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公平,从远离潜规则开始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教育公平,从远离潜规则开始
时间:2018-08-10 15:24    点击:        作者:樊吉福

教育公平,从远离潜规则开始 在我同事执教的班上,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女孩子,被大人和学校判定为弱智。对于这样的孩子,学校领导和带班教师都有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只需保证孩子的安全就行了,至于孩子的学习提高和品性锻造就可有可无了,因为即便是教师再怎么呕心沥血,孩子也学不进去。但是孩子的家长却不这么想。 好几次,我听见带数学的老师说:“都给她说过多少次了,不用交作业了,她还交。全是错题,交上来有啥用呀?”从同事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个女孩子的家长特别的心强,要求自己的孩子们必须完成作业,无论对错都要按时上交作业。我从这个家长和孩子的眼睛中看到了:做作业和交作业就是人之为学最重要的事情;而我从这个数学老师的眼睛中看到了:她的作业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甚至是教学中的一种负担和多余。 一个教师,如果他的眼睛中只容得下会做作业的好学生,而没有学困生(包括随班就读)的一席之地,那么他的教育视野必将是狭窄的,短视的,也是荒谬的,其教育生命的容量和丰富必将遭遇危机;一个教师,如果他的器官只向某类事物打开,比如成绩、名次、荣誉、职称、金钱、利益……那么,他必将而关闭灵性,必将变得“盲目”,变得“失聪”,他虽赢得了当下,但已经输掉了未来,输掉了历史。若此,他眼中的教育人生唯有一个平面,无论这平面再大,堆满了多少优等生“全年级第一”的考试数字,也只是苍白、脆弱的一个平面。 我们的教育中究竟有多少因为潜规则而造成的一些不公平?比如这个因为弱智而变成随班就读的女孩子只管安全就可以了,比如好学生总是坐在中前排而差生总是坐在最后排可有可无,比如优秀生总是得到最好的教育“服务”而与名牌大学无缘的差生总是被“边缘化”,比如严禁“快慢班、提高班、尖子班”但实际上按成绩“分班”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这样的教育是不公平的,是常常存在而又不被人重视的“教育漏洞”,是因为大家不想打破“潜规则”而渐渐形成的“教育乱象”。 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那里面并不单单是一个所谓的好学生的空间所在,它应该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让所有的生命都更豪放地盛开。特别是中小学校,它不是精英的聚集地,而是所有孩子的习惯养成地、人格成长室和生命栖居室。既然强调“所有”二字,那么,强调公平教育不可或缺。 获得2017年美国年度教师荣誉称号的辛妮·查菲就是一个在最大程度上追求教育公平的教师,无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式的安排,她始终贯彻“公平与非公平”这一主题。她这样说到:“即便是在孩子犯了错且付诸行动的时候学习也是发生的。”查菲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所在的学校校长对她的课堂赞不绝口:“她的课堂是我见到的所有课堂中集深度参与、智力激荡、想象力与可能性与一体的典范。” 受此启发,上文中提到的“全是错题还上交作业”的过程中,“学习也是发生的”,那么,我们怎能轻易地说“交上来有啥用呀”?我们怎能轻易地忽视那些坐在教室最后的所谓的学困生?我们怎能轻易地漠视那些被分配在“非尖子班”的学生? 教育公平必须从远离“潜规则”开始。比如,面对这个随班就读的女孩子,教师不能顺从潜规则而埋怨“她还交作业”,而是想办法布置一些更简单的、适合于她的、力所能及的作业,也就是为她制定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并尽力去完成。还比如,哪怕是在“非尖子班”中,学校也应该施以最好的服务(彻底杜绝把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教育资源倾斜到“尖子班”的做法),回到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现实处境,楔入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与当下时代的纠缠当中,来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以此作为公平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起点。 远离潜规则,一开始或许真的很难,但坚持下去,教育公平的曙光就会一点一滴地显现出来,而最终照亮某些“被人遗忘的角落”,更重要的是,“除去尘埃与遮蔽”,照亮这个角落中“曾被人放弃”的更多的学生。而一旦照亮,师生必将有所不同。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