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走出心里的“聚光灯”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走出心里的“聚光灯”
时间:2018-09-13 12:12    点击:        作者:黄文静

 案例陈述:

月假过后,高一一位年轻班主任突然找到我,说她们班一名女生小颖放假回去后就不愿意来上学了,问原因也不愿说。家长反应孩子在家也看书学习,就是不愿意来学校了。我和班主任约好,让家长下午送孩子来咨询室,我和她单独聊聊。
情况分析:
班主任说,孩子放假前一切都挺好的。但我却总觉得“挺好”应该只是假象,放假前几天一定发生过什么才会让孩子回家后不再愿意来学校,孩子在家也看书学习说明孩子本身不厌学,可能只是学校有一些让她不愿面对的人或事。这么一分析,最大的可能 无非两种:和同学闹矛盾或被老师批评了。因为我们学校是全寄宿式的,孩子们每月回一次家,我猜想,假后不来应该不是孩子的临时起意,事情发生后,孩子应该就已经下定决心放假回去就不来学校了。
咨询过程:
下午,我早早的坐在咨询室,等待小颖到来。她很准时的到来,个子小小的,一头长发,白色衬衣,看起来很柔弱,眼神里甚至有点胆怯,形象上和我的猜想基本是符合的。
我给她倒了杯温水,让她坐下来。怕直接问不愿上学的事她心里有抵触,我决定先从她在家里的情况问起。
“这几天在家学习进度怎么样?”
“比较慢,应该跟不上学校的进度,我觉得数学和英语都不好自学。”她回答。
“在学校时老师讲课你能跟得上吗?”我接着问。
“应该可以吧”
“但是上周在学校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你宁愿掉课也不愿来学校了?”看她对答还比较主动,我将问题引出来。
“您都知道了?”小颖有点惊讶的看着我,又慢慢的低下了头。
“发生了什么?你能告诉我吗?”我有点不解,听她的语气她像是发生了什么人尽皆知的坏事,可班主任没跟我提到过。“我只是猜测,你们班主任只告诉我你月假后就不愿意来学校了,是月假前发生了什么让你不愉快的事吗?”小颖低下头,眼眶有点红,“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了?”看她不说话,我只能尝试验证我的猜想,小颖摇了摇头,“不是的”,“有老师批评你了?”这下她没有立即否定,刚抬起的头又低下了,我知道应该是猜对了。“是怎么回事,能和我说说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看能否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她抬起头看我,眼里有期待,也有不安。“你可以整理一下思路,慢慢说道。”我继续鼓励她。她深吸一口气,像是鼓足勇气,跟我说出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原来在放假的前几天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在讲一张练习,讲到某一题时,老师习惯性的说“这个题做错的举下手”,以判断该题要不要讲。小颖因粗心做错了就举了手,可能老师没看见,班里又没有其他人举手,老师扫了一下下面就说:“没人做错就好,这个题再做错干脆回去算了,这题都讲过几次了。”老师没看到小颖举手不代表同学们也没看见,老师话音一落,小颖周围同学就都大笑了起来,班上其他同学听到笑声也都朝这边看过来……之后的几天,小颖都是在极度不安与自卑中度过,虽然寝室同学也安慰过她,但她始终觉得同学们看她的眼神都带着嘲笑,她在同学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聚光灯效应,通俗的说就是人们总认为自己是中心,而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注。遇到比较尴尬的事总潜意认为别人在笑话自己。其实这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而要化解小颖的心结,关键就是要让她知道那件事过后其他同学是否还像他想的那样一直在嘲笑她。
“小颖,那天数学课出了点情况,我知道你心情很糟糕,可在成长的道路上谁没犯过错误呢?你是一个聪明、理智的女孩,今天这个小困惑,我们一起来面对,好吗?”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从她的内心感受出发,用“一般化”技术,指出她的困惑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先稳定住她的情绪。
“你担心大家以后对你另眼相看,是吧?但现在你也只是担心、猜测,事实是怎样还不一定呢!”接着,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希望对她有所启发。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看一眼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然后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也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那些志愿者会得出同样的消极结论,具有相同的消极心理感受呢?”
讲完这个故事,我停顿了一会,给出一个问题让她去思考。“因为她们心里觉得自己脸上伤痕很显眼,别人一定会盯着他们看。是她们对自己的认识出了问题。”
“你有很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是错误的认知影响了志愿者们的判断,是他们自己用不正常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结果。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大多是歧视的眼光……”见她能够客观分析出故事里实验者得出消极结论的原因,我把问题导回现实,换一个角度,希望从这个故事中寻找积极因素,帮助她理智、勇敢面对失误。
“现在想想,当别人出现失误的时候,你曾笑过吗?
有时会笑,就是觉得好玩。
“你的笑是耻笑吗?会因为他犯过错误就从此完全否定他吗?”
“不会”
“那那天大家笑你,现在你推断一下,是耻笑吗?从此大家会看不起你,不理你吗?”
“应该不会,对吗?”
“所以,你之前的担心,现在想来是不是不自信的结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不能原谅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小颖,你觉得这样可取吗?换一个角度,今天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对你严格要求,也是因为对你的期望很高,是不是?虽然当时有同学笑话你,但你同时也得到了朋友的安慰,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这些都是无价的,你能感受到幸福吗?孩子,今天的这些不愉快来自哪里?”
“是我自己没能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失误。”
“对,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真不错,孩子,如果现在让你自信的回到同学中去,你能做到吗?”
“我愿意试一下。”
“小颖,你真棒,我为你自豪。”
咨询结束,小颖也答应我以后尽量控制自己的主观敏感,更积极客观的看待周围同学对自己的态度。
一周后,小颖又来到咨询室,这次她明显乐观了很多。她很高兴的告诉我,现在她和同学们处的很好,同学们也没因为上次的事而看不起她,她回家了几天,寝室同学还都关心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还主动找数学老师交流、讨论学习方法,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让自己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张德芬有一本书叫《遇见未知的自己》,其中一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从意识深处接纳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在此,我也想提醒广大班主任,平时多留心学生言行,有些行为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而当学生被负面情绪或暗示困扰时,一定要想办法纠正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归因方式,这比简单的批评或鼓励要有效得多。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