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寄宿高中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探讨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寄宿高中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8-09-26 09:09    点击:        作者:容翠环

       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初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与同龄人交往越来越频繁,日益看重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在心理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对同伴亲密程度的增强。可见,在高中时期是中学生交友的高峰期和关键期。正好寄宿制高中提供给他们足够时间和空间与同伴接触相处。

1617岁的青少年在 “暴风骤雨期”,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学习,如何适应,如何相处,如何磨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件大事情,也是他们人生中一个宝贵的经历。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他们所习得的经验,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朋友观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寄宿型的同伴问题,对于他们将来适应大学校园,适应社会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他们比其他非住宿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更胜一筹,在面对人际问题时应对能力更强;假如在这种住宿的环境下同伴关系长期处于不良、紧张的状态,那么更多的是造成他们对于人际问题的恐惧害怕敏感,在面对以后人际问题,他们的紧张度会大大提升。因此深入了解研究寄宿学校高中生的人际特点、问题以及探索解决的对策是很有必要性的,也是寄宿学校德育、心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寄宿高中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高中教学经历及观察调查了解,现在寄宿高中学生的同伴关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小团体主义:宿舍里相互之间形成几个小团体或者宿舍之间形成小团体,这些团体之间有些是互不干涉,甚少情感交流,有些则是相互攻击。有的同学与人发生矛盾,为了面子或报复,联合其他人孤立他,而该人可能也不示弱与其他人也联合起来与该团体形成对立。

2、值日的问题:中学生在家里大多数是一人一个房间,打扫卫生收拾这些几乎是父母包办。来到宿舍里就必须一起承担打扫卫生等工作,但是有些同学不愿意干,或者觉得分工不公平,就容易产生情绪、争吵:“为什么要我干这个”;“我在家里从来都不干活”;“干嘛只说我做不好,她也是这样啊”等等这些问题就容易造成关系的僵硬。

3、攀比问题:现在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不错,特别是南海很多家庭都很富裕,家长不断给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因此在宿舍里接触久了,各自的家境会有所了解,每个人使用的生活学习用品的品牌,零用钱的多少等,在中学生心里就形成一个对比。有些同学为了面子,甚至骗父母的钱、要挟父母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

4、妒嫉问题:有些学生只看到自己的好,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大家接触的时间较多,了解更好,比较的方面就更多,那么产生嫉妒情绪机会更多,特别是女同学。

二、产生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好恶感以及排斥或者吸引等心理关系。那么如果大家之间沟通不顺畅,认知有偏差以及互动不足,就容易产生成排斥厌恶情绪。加上现在的中学生从小一直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些单纯的生活环境中,埋头于学业,没有闲暇和精力顾及人际交往,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会替别人着想,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经验来处理各种人际问题,以至于弄巧成拙,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再者中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不健全,匮乏的人际交往知识也成为同伴交往的重要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

1、生活习惯的不同。

每个学生都是从家庭的中心位置来的,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各不一样,在家里有父母的包容,但是走在一个宿舍里大家是从陌生人开始接触,再没有人凡事都让着,而且学校的生活跟家里的生活不一样,学校凡事有规矩,有约束,一旦逾越别人或学校的底线,问题就容易产生。

2、个性的差异。

宿舍里每个人的性格各异,看待日常事务的观点不同,有些同学大大咧咧,比较乐观开朗,适应能力较强,在与别人融合更快更好;有些同学比较霸道,暴躁冲动,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来到宿舍换位不够,与人相处就容易出问题。

3、人际经验的缺乏。

大多数学生人际接触最多是父母长辈,长时间广泛的与同龄人相处在同一屋檐下,这样的人际经验不多甚至没有。初次处理这种寄宿的同伴人际关系,难免会出现问题。

4、成长背景的差异。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彼此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各不相同,这也是造成人际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寄宿高中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的途径。

如何通过多渠道有效地解决寄宿高中学生人际问题一直是作为心理工作者在不断思考的课题,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努力:

1、加强生活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及心理素养。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营造以人为本的宿舍管理制度是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为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提供基础。而生活管理员是宿舍里直接接触管理、深入了解关切学生状况的人,加强他们的管理水平是根本、直接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高中生正好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高峰期,让生活老师懂得更好心理学知识,充分了解高中生身心特点,将会是他们管理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管理的一条捷径。

2、增强学生的群体归属感。

群体归属感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准则,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殊的准则,例如,学生在表明自己身份时,总是说我是某个学校,到了学校,则强调自己是某个班,到为了班里,又表明是某个宿舍一员,这种表现校、班、宿舍身份的意识,就是归属感的一种具体表现。群体的归属感,由于群体内聚力的高低不同,表现的程度他不同。群体内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绩越大,其成员的归属感也就越强烈,并以自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所以,先进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比落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要强烈。因此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宿舍成员的内聚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以校为荣,以班为荣,努力为宿舍争光。比如组织活动让学生集体参与,如篮球、足球比赛,歌唱比赛,社团活动等等让同学们在比赛活动中增进感情,提高集体荣誉感和自信感,加强团体合作精神,避免恶性的小团体主义。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敏感度,关注学生的集体动态,及时帮助学生排解情绪,解决实际人际问题。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学生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人际交往的研究课题。比如我们学校进行人际方面的课题:对高中新生适应教育与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情况,能最大的减轻他们内心的焦虑感,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同学之间相处之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克服妒忌心理;竞争与合作;如何调节情绪等等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学会宽容与理解,学会赞美,共同探索有效的人际沟通原则和技巧。

全体教师要提高心理敏感度,注意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为学生开通心理倾诉的多渠道,提供帮助学生解决人际问题的多方法。

4、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和气氛。

生活空间的共同性、年龄的相似性,使得同一宿舍的成员往往会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该宿舍的特殊文化。宿舍成员之间的这种互感性、同一个屋檐下的趋同性,是学生宿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和谐美好的宿舍文化,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回到温馨的宿舍,或畅谈自己的生活趣事,或倾吐心中的苦闷,每个成员都会从中得到家的温暖,得到拼搏的动力。只有个人、班级、宿舍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是协调好学生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宿舍内部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这种宿舍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好的住宿环境,可以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举办特色宿舍比赛,每月文明宿舍、文明舍长评比等,让同学们为宿舍多花些心思,为宿舍增添些色彩,图画,海报等,并努力为争取文明宿舍而努力。在这些过程中,同学间的关系也会相应的密切。

2)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渴望为人所重视。即需要尊重、赞美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真诚的赞美才令人喜欢。所以在宿舍生活中,鼓励学生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表扬。开展同学忌语征集活动,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哪些言语是不能说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特征的相近性影响人际的密切度,因此我们主张每间宿舍都培养一两项共同的爱好,比如看书、唱歌、踢球等,这样在宿舍中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加强家校联系,重视亲子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人际认知模式最早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因此亲子关系影响着中学生其他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态度是平等,宽容,关爱,孩子在体验中习得这些品质,在人际相处是会同样对待别人;假如父母对小孩是过分溺爱、凡是包办或者是过分严厉,只骂不赞的,孩子感受到亲子情感的失衡,就容易造成其他人际问题。因此加强亲子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处理学校人际问题是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多与家长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励家长多与子女交流;组织各种的亲子活动。

在寄宿高中里我们的学生既需要处理好同伴交往问题又要面临学业的压力,可以说,寄宿高中生有了良好的同伴人际关系,对情绪、情感稳定发展有良好作用,对于学习也是一个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2]广东省教育教材研究室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

[3]刘晓明等主编:青年心理健康教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