课程目标:

1、了解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价值观对个人的重大影响。

2、通过拍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价值取向的独特性,并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3、利用创作主题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意义。

课程方法:

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具体实施中采用活动体验,自主创作,小组合作讨论分享,总结与归纳等方法。

课程对象:高一学生

课程准备:多媒体课件,价值观卡片,纸质代币,白纸

授课过程:

一、课程引入:案例讨论

讲述袁隆平的故事,并播放习近平主席为袁隆平颁发共和国勋章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价值观?

2、袁隆平身上具有哪些价值观?

3、袁隆平身上的价值观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钱学森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价值观有基础的了解,导入课题,为活动展开做铺垫。

二、活动一:价值观拍卖

通过引导语讲清价值观拍卖活动规则。

师:本场中共会拍卖20个藏品,每个藏品均有自己的底价(1000-2000不等),拍卖师喊出底价后,参与者出价,价高者得。每个参与者有10000的启动资金,每次出价以500为单位。如果有参与者出价10000,则直接成交。参与者应合理利用手中得启动资金,获得更多得藏品。

藏品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亲情、爱情、健康、自由、外貌美、权力、友情等。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补充。

拍卖活动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1、为什么拍下该藏品?是否后悔?为什么?

2、有无想要的东西被他人拍走?

3、什么都没有拍到的同学,可以分享以下心路历程?

4、想要的东西要如何获得?

设计意图:通过设立情境,体验式活动的方法,使得参与者有所触动,激发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反思,去深入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是什么?

三、活动二:模拟人生故事叙说

通过引导语讲清人生故事叙说活动规则。

师:刚刚的价值观拍卖活动,如同人生。有些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些人有想要的东西,但是遗憾没能得到;有些人手里仍然还留下了10000的代币,不知道该去拍什么;有的人始终没有进入到游戏当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完了活动过程。不论你是哪一种,相信你们在这次活动中都能有所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个活动——模拟人生故事叙说。这个活动承接上面的内容,还需要大家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与情感。你需要完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一个虚构的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该主人公追求上一阶段活动中拍卖的“东西”的历程。但是故事的结局有不同,如果,你上一轮中拍到了相应的“藏品”,那么你的结局是成功。如果上一轮中你想要拍一个“藏品”,但是没有拍到,那么你的结局是失败。如果你上一轮没有想要拍的东西,那么请你自己想一个你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结局自定。不论结局如何,你都需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将有1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个故事,结束后请小组内先行分享,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分享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写完这个故事后,你的感受如何?(结局是成功或失败的同学都需分享)

2、你认为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所追求的东西对他有什么影响?

3、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哪点让你最为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故事创作、分享、思考,体验到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人生发展与不能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人生发展给自己的感受,意识到价值观对自身的影响。

课后反思:

1、用叙事取向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在本节课中,这种半限定的故事创作给了同学们展示和认知自己对于生涯规划中各种元素的理解与认识的机会,同时也能够侧面反映出学生本身对价值观乃至于对兴趣、性格、能力等要素的统整程度,为后续的针对性辅导带来帮助。

2、将叙事取向的活动与传统生涯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价值观等相应要素对自身的重要影响。

传统生涯规划教育中,有许多经典的活动,在个体辅导和团体课程中,都有很不错的应用效果。例如价值观拍卖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必须用手上有限的“筹码”尽可能地拍到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样的游戏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活动后学生也能发现原来拍卖到的东西就是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然而,如果活动就在拍卖结束后进行一个总结,未免失之单薄。因此,我们通过一个讲故事的活动扩大这一活动的厚度。故事有一些限定条件,但是仍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度,最终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体悟收获成长。在这样的故事讲述之后,学生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又加深加厚了许多。在这样的一个完整故事的推动下,他们会更容易地去思考自己地人生价值在何处,他们也能够体会到那个故事当中真正能够改变或者有力量地个体就是主人公自己。对于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人生追求,可以让学生的生涯自主意识得到一定的唤醒,生涯规划的需求也自然出现,进而从“消化不良”变得“胃口大开”。

五、总结

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叙事治疗作为后现代建构主义受到广泛关注的治疗方式,受到了学界与应用领域的广泛好评。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这也正契合了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的要求[3]。将其引入到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与辅导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激发生涯的自主意识,树立科学积极的生涯发展观念,将生涯规划教育带来的影响整合进自我概念当中,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持久发挥影响。

 

参考文献

[1]   索桂芳. 核心素养背景下普通中学生涯教育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5): 122-127.

[2]   杨世欣. 叙事疗法:话语下绽放的叙事自我[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7(4): 134-137.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0): 1-3.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