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选课实现了学生更具个性化的发展,孩子们得以在更多元化的教学班、项目学习小组、学生社团等自组织中实现自主规划和成长,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然而,没有了班主任,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发现,向谁求助,怎样疏导?家长和教师的权责边界在哪里,如何协同?家校共育工作面临不少挑战,但也产生了诸多机遇,激荡出教育人的无穷智慧。十一学校秉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探索“机制+课程”的模式,提升家校育人效果,为孩子们营造愉悦、安全的心理氛围和成长生态。
一、构建“成长合伙人”联动机制,融通家校育人场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的日常生活场所,教师、同伴、家长,既是重要的人际关系构成,也是重要的教育主体。学校探索构建“成长合伙人”机制,发挥各主体特长,汇聚各主体合力,使得学生的成长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关照。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要求十一的老师要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站得住脚,还必须有一种厚重的人格魅力,同时要能胜任多角色担当:既要胜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
走班选课取消了行政班班主任,年级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单位。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赋予年级更多的老师以育人的职责,也得以更多地发挥育人特长。这意味着老师们要努力开发自我的教育潜能,积极实现角色转型。
(一)咨询师:
各年级中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每80名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师。咨询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经验为学生提供人生导航,包括“学业规划—人际交往—生涯指导—身心发展—社会性情绪能力培养”等领域,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营造年级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咨询师需要不断提升科学专业的识别与辅导能力,帮助导师们提升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素养。灵活运用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等培训方式,传播专业的心理转化与咨询技术,开发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心理疏导等的工具和策略,教育学生要善于求助,从而增强心理能力。
(二)教育顾问:
每个年级设有一名教育顾问,为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和学生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供专业服务,包括“发现—帮助—支持—引导—协调—干预—处置”等不同方式。通过心理评估,识别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
年级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每到学段结束等重要节点,年级内部及时反馈存在心理行为表现异常、严重学困、身心疾病等问题的学生,必要时召开三方会诊(学生、教师、家长)。协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共同探寻可能的解决提升方案。导师、任课教师、咨询师、教育顾问、家长形成定期交流工作机制,反馈学生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帮扶方案,巩固教育效果。
咨询师、教育顾问、导师、任课教师之间是专业的协作关系,构成年级的网状育人结构,提升年级管理效率和育人效果。
“成长合伙人”机制另一个重要的构成,是积极向上的“同伴文化”。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创造诸多机会,使得学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使得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诉求得以表达。高年级学生还定期开设“学长课程”,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传授在十一的“生存进阶攻略”。学校还于每年6月12日设置校园文化日“同伴关系日”,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倡导建立互助、友善的同伴关系。此外,学生会的学生权益部还设置“龙之盾”求助热线,受理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求助。只要学生发现任何校园欺凌苗头,都能及时得到反馈和处理。
虽说“润物”需“无声”,但是良好的家校关系,却需要使学生的成长让家长“看得见”。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就自我,就是最好的成果。一位曾经的初中毕业生,中考填报志愿时只报了十一学校一个志愿(最终也如愿考入我校),家长曾经如此描述孩子如此执着的原因:
(书信节选)
一所美好的学校,一群身体力行的教育者,想起初中期间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与老师们交流的每一个瞬间,我也是感慨万千,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留在这里……
孩子当时的年级主任是周老师,教她英语。在邻近中考的一次家长会后,我想了解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周老师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她竟然建议不要再在英语学习上花费时间,因为孩子的英语已经是满分水平,主要精力放在数学上才是提分的关键。她还允许孩子在英语课上阅读英语原版书,以超前学习。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身为400个学生的年级主任,能够对每一个学生个体做到如此细致的关注,尤其令我感动。
孩子的语文基础不牢固。第一次见到语文康老师,曾经非常不自信地求教,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在观察孩子一段时间后,康老师鼓励我,她的语文基础不错,家长过于担心了,自信是第一要素啊!我的心态随之调整,孩子和老师很快就达成了一种教学相长的状态。康老师是孩子的导师,师生关系到最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康老师说的,我的作文可以拿到37分以上。及至到最后中考报志愿,孩子最听得进去的建议就是康老师。
小学的时候,焦灼的我也曾带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但在十一上初中期间,再没有参加过任何辅导机构,这得归功于数学张老师的栽培。孩子被张老师列成了教学的试验对象,充分展示了教学相长的一种良性局面,成绩一路向上。至今,我还保留了老师写给孩子的那些话(如果我们每天都在认真学习,也有可能落在别人后面,如果我们有一丝的懈怠和不认真,那我们一定会落在别人后面。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在超越,每天无收获,一定是不进则退,效率x有效时间=效益,老师嘱)。“老师嘱”,每次读到这里,都无比感动。这样长期坚持的一种鼓励,这样循循善诱的教导和嘱托,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是多么强大的一种助力啊!
在十一学校,无论什么样的节假日,你都能遇到加班的老师;无论多晚的晚自习,都有老师们的身影。宽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的这种真爱,最终导致了孩子这种跟十一死磕到底,不进十一不罢休的态度。
二、完善年级“家长-教师委员会”制度,统一家校育人目标。
学校高度重视建设和完善各年级的“家长-教师委员会”制度,为确保信息传递真实、及时和态度真诚,以面对面形式定期开展家校沟通。该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家校关系:
首先是提升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识,促进家长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培育家校信任。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及时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如中高考改革、走班选课、新生入校适应等方面,沟通学校的立场与做法,消除家长疑虑。家长委员会招募家长志愿者,根据年级和学校的需求,适度参与学校活动,提升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主人翁意识”。比如,每到年末狂欢节,高中某年级家委会自发组织年级“美食节”,既是表达对教师和学校的感激,对自己的孩子也是感恩的榜样教育。
其次是增加沟通机会,促进亲子关系。年级会将学生近期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供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对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还会组织 “三方会诊”(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了解孩子的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初中某年级还开展“邀请家长与孩子在学校食堂共进早餐”的活动,既是增加亲子相处和交流的机会,又使家长体验到食堂餐饮及服务质量,了解孩子在校生活及学校内部管理及文化。
最后,使家长成为一种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比如:学校设置“职业体验课程”,家长作为各行业精英,会受邀“送课到年级”,向同学们介绍行业特点,分享职业规划和目标管理的策略。此外,还向家长募集资源单位信息,参与组织校外职业考察活动,帮助学生走出去积累“第一手”职业经验。
三、依托主题教育和家长培训课程,帮孩子理解家长,助家长读懂孩子。
经常听到家长倾诉:“为什么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乖乖仔/乖乖女仿佛一下子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又古怪神秘的家伙。”
中学阶段的孩子逐渐步入“青春期”,身心经历着剧变,如果成长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然而,“问题”孩子的背后,可能是“问题”教师,更多的是“问题”家长。在当今社会剧烈变革的背景下,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有可能造就“问题”家长,而家长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了解,也可能引发亲子冲突。家长们虽然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但做家长却往往都是“新手上路”。学校积极承担协同教育中的主导责任,和家长结成“学习共同体”,通过设计亲子课程,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学做家长。
年级在策划毕业典礼、高三成人仪式等主题教育课程时,有意识融入亲子关系和感恩元素。比如,初三毕业典礼“成长对话”环节,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讲述学生的成长故事。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努力,有家长的大力支持,有教师的无私奉献。正是在家校合育中、在学生自身的不断超越中,实现了学生的成长进步。
高三成人仪式中有家长和孩子互致“一封信”的环节,在书信中,亲子双方都得以敞开心扉,孩子表达感恩,家长寄予期望。在“成长反思”环节,家长和孩子自主上台,反思自己,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寻找改进点,再次启航。家长和孩子以诚相见,面对面剖析自己的问题,在场的同学和其他家长都深受感染,产生了强烈共鸣。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支持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年级和家长提供公益性、操作性强的教育指导服务。
“心理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双主体”的专业培训:一是通过研发工具、分享案例、专业阅读,培训年级咨询师,提升年级育人水平;二是通过接受家长日常预约咨询,举办“家校周”课程,帮助家长疏导焦虑情绪、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树立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理念。
“中心”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定期开展年级咨询师培训沙龙,陆续涵盖以下各种主题:“手机成瘾问题”、“如何应对考前焦虑”、“考后心理分析”、“如何应对同伴压力”、“教师如何与家长高效沟通”等。“中心”还定期主办专业阅读沙龙,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了解与提升、生涯规划、咨询技巧和方法、心理学教材、心理障碍、心理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每年的5月份学校举办“家校周”课程,促进家校合作,帮助家长融入与十一教育理念协调的家校共育文化。从学生、家长、咨询师和心理教育专家等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多元立体的互动式论坛。2018年5月的“家校周”上,分论坛主题涉及多个家校建设的“痛点”,如:“初中阶段家长角色定位”、“高中生巡航阶段家长角色定位”、“中学生到底需要何种角色的家长”、“十一学校如何构建护航学生全面成长的支撑体系”等。
通过面谈、沙龙、课程等多种活动的浸润,一方面老师们更加知道如何跟家长打交道,针对不同的情况调整对家长的引导和疏导策略;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学校的育人理念、方法加深了解,形成更着眼学生长期发展能力的家校共育文化,也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和工具,学会更好地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四、小结
身处广阔的社会大背景,面对形形色色的原生家庭,走班选课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我们不光要关注学生在年级和课堂的表现,还要兼顾他们在年级以外(公共区、家庭、校外)的行为表现和人格呈现。对学生成长问题进行及时的识别、精准的研判和归因,提升教育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进一步提升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作为家长和教师,需要增强自身发现学生问题苗头的敏感度和疏导心理问题的专业能力;作为学生,要敢于求助、善于求助,悦纳自我,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有赖于学校心理支持部门进一步提升专业性,不断去细化家校共育的实践,积累典型案例,形成一系列的课程和方法,并培养一支业务卓越、境界高远的“咨询师队伍”。
最后,要优化“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加强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对学生“无盲点、无死角”的关照。我们只有努力营造沟通畅顺、相互支持、宽容犯错、拥抱挫折的“场”,才能使得学生无论置身校园还是身处家庭、社会,都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十一学校激励学生追求学业成就,更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心灵成长。我们通过多元的机制和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化解心理健康风险,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