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若中高考前至亲重病或离世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若中高考前至亲重病或离世
时间:2018-09-26 09:15    点击:        作者:黄珊珊

 

说起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工作几年来,也的确遇到了几件这样的事情:中高考前亲人患重病,要做重要手术,手术过程风险很大;爸爸车祸突然离世;妈妈病情不断恶化,随时都可能离开,以上,要不要告知孩子?
2012安徽芜湖考生沈飞走出考场后才得知母亲12天前已因车祸去世,父亲仍躺在重症病房。为让他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谎言。此事引发极大争议,也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究竟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重要,还是“百善孝为先”的人性伦理重要。重庆晚报2013年做过一个“孰轻孰重?高考前亲人去世,到底该不该隐瞒孩子”的调查,参与调查的人70%选择了隐瞒。他们的观点是:中高考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既然疾病已经发生或者亲人已经不在了,让孩子知道也不会挽回什么,当然不能影响到孩子考试,这也是逝世亲人的遗愿。也有人持一定要告诉的观点:高考每年都有,亲人不在了就真的不在了。
当然,这样一个争论不休的关于“死亡和失去”的话题,除了道德和伦理执之争,它更多的是考生的心理应对,心理专家自然也要站出来谈一谈。心理专家更倾向于让孩子知道实情,但也要考虑很多实际情况。
我想在这里谈的不是一个选择,而是选择时我们要知道的其他事情。
 
一、要不要告诉孩子实情
1、权衡做决定,不应有标准答案
家里有亲人发生危急事件,其他家庭成员内心一定是忧伤的,如果孩子感受到了这些忧伤,那他就会自己去找蛛丝马迹。一名高三女生在高考前10天左右回家的时候,看到妈妈胳膊内侧有伤口,非常担心妈妈但又不敢去问为什么,开始对前段时间的很多事情“证实”,越想越不安,返校后学习完全不在状态,出现死亡恐惧(表现为控制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回想各种关于死亡画面,甚至还有见鬼的场景。这位学生持续情绪低落,时常哭泣,严重影响了睡眠)。这种情况下,与其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不如家长主动告知。当然还有很多种情况,不易告知孩子。
对于高考前该不该隐瞒亲人死讯,不应有标准答案,选择没有对错,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会对考生影响到什么程度,要看考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家庭成员亲密关系程度和支持系统。最重要的是,一旦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就一定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了,无须再为之后悔自责。 
2、情况严重程度和距离中高考的日期
至亲若是刚得知身患重病(或不治之症),近期都会处在接受配合治疗中,暂时不会有生命之危险,加上马上就要中高考了,可以对考生暂时隐瞒至考试结束。
若至亲身患重病而考生距离考试还有比较长的时间(3个月以上),可以告知孩子,让他有接受事实,调整心态适应“新生活”的时间。
若至亲病危或离世,从孩子一生成长角度来看,不论距离中高考还有多久,建议家长告知孩子。如果隐瞒实情,当孩子知道后常常会感到愤怒、自责和愧疚,而持续的自责和愧疚会导致哀伤体验的一直存在。高考失败影响是暂时的,而这种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
二、如何陪伴走出哀伤
善用的语言是让孩子压抑悲伤,振作起来,诸如:不要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要坚强,你长大了之类。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1、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
面对亲人去世的事实,心理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震惊、否认、怀疑、愤怒、痛苦、内疚、惋惜、遗憾、绝望等,表现出哭泣、沮丧、发呆、无语、表情淡漠、自我克制能力削弱,甚至轻生行为。
而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反应原本应该是大哭,但真实的反应却往往是哭不出来。然而,不哭不代表不悲,学生面对至亲离世,其情绪反应是迟滞的,第一反应是出现情感隔离(隔离是心理防御的一种,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知道的太过突然,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为了避免自己情感上的不适,采用隔离的方式,让自己待在自己的安全区,不让自己悲伤难过。
但孩子却会觉得,“不哭”就意味着不孝,难以接受自己的“冷血”。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表达悲伤的方式不一定是哭泣,任何情绪都是正常且合理的。
2、终结悲伤的唯一方法就是悲伤
当我们面对亲人去世的事件的时候,甚至是我们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接纳5个阶段。
在否认阶段,学生并非真的否定至亲死亡的事实,而是这个事实超乎了能承受的范围。否定的心态能帮助我们在潜意识里整理好感觉,能够凭着“不相信,不能接受”这种感觉暂时抛开痛苦。当我们认识到这样依然痛苦,必须要面对的时候,会开始愤怒。愤怒的情绪可能指向离世的至亲(为何不好好照顾自己,为何离我们而去),也可能指向在世的亲人(为什么不早些告诉我)。愤怒之后开始懊恼自责,想去和某种力量做一个“谈判”:如果我很乖如果我好好学习,你能不能不要离开。之后会进入漫长的悲伤阶段。在这个阶段,请允许悲伤的存在。
    有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在亲人离世后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家回避谈论死去的亲人,为了不睹物思人,会把死去亲人的遗物都收起来,以为这样可以消除亲人去世带来的影响,但殊不知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不仅抑制了家人情绪的疏泄,也令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忽略,从而让孩子的哀伤情绪延续得更久。
三、面对学生至亲出事,学校老师怎么做
学生在校的表现会有:专注力差,总是不自觉想起与离世亲人相关的事情、晚上睡不好,对死亡的恐惧或者麻木、对生命的意义感产生怀疑。
可以的话,在事情发生后尽快由心理老师协同班主任做哀伤辅导。除此之外,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该生的亲密同学,应该知道以下几点:
1、这段时间,无论情绪是什么,状态如何都接受;
2、当事人需要时间走出来
3、努力让自己走出来,尽量恢复原来的作息时间,回到熟悉的生活规律中,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同伴的情感支持对于学生来说能有效地缓解悲伤情绪。
4、毕竟要参加中高考,学习状态糟糕,可能心理压力更大。但会因为至亲的事情走神,这可以算是对离世亲人的缅怀方式,走神了再拉回注意力就可以了,不过度苛责自己。
5、老师们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课堂表现可以适度降低但不建议完全无要求。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