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积极互赖心理模式在小学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积极互赖心理模式在小学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时间:2018-09-21 15:53    点击:        作者:高达维

     “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是孔子提出最早的生涯辅导概念。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家对学生生涯辅导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但模式却相对单一,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有目标地习得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成为急需突破的瓶颈。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兴起,积极互赖心理模式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日常实践中,我尝试以小学生生涯辅导目标为契合点,探索生涯辅导与积极互赖心理相融合的模式,以促进小学生认识自我,理解客观世界,更好的达成自我实现。

一.互赖心理模式中的生涯辅导

积极互赖( Posi ti ve IIl terdependenCe)指个体能知觉自己与他人是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一种心理倾向。在教育教学上表现为学生感知为完成某项任务必须相互合作,个人成功必须以他人成功为依据,或有赖于整个小组的成功,若他人或小组失败,自己也就失败,从而认识并体验到自己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这种积极互赖关系能产生对个体情感上的影响,促使个体形成积极互赖心理倾向。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自我概念,构建积极的人际互动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个体良好的社交能力,提升社会支持感和集体归属感,进而内化学习动机,最终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肖庚生等2011)。积极互赖有五种外在形式,主要是目标互赖和资源互赖,其次为奖励互赖,角色互赖,任务互赖。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学生都承担双重责任,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要确保合作组能任务完成,更容易达成生涯辅导的目标。

现今普遍认为小学生涯辅导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以及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尤其强调个体一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如何进行协调和整合。在辅导中既要关注个体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关系,最终让每个个体在群体中都能找到相应位置,适应发展。

 二.生涯辅导课中的积极互赖

积极互赖心理模式在生涯辅导教育中具有可操作性。

理论上,美国舒伯等人研究发展的生涯规划理论,认为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建立适当的生涯观念才能实现生涯发展目标。这一学龄期学生活动中心渐渐从家庭转移到学校,交往对象由父母转变为同龄群体。学生开始在同龄群体中作比较,他们必须学会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校生活的相关技能,必须勤奋的学习才能成功感到自主。积极互赖心理模式的构建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要,使他们感到同伴能接纳自己,自己对同伴非常重要,从而愿意继续在互赖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从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基于积极互赖理念,将学生分成若干基于学习者性格、兴趣、能力因素合理搭配的协同小组,推进积极互赖的构建。在积极互赖心理模式中,学生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取长补短,同时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智力放大,思维共振,提高学习效益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还能补充生涯辅导教育教学模式,营造社会心理氛围,促成生涯辅导目标达成。

三.积极互赖对生涯辅导的作用

1.聚焦目标,相互悦纳,构建人际互动

目标互赖指每个个体都能聚焦最终目标,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只是总目标的一部分,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所有个体共同努力。因此,教学上目标互赖的构建有助于让学生形成一种鼓励彼此互助精神氛围,一种利益相关彼此共赢的格局,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提升社会适应性。

如何引导学生聚焦目标,这需要在协作中合理运用互悦机制。在一堂《职业大舞台》生涯辅导课中,一些喜欢吵闹的学生成了一组,我很担心他们凑一起是否会影响课堂纪律无法完成目标,但在后续活动开展中,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糟糕。课后分享中,学生a说,因为我们有共同语言;学生b说,组长分工合理;学生c说,我们都想完成这个任务。这是一种启示,通常我们习惯于使用“同质或异质分组”,但学生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可发展性,使同质、异质很难简单划分。这时候不妨合理运用人际吸引律中的“对等性吸引率”(互悦机制),正由于学生间心理上的接近与相互帮助,成了各自心目中的“自己人”,减少人际事件和心理冲突,更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因此,在聚焦目标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互悦机制,引导使学生学会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形成社会交往技能。

 2.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提升学习能力

资源互赖指每个成员都只拥有某种资源,必须为总目标达成而分享、收集资源,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夯实生涯辅导目的。资源不单指“学习资源”还包含“智能资源”。 正如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及,在建立资源互赖实践中我发现不同个体在不同领域,其智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生涯辅导课《我是社会一份子》一课中,设定目标是根据职业角色提供“共享单车问题”措施。一开始,每个学生都能提出建议,但多数停留在原有认知层面,如“保护爱惜公共物品”、“宣传文明骑行”等,这些措施虽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达到本节课预设目标。课后反思,发觉实际上学生认知发展是以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要与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原先设计忽略了这一点。后续我以资源互赖进行分组,让拥有不同“本领”的角色一起讨论,从而得出如“设计出能自动泊车的单车”、“拍摄与创意的宣传片”“规划城市共享停车位”等等更为精彩实效的答案。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可以使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与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丰富知识,扩展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资源互赖的过程是一种初步的社会文化活动过程,是社会适应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学生间进行的社会交往被纳入到认识活动中。生生之间交互作用可以促进认知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生涯辅导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增强学习效能

角色互赖指为完成任务,每个个体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联系的角色分工,以使责任具体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例如:在《行业汇报》一课中,任务是选择一个行业,并由报纸求职栏中归纳此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特质。但在汇报时,我发现真正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很少,探究原因是因为任务难度超过了学生认知负荷。如何即达到教学目标但又能降低难度呢?后续我采用了角色互赖模式。即利用角色分工,根据学生特点安排“汇报员、记录员、计时员”等相关角色。这样可以在内部认知负荷总量并无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角色任务的分配和学习的交流,将内部认知负荷进行分配,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内部认知负荷就相对减少了,从而实现即降低难度又完成任务。

在高负载性任务条件下,角色互赖有助于学生更有自信的完成任务,促进他们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同时从情感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并发展自主意识和交往合作能力。

 4.区分任务,相互认可,促成自我实现

任务互赖指创造一种劳动分工,每个学生必须先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项任务。这有助于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尊和归属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品尝到个体进步乃至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行行出状元》一课中,每个学生只阅读其中一种职业简介,如果要掌握全部内容,就必须依赖其他同学,通过相互学习才能实现。在学习效果评价额奖励方面要强调每个人的责任和与他人合作成绩的结合,明确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方式,让学生参与所有学习内容的测验。

同时在任务设计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任务应有一定难度,挑战性,要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完成任务的热情,发挥学习共同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其次,适时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同时又能分享成功的快乐;最后,教师以对学生参与过程给予积极指导,并提供一个全员公平参与的机会。

区分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协调立场,解决冲突的能力。在构建任务互赖的过程中,学生倾听同伴观点,和他人交流看待问题的意识习惯,增加彼此之间相互欣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以强化社会责任感,促成自我实现。

 四.小结

   生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理解客观的世界。将积极互赖心理模式运用于小学生生涯辅导教育中,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不断的了解自己,挖掘自身潜力,并逐渐学会关注个各行各业并不断调整自身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