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生歧视知觉、父母教养方式及自尊的关系研究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小学生歧视知觉、父母教养方式及自尊的关系研究
时间:2019-02-18 14:41    点击:        作者:陈鑫慧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受歧视现象在每个国家都普遍存在,在我们的学习生涯,学生们几乎都有过被同学嘲笑、孤立、排斥和强迫等经历青少年相比成年人,他们不懂得控制情绪,更不受约束。长此以往,对被伤害者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交障碍、抑郁甚至自杀等行为。相比身体伤害而言,心理伤害更为隐性,也更容易被忽视歧视难以从客观角度测量,研究者大多以歧视知觉这一个体主观感知指标来对其进行研究。[1]歧视知觉是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性别、种族、出生地区或者户口身份等)而受到的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这种对待可以表现为实际的行为动作,也可以表现拒绝性态度或者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歧视知觉对自尊有消极影响,在许多相关研究中已经被证实,Rosenberg将自尊定义为对自我这一特殊客体的积极或消极态度[2]自尊对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高自尊者往往表示出积极的情感,更能满意的看待自己,而低自尊者常常伴有负面情绪,更容易抑郁。[3]影响个体自尊的因素中除了个体本身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会显著影响到自尊的发展。[4]在歧视知觉这一研究中也发现,歧视知觉对个体自尊有消极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很少关注到小学生和针对这三者关系进行探讨。

因此本研究将对歧视知觉、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三者结合分析,观察小学生歧视知觉、父母教养方式及自尊的关系通过本研究,丰富拓展歧视知觉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明确歧视知觉对个体自尊的影响。有利于我们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青少年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