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青少年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研究述评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青少年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研究述评
时间:2018-09-21 15:45    点击:        作者:杨肖

青少年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研究述评[1]

杨肖  王磊博  胡家黎  冉秋黎  王磊

(中南民族大学 应用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消极情绪是一种负效价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体验;攻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主要有故意性、意图性和即时性三个特点。众多攻击理论模型都认为消极情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主要从消极情绪这一角度来探讨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合愤怒、焦虑和羞怯这三种消极情绪的人口学变量特点,深入了解消极情绪产生的机制及理论模型;结合文献综述,了解情绪与攻击行为的内在机理,并针对情绪机制设计课程,以期减少校园攻击行为。

关键词:消极情绪;攻击行为;干预课程

引言

攻击行为的定义为“指向另一个个体,意图并对其造成实质性伤害的行为”[1]。攻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对社会有较大的危害。攻击行为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攻击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对对方造成伤害;第二,目标对象是否企图逃避这种伤害行为。个体攻击行为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的情绪状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 攻击理论模型都涉及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是人对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由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综合作用而产生,情绪的产生是迅速的,而且情绪反应具有冲动性,引发攻击的情绪是负效的、不愉快的,即消极情绪。

目前,关于攻击性的研究,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攻击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在这些研究当中,主要针对的是环境刺激对攻击行为的短时作用[2]。但根据Berkowitz提出的认知一新联结模型(Cognition—neoassociation model),挫折或其他不良刺激不会直接引发攻击行为,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先决条件[3],因此本文将消极情绪作为攻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进行探讨。

目前对校园攻击行为干预的启发和建议也多从如何减少旁观者的消极或被动行为(如协助欺负者、起哄或者在旁观看)的角度进行[4];很少有研究专门从消极或被动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在对以往情绪与攻击行为的文献整理基础上,提出从情绪角度来探讨校园攻击行为中旁观者不作为或消极作为的内在机制,创建相关模型,并利用研究结果设计课程干预,以减少由旁观者的消极行为产生的校园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