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师生冲突消解新思路-基于全脑教养理论视角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小学师生冲突消解新思路-基于全脑教养理论视角
时间:2018-12-13 15:25    点击:        作者:谢娟

 师生冲突是教育教学中的常态现象。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儿童处于自律道德阶段,不再单一的屈从权威,已经认识到规则是通过协商一致而定的,不再受长辈的约束,要求与权威拥有平等尊重的关系。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重视学生能力习惯的培养,教师承受较大的教学压力,再加上师生双方人格的参与,校内冲突几乎无法容忍或者不够充分,学生的敌意和情绪积累压抑,师生冲突在所难免。

师生冲突是由于师生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对立、分歧或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1]汪昌华对八所小学进行的师生冲突机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师生冲突从无到有,常产生于三年级。[2]冲突主要因学生因纪律问题遭到老师批评而不满,学生情绪激动,对权威的抗拒及由此带来的师生关系的变化及行为转变。目前冲突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和情绪问题对课堂影响,一名组织教学的教师难以在课堂内兼顾问题儿童和其它儿童,导致冲突产生。课堂内的冲突主要指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课堂纪律上的冲突,发生在正常教学的课堂中;课堂外冲突包括课堂内冲突的衍生问题,以及教师作为第三方处理学生之间的人际问题或学生道德品质行为问题而产生的冲突。从冲突原因性质来看,有表面性问题引起的为良性冲突,如违反纪律被教师批评;由核心价值问题引起的为恶性冲突,如因反感教师而违纪受批评。小学师生冲突多为良性冲突,也存在由良性冲突未及时有效消解,学生挤压情绪而对教师产生敌意不满发展成为恶性冲突。冲突发生后,师生冲突形式有情绪冲突、语言冲突、肢体冲突,三种冲突形式单一或者混合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基于都对大脑结构及运作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实用性极强的“全脑教养法”。该方法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从大脑的各个部分不同功能出发,通过整合脑功能,改变儿童思维方式,认识自我,深入理解自己的经历,共情他人,对问题做出理性反应,使儿童与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虽然存在不同,但儿童与成年人发生冲突的机制存在一致性,如对权威认同程度以及对关怀期待。冲突的形式也多集中在情绪和言语上。儿童管理情绪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在家庭和学校中表现出一致性。基于此,全脑教养法给消解师生冲突一个全新的思路,帮助教师理解儿童发展规律,增强儿童应对困境的能力,掌握基本自我管理和与人沟通的技巧,使儿童在学校快乐自由成长,为孩子的情感与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左右脑整合改善儿童情绪

人的大脑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功能也不同。左脑是逻辑、语言和求实的,负责理解、推理和判断,右脑是情绪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负责空间形象记忆、身体协调和想象。以情绪来说,右脑接管人的感受,如果被右脑全权控制住,人的情绪就会泛滥,如果忽略右脑而只重视左脑的逻辑,人们将活在情感的荒漠中。左右脑需要协调运作,儿童能正视自己情绪,情绪有着落点,又能运用逻辑去分析问题,平衡两者解决冲突。师生情绪冲突的表现往往是教师忽略学生的情绪感受,强调责任和说教,儿童在自己的情绪混乱中越发恐惧和抓狂。教师首先要进行情感联结,温和地感受儿童的感受,让自己的右脑与儿童的右脑沟通,让儿童放松下来,降低防御,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自然,才有了对话的可能性。然后听儿童表达,帮助儿童复述他的经历,让他左右脑一起工作。解决冲突的关键是联结第一,解决第二。

下面一段对话,示范如何促进儿童左右脑整合来管理情绪。

学生A:“不公平,不公平,为什么小明讲话你不批评他,我只说了一句话你就批评我。”

(学生A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质问教师,情绪激动,甩掉了手里的笔。)

教师A:“我知道你很生气,心里觉得委屈,堵得慌。你可以大口吸气呼气让自己舒服一点,慢慢坐下。”

(教师A走到学生面前,轻轻抚拍学生的背,眼睛尽量与学生A对视,温和轻声回应。)

学生A:“就是不公平!”

(音量已经明显降低)

教师A:“刚刚发生了什么你再回顾一下,你还看到了其它同学什么表现,如果是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我会公平对待。”

(下课后,教师A与学生A 进行事件回顾,抚平负面情绪,做出公平措施。)

二、上下脑整合帮助儿童自我控制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栋两层小房子,下层楼包括脑干和边缘系统,为原始区域,负责基本的功能,如呼吸眨眼,冲动反应,和愤怒恐惧等强烈的情感。上层楼为中部前额叶皮层,是进化区域,负责思考、规划等。下层大脑在儿童出生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二十几岁才发育成熟,这也是导致儿童行为的冲动性、注意力控制能力差的原因。联通上下层大脑的心智阶梯,垂直整合大脑,意味着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帮助下层大闹平息冲动情绪和行为,也就是锻炼儿童先思考后行动的能力。儿童在校期间,特别是低端儿童往往因为冲动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儿童事后因为恐惧和内疚封闭自我,退回到下层大脑的防御反抗区域,被情绪掌控,逃避问题。此时如果无视下层爆裂的情绪,而去跟儿童讨论后果和行为是没有用的,他根本无法处理这些信息。此时首要任务是带儿童暂时离开问题场景,平息下层怒火,保持耐心和安慰,一旦他愿意往上层发展,才可以谈论儿童不恰当行为及其后果,并且清晰边界。选择一个更有同情心更加智慧的角度维护教师的威信。

下面一段情景,帮助示范如何建立儿童的心智阶梯,整合上下脑。

美术课上,学生B 的同桌不小心把颜料滴在了他的画纸上,学生B认为同桌是故意的,大声尖叫,还把颜料大肆洒在同桌的裙子上,同桌大声哭泣,因为那是一条新裙子,全班喧哗。

教师B:“你很生气对吗?”

(带学生B 离开座位,离开情绪情境。在教室后面,教师面向学生B,背对着其它同学。)

学生B:“是的!”

教师B:“你为什么生气呢?”

(教师温柔,不加指责的询问缘由。)

学生B:“她把颜料弄在我的画上了,她是故意的。”

教师B:“你的画被弄脏了,你很难过,你很珍惜你的画。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补救呢?你需要什么帮助,可以询问我。是同桌弄脏的,你也可以请他帮你处理。但是你把颜料洒在她的画纸上,这是不对的。”

三、共情力发展整合自我和他人

有些人主管共情和人际关系的神经通路中,神经元联结天生就比大多数人,就好像阅读障碍的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来建立加强大脑中的相关联结。无力感受他人的情绪,也是一种心理的缺陷。往往我们把这个方面的障碍误解为孩子的品性有问题。这些儿童同样可以通过思维拓展,完善“我”的概念以及“我们”的概念,体恤他人情感,从他人角度去看待问题。大脑研究解释“镜像神经元”是共情的根源,我们能反射他人的情绪和行为意图,也让我们可以模仿他人的行为,与他人的感情产生共鸣。这也意味着,如果能与人有一次处理冲突的重要谈话或者美好时光,我们也可以习得共情的技能。

小学师生冲突过程中,经常遇到儿童面对教师严肃生气的表情仍然无动于衷,我行我素,对于教师的训诫教导极力争辩,执拗维护自己的立场。教师表现出情绪的管理智慧、合作的态度,包容和耐心聆听,学生才有机会表达自我,变得更加接纳,建立联结,体会安全感和存在感。

以下情景演示如何向儿童表达情绪,并引起共鸣。

教师C:“你昨天今天的作业都没有按时完成,我觉得有些失望,心里好像落空了一块。”

(教师叹口气,肩膀耷拉下来。)

教师C:“你什么时候也有落空的感觉呢?”

学生C:“我妈妈答应给我买乐高玩具,但是没有买,那个时候好像跟你说的落空有点像。”

教师C:“对呀,当别人承偌我们,或者本该做什么而没做的时候,我们就有失望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好受,为了避免这样的感觉影响我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进一步探讨如何自我监督完成作业的细则。)

全脑教养的理念可以指导师生冲突的解决,关乎问题本身的处理,也关乎儿童的未来社会技能的习得,关乎儿童的未来。通过大脑整合,教师与儿童在冲突中建立联结,将冲突的危机转换为示范和教授儿童处理冲突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情绪的办法,教会学生思考,尝试了解他人的想法,发展出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为建立更加成熟、充实、友善的社会人机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的视角〔J.教育评论,2000,(2:40-42.

[2]汪昌华.小学课堂师生冲突产生的机制与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67-70.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