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家庭教育境界---有心而无痕
一位家长来咨询儿子的学习状态,孩子读八年级了,最近老是说自己不想学习,没有学习积极性,他和语文老师之间也有些误会,老师的关心和严厉督促让他误以为是在针对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因此受到了影响。这让妈妈很担心,发愁儿子的状态不好,因为八年级是分化的关键阶段,儿子现在的学习氛围消极低沉,焦急的她很想知道如何才能助儿子一臂之力!
这位家长是个很爱学习的妈妈,为了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报名参加了父母成长营,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她主动放弃了待遇优厚但离家远的工作。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作为妈妈她太理性了,和孩子共情不够,让孩子感受不到家长对自己的支持和温暖,所以就会很抵触妈妈的指导型教育。孩子也总感觉自己很委屈,父母对自己不理解、不宽容,而这其实就是孩子和父母的距离疏远的原因之一。当儿子告诉她不喜欢老师时,她立刻开始给儿子讲道理:老师是为了你好才那样做的,老师有老师的考虑···以至于现在儿子直接表达:我什么都不会再和你说了,说了也没用,反正你和她们是一伙的!言外之意你们不会重视和理解我的感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告诉他对错标准,只是希望“我的感受被看见了,我感觉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中时,正常思考已经被情绪填满。这时,父母说道理,就显得苍白无力,孩子往往很难听进去,即使听到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更别说心悦诚服地执行了。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共情是家长与孩子情感连接的桥梁。
郑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葛操博士讲:“共情是要共到别人的情绪上,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要会倾听、加入他,再把自己的通情达理用温暖的话语去温暖他···”。这样的传递中,孩子们感知到自己被理解,情绪会慢慢平复,有些建议他们也会逐渐接受了。通过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和情感体验,妈妈感受到了自己没有得到儿子的信任,儿子无法从妈妈那里感受到支持的难过,她一瞬间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想要大人抚慰而不得的失落。
我建议家长们在和孩子相处中,有一种模式可以试用一下:那就是在孩子面前保持好奇心!“这件事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很想知道你思考的方式?!”“啊,你比我考虑的还要周到,我怎么没想到?”“我该如何和我的朋友相处?我那样说可以吗?儿子,你能不能给我个建议?!”“我觉得我好像做错了,你的看法是?!”···穿插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应用中,不要刻意,让孩子有一种可以帮你的成就感,而家长所问的问题可以是之前你们亲子之间纠缠不清的问题、带有情绪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你预见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交友,学习中的问题等等,把这些问题放在自己身上,听听孩子角度的建议,既是换个方法去引导他,同时也降低了你以前对孩子“高高在上”的心理高度,家长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些仰视和示弱!”这些效果会比你被他的情绪激怒时的“你听不听话?”“你就知道玩手机?”“你真想气死我吗?”“你知不知道我为你付出多少?”“我一天到晚的为你忙,你看见了吗?”“你就不能争口气吗?”“要好好学习你知道不知道?”···要好的多!建议大家不妨一试!
尹建莉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说: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虽然这个境界很难达到,甚至是我们教育孩子和自己成长过程中走过很多弯路以后的收获,还是希望我们去学习、去成长,当我们家长的眼界开阔了,格局放大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孩子们会反馈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因为孩子今后的视野、格局、成就及快乐指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影响。那么,我们就跟着孩子一起持续不间断的学习、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