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数学中段学生计算出错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小学数学中段学生计算出错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0-06-02 14:51    点击:        作者:朱家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计算能力是个体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备。然而,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而言,计算出错是影响学生成绩和学习效能感的最大阻碍之一。[1]许多小学生在频繁的计算出错后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对任何形式的计算题都怀有畏难情绪,进而无法学好数学。实际上数学计算出错并非完全因为能力不足,更多地还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以小学教学中段学生为例,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学生计算出错的心理成因,并基于此提出了几点有益于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效能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习效果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快速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影响小学中段学生计算出错的心理因素

(一)学习效能感

1.学习效能感的概念

学习效能感也叫“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取得预期学习效果的信心。这一概念属于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估态度。这种主观态度是建立在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多方面影响基础上,和学生以往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之后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有效组织自我学习,调整自我学习行为等都有重要意义。学习效能感不足,将严重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所以在国内外众多关于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习效能感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变量因素来处理。[2]

2.学习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能感不仅会影响学习个体的学习行为,还会影响到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学习心理的自我调适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效能感虽然是学习个体的一种主观态度,但是这种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外因和内因的影响后形成的。所以通过改变影响学习效能感因素,可以提高学习个体学习效能感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效能感与学生计算出错的关系

小学中段学生的计算出错是受到学习效能感的调控的。首先,学生在计算时会根据自身学习经验产生心理评估,余干自己是否能完成题目,而由于进入小学中段后数学计算难度增大,当学生第一次出现了错误时,学习效能感容易出现下滑,尤其是学习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在学习效能感下滑后,很难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改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在对各个成绩段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充分了解基础上,为学生安排合理学习任务。

(二)学习价值感

1.学习价值感的概念

学习价值感是指个体对学习本身的价值评估和自身学习后的收获评估。学习价值感包括学习个体针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施教者、施教环境等要素的价值评估。个体的学习价值感高低可以根据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保持水平、学习行为意志力水平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几个方面来判断。

2.学习价值感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价值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学习个体采取行动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导因素,而学习兴趣决定学生能否在学习中保持足够水平的学习动力。所以学习价值感会影响到学习个体在学习采取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学习效果。[3]

3.学习价值感与学生计算出错的关系

学习价值感属于认知体验范畴,所以主要受学习个体学习环境中各种能对其产生认知影响的因素影响。如家长的影响、教师的影响等等。对于小学中段的小学生而言,学习价值感的高低很大程度影响了其学习动机,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不同生源地、性别和成绩的学习价值感存在显著差异,当学生报有较低的学习价值感时,对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动力,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并不积极,因此很容易出现马虎丢分、难题放弃等问题。

(三)学习自由感

1.学习自由感的概念

学习自由感是指学习个体针对学习过程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个体在学习时感到的压力较小,能够自自由自主地进行学习。这种积极的情感状态,是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保证,也是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愉悦感的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某项学习内容保持着一定的自由感,才能更主动、自愿参与相关学习活动,争取期待中的学习效果。[4]

2.学习自由感对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会不断对学习产生新的期待和兴趣,当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后教师和家长也会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这个过程来看,学习自由感既是学习效果提高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自由感的产生和保持非常重要。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有趣,这些都能影响学生学习自由感变化和稳定水平。

3.学习自由感与学生计算出错的关系

对于迈入小学中段的学生而言,计算题难度不断增加,教师和家长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督促较为严格,会布置较多的课后作业,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由感,甚至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对应用题的认知判断产生了偏差,产生了畏难情绪,从而容易出现在简单题失分、难度题放弃等错误问题。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自由感产生和保持。当学生能在教师那里感受到信任、期待和赞许等正面情感时,他们就比较容易产生并保持学习自由感,相反,如果学生在教师那里始终体验到的都是批评、严苛等负面消极情感,就可能产生学习压力,降低学习自由感,最终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二、改善小学生数学计算出错率的建议

(一)分层次评价策略提高学习效能感

1.及时给予积极评价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认为行为训练能够塑造个体认知和行为模式。尤其是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而言,行为主义的强化教育格外有效。积极评价是最不需成本的激励,学生们并不在乎奖什么,但他们在乎教师的态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全班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心里装着每一个同学的点滴进步,关注着每一个同学的点滴成长,成绩并非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行课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积极表现,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即时的积极评价,经过如此反复多次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2.多元化数学评价标准

每个班级的情况是不同的,任课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学生基本情况和学校条件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制。以笔者班级所推行的评价体制为例,该体制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占权重相等,学生拿到的不仅仅是综合评价得分,而是各部分评分透明化的评价结果,但不予以公开排名。在该体制下,教师的态度不再是决定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学生能够对自己形成更全面的了解,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良而自卑,但在多元评价中发现自己的小组评价是优秀,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增强了自信心。反之,一些学习优秀骄傲自满的学生也能够在评价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二)改善学习环境加强学习价值感

1.创建应用型的数学情景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可知,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输入”,那么学生解题的目的便是“储存”、“运行”和“输出”,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是使学生接受并能准确完成计算。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计算“没有用”,因为现在计算器非常方便,仅仅是完成作业并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实际用处。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思维环境,从而帮助学生结合学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对数学计算题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环境,提高数学的利用率,增强学习价值感。

2.适度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数学实际上是相对抽象的学科,很多时候学生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去理解课文含义,这个过程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小学中段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教育对象年龄较小,学生普遍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面对挫折和压力无法有效排解,容易产生放弃和逃避心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从易于接受的知识内容入手,由浅入深,采用生动化、趣味化的合作学习法展开教学活动。这个过程,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很重要,要将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理传递给学生。为课堂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让整个教学即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又不至于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让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尝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

(三)设置合理目标提高学习自由感

1.准确评估学生身心发展情况

人的身心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的支持。初中生的身体尚且稚嫩,心理发展也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他们的兴趣方向和理解能力都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不同。[5]因此,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主题,确保目标和计划的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数学学习目标要求过高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自由感。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围绕学生的长处,指导学生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自由感,规避过度的学习压力。

2.锚定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

根据维果斯基的教育发展理论,最适当的目标应当是有难度却可完成的,如果学生的能力距离完成学习目标太远会使其感到无助和失去完成的信心,从而降低学习效能感,长此以往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如果学习目标设定过低,太多的成功经验将促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教育目标的设置将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掌握不同成绩段学生的数学水平,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数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每天和每周的学习计划,并鼓励学生使自我观察和自我监督,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空间。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行”,更要关注学生的“心”,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精彩纷呈的数学课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大庆,陈英和.小学二至六年级数学困难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2):70-74.

[2]徐淑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探究[J].吉林教育,2016(22):79.

[3]王欣瑜. 基于认知诊断的儿童数学学力结构及测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张奠宙.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避免数学差错——关于“找规律”及其他[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03):8-9.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