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演绎校园故事 激活心理课堂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演绎校园故事 激活心理课堂
时间:2018-09-21 15:56    点击:        作者:赵蓉花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方法,它的创作立足于校园,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拓展形式。由于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校园心理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心理课堂上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得到了提高,很多主题内容,我们会在上一节课就分组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这一周内就会留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心理冲突,然后在课堂上把实际的生活情景演绎出来,而其他组同学再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把思考、讨论的最佳解决方式表演出来,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演、自己看、自己悟,从而认识到心理冲突的所在,领悟其中的道理,找到了恰当的解决方式。由于所演绎的校园生活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得作为表演者和观看者的学生得到了启示,促进同学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掌握了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基于加深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其换位思考的理念,笔者将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1、以生动的情景剧表演的形式代替了常规的讨论总结模式。

校园心理剧打破了以往常用的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在课堂上让每组同学把讨论交流的结果用情景剧展现出来的形式更接近青少年心理表达方式的特点。每节课我们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学生先讨论现实生活中与此主题内容有关的自己经历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共同体验各种心理情境,感悟自身心理发展需注意的问题,然后分析和学习应对各种心理挫折的策略,最后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由于演绎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情节,形式生动、直观,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大家产生心理共鸣,加上趣味性强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吸引了学生更加投入地演出和观看,同时,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了心理教育,得到了心理上的宣泄,获得了真实的内在体验,使得学生们在解决自身的问题中得到了成长。

2、提高了学生的同伴互助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编演心理剧的过程也是同学们互帮互助的过程,在心理情景剧的设计、表演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分歧,这样就需要团队成员间彼此理解宽容,相互鼓励支持。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成员间通过换位思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重新界定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通过这种同伴互助提高了学生的互助和自助能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理解他人(同伴、教师和父母等)的同理心也不断得到提高,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发展。这种效果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难以达到的。

4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校园心理剧中,学生借助台词、肢体语言、甚至道具,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代入所负责的角色,进而追求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神形兼具的艺术境界。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自己和他人的角色,展现相应的行为和内心感受,激发学生自我改变的动力和潜能,激发自我完善、创造性方法的产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5、拓宽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师课堂设计的水平。

把校园心理剧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使教学增添趣味性,符合心理课要求内在体验的学习方式。但是,课堂中的心理剧表演要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目标及内容紧密结合,应以解决本节课辅导的重点或难点为出发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讨论形成的小剧本进行适当的引导,校园心理剧不仅是“剧”,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要实现其心理教育的作用。

同时,通过学生表演的心理剧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更真切地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以便更好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校园心理剧在心育课程中的具体操作。

1、主题的选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高中年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因此,要发挥心理剧的积极效果,在选择主题时要认真筛选,既要符合《纲要》的要求,也需要选择那些在学生中广泛存在、比较典型的主题,如环境适应、考试焦虑、亲子关系、生涯规划等,要避免“高大上”,以便在表演时能更好地在学生中引起共鸣。 
2
、课程实施过程。

在具体的实际课程中,我们遵循的过程是:问题——讨论——演绎——选择——演绎——分享。

1)问题的提出。

比如我们在上《亲子沟通,从“我”做起》这节课时,我会在课前布置一下任务,让学生收集这周和父母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在上课时花五分钟时间讨论“我们在家里和父母之间的出现了哪些冲突事件?我们是如何应对的?”。这其中特别强调“我”是如何应对,而不是父母的应对。引导学生从自身思考问题,防止变成对父母的“控诉”大会。

2)讨论环节

问题提出之后,一般让学生每8人一组,分成5组,然后便让每个组都将本节课的主题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选择其中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普遍性事件整理成情境,进行表演。在初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问题情境时,大家还有些放不开,不过只要教师在大家讨论中不断加以鼓励,甚至加入不够热情组的表演,通过一组的成功演绎之后,其他组的同学积极性马上就带动起来了,后面的表演也就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

在这节课中,大家提出的问题也非常丰富,有的表演的是和父母之间关于学习冲突上的问题,有的表演的是父母对自己与异性交往进行干涉的问题,还有的是家里父母之间产生冲突时对学生本人产生影响的问题……大家表演得既形象、又幽默,给其他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大家的表演,既要把亲子冲突的类型总结下来,也把各组同学的应对方式总结下来。

3)选择最佳的方法

问题演绎出来之后,引导学生从“我”角度思考:在面对和父母冲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选择了最佳的方式去应对?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缓解和父母之间的冲突?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也继续用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体现学生的共性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体验和思考,并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这亲子沟通这课中,学生们通过表演再现问题,又通过表演找到最佳的解决亲子冲突的方法。

4)分享环节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我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从自我角度去选择最佳方法,学生通过表演特别是演“父母”学生深深体会到改变父母当然好,但有难度;而改变自己态度是必要的,但光改变态度不能避免误会与冲突,所以要在改变态度的前提下,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沟通,消除误解,从而转化冲突。 这节课结束,大家纷纷表示化解亲子冲突,作为子女的“我”不但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还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在分享环节的最后,大家纷纷感叹做父母的不易,在表演中的角色换位也学生们感受自己的父母也是一个有自己情绪的人,他们没有理由一味迁就自己。

3、剧本的选择

    在心理剧运用于心育课中,通常心理剧剧本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像上文中提到的根据本课的主题让学生讨论形成各小组的情景剧剧本,通过冲突事件、日常处理方法的情景再现方式演绎。还有一种也是我们上课时经常选择的一种方式就是我会把咨询室中来访学生集中性的问题在课前请同学表演后录制成视频,上课直接播放给学生看。比如我们在进行高一新生适应性心理辅导课时,就把高一入学后集中反馈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在新的环境中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怀念初中的朋友,而对新的班集体在内心存在一定的抵触,有一些孤独。看了视频后,很多同学都纷纷表示有同感。学生因此得到启发,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那不也就是都需要和对方去主动交往吗?然后主要请学生讨论表演如何主动与同学交往,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减轻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学到了如何应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三、在心理课上使用的校园心理剧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活动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展现某些场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理问题,这是在心理课上常用的一种方式。校园心理剧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应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很多心理课课堂上一直在使用着校园心理剧。

1、不要过分注重问题表现,而需要强化相关方法引导。

   比如亲子沟通这课中,学生和家长们的冲突方面其实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解决方法归根到底只有一种,就是沟通。因此,心理课重点需要考虑的不是问题表现,不仅仅是宣泄一下情绪,寻求一下共鸣和理解,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相应的问题。要避免形式主义和说教,要注重方式的具体和实用,注重实践操作性,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

2、表演学生的选择并不一定是事件者本身。

预防性、发展性是校园心理剧的本体功能,它面对全体学生,解决学生成长性过程中最渴望探索和解决的共性问题,因此其所呈现的事件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在实际课堂表演中,我们提倡选择当事人做主角,因为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但有时要根据所探讨的话题、故事情节灵活把握。如果剧中情节具有敏感性,最好不用事件当事人。比如在亲子沟通中有学生提到了父母离异后和另一方父母的冲突,这时教师最好引导该组学生最好不用让事人来表演自己,因为在课堂上有时很难预期和控制当事人表演时的情绪释放以及演出后面对班级其他同学后可能面对的压力。

3、不要过于倾向消极性问题的应对,还应该多考虑发展性问题的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更应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对于发展性问题的关注,是现在校园心理剧的一个盲区。因此,在学生生涯规划的课中,我就利用发展性的原则引导学生畅想“十年后的我”。同样,先让大家畅想“十年后的我在哪里?在做什么?”,然后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十年后的自己。有的组表演自己继续深造,有的组表演自己已经做了父母,有的组表演自己在找工作。最后,鼓励学生理想的实现是不懈奋斗的结果,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有拼搏进取的精神。

四、强调分享阶段,引导学生做出建设性改变。

    在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分享阶段,一般先由每组的表演学生简要分享表演过程中的感受和领悟,给观众学生一定的启示,然后观众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学生主要是分享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这既是表达和探究,更能把团体中所获得的观念、认识或行为技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带来建设性的、积极的和持续的改变。在整个分享中,教师是团体指导者,要把握好分享的方向,适当运用聚集式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分享,比如亲子沟通这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思考如何沟通,而不是要求父母如何去改变;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提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如“十年后的我”中有学生表演已经为人父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后如何做一个好父母;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体验感悟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在高一适应性这课时,引导学生要把课上表演的主动与同学交流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只有以主动、放开的姿态投入高一新班级、新环境中,我们才能建立起新的朋友圈。当然,在分享的结束阶段,一般由教师进行摘要或简要总结,以进一步明确问题实质,强化正确观点。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