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学龄期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学龄期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
时间:2019-03-14 15:46    点击:        作者:王薇薇

一、问题提出

《孟子·离娄下》中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谓赤子之心,即形容人们在孩童时代便有一颗纯真、善良、善于分享和乐于助人的心。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样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所表现出的友好积极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1]而分享行为通常被视为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而进行研究,即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或分享其使用权。[2]在学龄期儿童的生活中,分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它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群体的利益,还可以促进儿童彼此之间和谐、友好关系的发展。学龄期是儿童成长、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分享行为儿童不仅可以促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提升双方的社会交往技能。同时,分享行为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学龄期儿童助人、捐赠等其他亲社会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之一。

儿童的分享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其背后的影响机制仍尚不清楚。在前十几年的研究中,有关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发展趋势上。总地来说,学龄期儿童最初的分享行为需伴随有具体而明确的奖励,而较大儿童的分享行为则表现出自发性、不追求报酬的特点。[3]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自愿分享给他人资源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在一项横断研究中发现,较小儿童在分享过程中倾向于给予对方约三分之一的资源,而到了童年晚期,儿童分享的资源数量则接近总数的一半,[4]并且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也更高。[5]相似地,刘 (Liu)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当要求儿童与他人一起分享10张贴纸时,48.1%3~5岁的儿童分享了至少一张贴纸,而9~11岁儿童分享至少一个的比例高达98%[6]

关于儿童分享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