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对一例遭受家暴学生的干预辅导与预后分析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对一例遭受家暴学生的干预辅导与预后分析
时间:2018-12-05 10:29    点击:        作者:孟琴

 对一例遭受家暴学生的干预辅导与预后分析

 

[摘要]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暴力家庭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笔者通过对一例遭受家庭暴力学生的家庭辅导干预过程的呈现,希望能够带给教育同行一些可操作的借鉴之处。然而对于被家暴过的孩子的后续辅导还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家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关键词:家庭暴力  干预辅导  强化

.关于未成年学生遭受家庭暴力的研究现状是:

曾经有一个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暴力的关系研究 ,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这样的:暴力家庭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有严重影响,年龄越小影响越大。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家庭暴力的研究还不多,尤其涉及到家庭暴力对初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影响的研究。毛金柱于2008年在《家庭暴力对初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初中生家庭暴力问卷可分为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两个维度,得分顺序为:精神暴力>肢体暴力。家庭暴力对初中生的情绪性问题行为有显著影响。家长越是对子女实施家庭暴力,子女越容易出现情绪性问题行为。这种暴力若采用肢体暴力形式,子女易出现攻击性的行为,若采用精神暴力形式,子女易出现抑郁焦虑的行为。

二.所要干预的案例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完全中学,高中部的学生是考试进来的,而初中部的学生是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的地段生。学校所在的地段是属于白云区相对不太发达的地方——同德围,一直交通不便,缺乏相应的教育、医疗、公园等公共资源和配套设施。2012年广州市政府为了建设幸福同德围工程而把我校建成完全中学,在此之前,很多重视教育的家庭已经买了学位房或者送子女去读了私立学校。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一般是不太重视教育或者无暇关注子女的教育,他们一般从事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却取得较低收入的工作。也因此,初中部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017年的8月下旬,初中部三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的那天,所有学生4点半就返回了学校,学生们是返校后要立即回家的。有一个家住在学校旁边大概500米的初一女学生清(化名)晚上20:00还未回到家,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一直找到半夜11点多。同班的一个女生玲说清放学后跟她一起去了自己家,可是清在晚上20:00已经离开了,22:00的时候告诉自己不敢回家,于是玲出去陪了她一会儿,遇到了清的爸爸,清的爸爸说你不回家就别回去了。于是自己就走了,以为清回家了,可是后来是清一夜未回。所有的家长在家长微信群里都很担心,又有点谴责清的爸爸没管好孩子……

第二天,清主动联系班主任,说自己一夜没敢回家,说怕爸爸打她,还告诉老师爸爸经常打她;她第二天等爸爸上班之后回家了,可是晚上回到家还是被爸爸打了一顿,手被打伤了一块儿。班主任在跟家长电话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家长语言粗鲁,也坦承自己打了清,因为清让他在众家长面前丢人了。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班主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于是求助于我。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学生,而这个学生刚入学,又要在我校学习三年的时间,是需要长期教育和辅导的,所以决定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一定的干预辅导。

三. 干预辅导过程:

1、学生面谈了解情况。从学生层面了解成长情况:父母离异,母亲再嫁外地,又生了孩子,只有妈妈给生活费;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家暴,之前就是家暴才导致母亲无法忍受而离婚,现在又经常打自己,有时候晚上就是怕挨打才不敢回家,昨天晚上父亲没去找她,曾经有两次夜里在小区的躺椅上睡了一夜不敢回家,又不愿意给自己生活费;父亲新交了女朋友,对自己不好,这个女朋友经常跟父亲说自己坏话,不喜欢他这个女朋友。

2、学生父亲到校面谈了解情况。首先观察到他面部有伤,说是昨夜找孩子跌伤所致;觉得孩子虽是女生,却不听话,晚上迟回家让自己在别的家长面前丢人(发现是很爱面子的),不讲卫生,乱花钱,不做家务,她的妈妈当年又非得跟自己离婚;现在自己辛苦赚钱不多,觉得养这个女儿没有用,希望她快点长大离开;自己找了几个女朋友,别人都是嫌弃他有个女儿而离开她,所以讨厌这个不听话的女儿;现在好不容易交了个女朋友,就希望这个女儿住校,不要妨碍他们俩,这个女朋友对女儿好,给她买衣服买鞋子等,希望能够跟她结婚;承认自己打孩子,但是是因为她不听话所致;问过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孩子说因为父母欠自己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分开面谈的过程中,发现信息有不对称的地方:如这个父亲现在的女朋友对孩子的好与不好的感受;昨晚是否有去找孩子,清是否真的在小区躺椅上睡了一夜。

3、再次与学生面谈。证实父亲的现任女朋友对清是还可以的,确实如父亲所讲是给她买过东西(逛街时给她买衣服和鞋子)的,也没说过她的坏话,那就是清为了自我保护而撒谎了。是否在小区躺椅上睡觉和找孩子却无法证实了;与清一起分析:对于暴躁的父亲来说,如何才能让他情绪好而少一些迁怒于自己呢?那就是学会自我保护,如做好自己能做、该做的家务和学习,同时让父亲也得到自己想要的面子和幸福,母亲已经重组家庭,父亲也还年轻,他也是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

4、多方面谈。班主任、清的父亲、清和我:对于一直遭受离异(后来在与清的母亲面谈时还发现其他重大生活打击)、工作收入越来越差等生活打击的低自尊者来说,面谈的内容非常重要。

主要谈及:

1)因为这个父亲还是很尊重和信任教师的,于是作为教师方,在面谈时当众肯定了他作为父亲养育的辛苦和不易(肯定他,让他获得自尊);

2)从法律的角度,告诉清的父亲:作为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家庭暴力是违法的,作为校方义务提醒家长同时也会去保护孩子、监督家长的(提出要求,警醒他);

(3)作为清的父亲,必须要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和生活费,他同意,但是表示不想理这个孩子太多,会给她做好饭,但是她得自己洗衣服;

4)对于清,老师们会保护她,教育和引导她。同时,也希望能够理解父亲的缺陷和优点,让她支持父亲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也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保护好自己不晚归,不独自外出。

这次谈话后,老师们多次关注清,她再也没被父亲殴打了。

5、与清的母亲面谈。在多方面谈后的第三天,清的母亲休班来到学校:清的父母确实是因为父亲的暴躁和家暴而离婚的,后来这个父亲也因其他问题而吃了几年牢饭,现在也是确实不喜欢这个孩子,可是她改嫁后在外地有三个孩子要养,也怕清去了那边受委屈;同时清也确实比较叛逆和不讲卫生,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作为母亲已经尽量弥补她了,在学校不远处悄悄租了个房,只要过来广州休班(在铁路上工作)就会去那里住并且看望清。这是个承受重担而无奈的母亲,也确实付出了无数的爱。面谈主要是了解情况,希望她继续多一些关爱和引导清,希望这曾经的一对夫妻都能够慢慢的各自幸福起来,这样才真正对清的成长有益。

6、强化:一个月后,班主任和我都去再次了解清的情况,她说爸爸再也没打她了。班主任打了几次电话给清的父亲,言谈中表达了对他的称赞之意。其实这是对清的父亲行为的一种正强化,对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又经常不被社会和周围的人肯定的人来说,他太需要肯定和支持了。

2018年的3月初,有一次在校外的小道上,突然遇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我觉得在哪见过,于是打招呼,她说自己是清的妈妈时我才想起。问她清的现状和清的父亲,她说没再被打了,清的父亲新婚,心情很好……

四. 干预后的分析和辅导:

在后续的教育和辅导过程中,曾经对清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通过她的测验总因子分发现她是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其中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都是存在严重的问题的。同时通过行为观察:她是一个极需要老师关注和表扬的学生,稍有批评便不能接受;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虽然通过家庭辅导已经让她远离了家庭热暴力,可是父亲对她的视若无睹却是改变不了的冷暴力,而这种冷暴力在后续的心理辅导中却让这个案例难之又难。

总的来说,对于学生遭受家暴的情况,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一个家庭治疗的过程,而且遭受过家暴的孩子如之前的心理研究中一样,在情绪、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和立法框架在实施机制上尚不适应实际需要,特别是操作性不强、缺乏惩戒措施,司法干预和介入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公众法律意识较淡薄(如案例中狱中出来的父亲仍需要教师的再次警醒才知家暴是违法的);对政府部门职责规定不明,特别是缺乏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干预的操作细则,使得公安机关权责不清,造成干预中介入不够主动和及时,使得我国反家庭暴力工作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不利于家庭暴力受害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所以遏制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仅靠立法、执法等部门任何一家都不可能解决,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同行或者教育界的其他工作者一些启发。

 

[1] 毛金柱. 家庭暴力对初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D]. 西南大学, 2008.

[2] 肖敏. 暴力家庭中的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3, 5(3):38-39.

[3] 王立. 家庭暴力预防与防治对策研究[J]. 中文信息, 2017(7).

[4] 都正伟. 家庭暴力及其防治对策[D]. 南昌大学, 2008.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