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让“仙人掌”的花儿更美丽 ——问题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让“仙人掌”的花儿更美丽 ——问题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时间:2018-08-10 15:22    点击:        作者:蓝小琴

 仙人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植物,浑身长满了刺,因其常年生长在沙漠等干燥酷热的环境中,生命力顽强,耐旱耐高温,也常被人称作沙漠英雄花。爱花的人儿都知道,其实在神奇的大自然里,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能够开花的。就像仙人掌一样,它只有在养殖得当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会开花。仙人掌一旦开花,就是最美的花儿,花型大,花色也十分艳丽和繁多。因此,能让仙人掌开出花的人,可以说是养花届的高手。

与“仙人掌”的不期而遇

新学期开学,学校安排我新接一个班级。虽然之前没有任教过他们,但是我原来的班和他们分别在教学楼上下层。对于他们的表现,多少有点耳闻。据说,班里“卧虎藏龙”,有个性的孩子挺多,尤其是那几个常出入班主任办公室的学生比较难缠。新接这个班级,我就在心里担心,我能胜任吗?我能收服那帮有个性的家伙吗?带着这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开始了和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旅。

学生洋,接班之前就有热心的老师提醒我,好好注意他。从老师说话的语气中,我明白洋绝对不是需要注意这么简单。开学仅两周,我就领教了洋同学的本事。上学不戴红领巾、小黄帽被值周老师看见扣分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课堂上,他爱惹周围的同学,拉拉前面女生的长辫子,别人站起来回答问题,偷偷拉走同学的凳子;下课了,打架、推人的纠纷也时有发生。班级扣分反馈表中的频频亮相,不仅让班里的同学对他一肚子怨气,让我这个班主任也伤透了脑筋,简直就是个“刺头”。原本的带班经验告诉我,不能急,一定要以教育为主。每次洋犯事的时候,我也一再提醒自己要忍耐,要沉得住气。但是,每次我对其教育一番后,没过半天,又有人来报告我,洋同学又惹麻烦了。在我的数次教育无果后,我终于爆发了,冲着他大叫,“我不来管你了,过分的家伙!”事情没有因为我的生气而停止下来,相反,我的撒手不管,更给了洋同学一个不良信号,也让他更加肆无忌惮。

跟着秘籍先养“心”

一次在翻阅杂志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古兰经》里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说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慕名而来的人,请求大师当众表演,于是大师就来到一座山前坐了下来,等了一会儿只见他起身跑向山的另一面去了,然后告诉众人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合上书本,大师的话还仿佛响彻在耳际。想到了洋,也想到了自己。想得越多,我这个班主任的内心越不安。原来,一直我都在走着一条通往错误的道路。脑海里竟然没有与他悉心交流的记忆,有的只是对他的斥责与漠不关心。在他违反纪律给班级拉了后腿时,把他叫到面前一顿训斥,不容他辩解的机会。在他贪玩没有完成作业时,把他叫到讲台前补,扔给他的小组长就了事了,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会不会做。怕他上课影响别人,扔给他一张桌子,以为把他和同学隔离就完事了,从没有过问过他真正的需求。我把洋当作班级管理之路上的绊脚石,试图通过我的“怒目圆睁、大声训斥”来铲除他。原来一直在犯错的人是我自己,是我没有真正地走进他的内心,没有真正关心过他。

静下来心好好想想大师的话,再想想洋在班里的所有表现,竟发现洋也并不是那么可恶。如果单从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特点来看,其实他还是有可爱之处的。爱运动,尤其在跑步方面有特长,在学校上届的运动会上还获过奖。爱劳动,值日工作从没有偷过懒,偶尔同学来晚了,他还主动去帮忙。只是他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好,经常不完成作业。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好,为人偏执,遇事不能冷静思考,好冲动。学习成绩不理想,爱冲动,让老师和同学都对他没有好印象,老师上课不喜欢叫他发言,同学课间也不喜欢和他一起活动。或许是这样长期的心理压抑,造成了他具有极强的逆反性心理障碍,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抵制情绪。加上我的“怒目圆睁、大声训斥”,更让他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学习技巧促“花”开

大师的精辟话语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此刻在我面前的洋不就是一座大山吗?一直以来,我都期望自己能改变他,其实真正要改变的是我自己呀!结合发生在洋身上的种种事件,不难发现在洋同学身上的问题并不是他的品德问题,而是长期的心理压抑造成的。找准了问题本身的症结,思考了我这个班主任要改变的教育方法,为了让“仙人掌”的花儿更美丽,我学习了几点养花技巧。

第一招:关心爱护——暖心的光照让花儿探出头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学生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它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粗暴型”和“冷淡型”教育方法都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醒悟过来的第一天,我找到了洋,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向他承认了对他的冷落,并主动向他伸出了手,表示想和他做个朋友。也许是从没有受过如此礼遇,洋很惊奇,眼神里流露出能成为我朋友的激动。也许是我的诚心打动了他,那天他竟破天荒和我说了好多话。那次谈话,也达成了我和他之间的秘密协议,如果在这一周内,洋在上课时做到不影响周围同学,每节课举三次手。我就让他成为我的同座。事实上,洋没有让我失望。

一周以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洋的课桌搬到了我的讲台边,并且宣布,洋是我的同座,也是老师的侦察员,用他公正的亮眼睛,负责选出老师的第二位同座。“首席宝座”的特殊待遇不仅激发了洋的积极性,也改变了班里同学对洋的看法。原本一见洋就躲的同学,渐渐和洋热络了起来,下课时看见洋做不来作业,好多孩子也乐意教他做了。

第二招:以柔克刚——充分的养料让花儿挺直身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热情的需要。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同时,更要具备“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说要有一种换位意识,充分地去理解学生。

洋是个倔强的孩子,遇事爱冲动。那天我一进教室,孩子们见我来了,连忙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笑着问洋:“今天你计划让谁坐在你一起啊?”忽然从教室的角落传来了哭声。“老师,洋今天打人了,把子豪的鼻血都打出来了。”班长向我报告说。怎么,该不会是老毛病又犯了吧?我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冲动,否则前功尽弃了。我镇定下来说:“今天这节课要复习第一单元的内容,一节课时间比较紧的,没有时间处理这件事情的,我想等中午再来处理,行吗?两位同学利用下课的时间好好想想,想通了自己和老师说。”

中午,两个孩子自己找到了我,原来子豪和班里的孩子说,洋的妈妈是擦皮鞋的,一天才赚几元钱,洋气不过就动手打他了。其实不管用什么方式赚钱,只要是正当的方式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我和全班孩子面前说的第一句话。在孩子们面前我也好好表扬了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洋看见爸爸每天起早贪黑帮别人修理自行车很辛苦,洋比一般的孩子懂事,爱劳动,任劳任怨。班里中午抬饭,最重的总是洋去抬的,每天盛饭也总是最后一个去盛。那次老师叫他帮着擦黑板,他坚持擦干净了再吃饭。这些都是洋值得大家学的地方。今天他打人是太冲动了,但老师相信以后他一定不会这样了。”从那一天起,洋也安静了许多。原本一下课就像脱僵野马一样的洋迷上了踢毽子,还说要争取在班级的踢毽子比赛中获奖呢!

班主任的宽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心情。

第三招:家校合力——适宜的土壤让花儿绽放身姿

曾听见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预防孩子不良心理的第一道“水龙头”——家庭教育没有拧紧的话,那么“堵漏”的任务就落在第二道“水龙头”——学校教育身上。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合作是极其重要的。

以前只听教过洋的老师说,洋的家里条件很不好,两个大人怕孩子待在农村老家没有什么出息,毅然放弃了农活,带着孩子来城里打工。由于没什么文化,找不到什么高薪工作,只好做擦皮鞋和修自行车这一类活。直到那一天我以洋好朋友的身份出现在洋的家人面前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一家城市边缘人的艰苦生活。看见老师亲自登门家访,两个大人以为自己的孩子又闯祸了,一个劲地说着“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孩子给老师添麻烦了!”当知道我是向家长汇报孩子近日表现,并送上孩子进步的喜报时,两位大人激动地说不出什么话来。继那次家访之后,我又经常在学校的“校讯通”短信平台上与家长联系,谈孩子的进步,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候,洋的家长在遇上问题时也会主动和我联系。

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真诚的爱心、信任与耐心,并和家长一起努力叩开学生的心门,只要我们真诚而耐心地等待,无私地奉献,孩子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并允许我们走进他们心中。

班主任工作是辛苦而又烦琐的工作,转化个别问题学生的任务更是艰巨的。“移山大法”之养心秘籍启示了我的班主任育人工作: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即使是“刺头”模样的仙人掌,我们也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关爱,多一点智慧,静下心来等待它花开的那一刻!

参考文献:

1.《你会选择恰当的自我状态吗?》    王菲    《班主任之友》201406

2.《例谈学生积极情绪的培育》    孙亦华    《中小学德育》201803

3.《了解学生,读准行为》  宋俊萍     《班主任之友》201409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