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不论沙与石 落水一样沉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不论沙与石 落水一样沉
时间:2018-08-10 15:56    点击:        作者:焦凯丽

 

人生就是一场不能永远无法再回放的绝版电影,每天都上映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时间会慢慢地去沉淀这一切,有些事,有些人,或许会在人心底慢慢变模糊,而有些却让我们如坐针毡……生活中每时每刻,甚至每个角落可能都在上演着一些“坏”事件,我们谁也不能幸免。诸如婚恋的破裂、亲人的离别、交通事故、失业失利以及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和飞来横祸,都将一切原本平静和谐的生活打破,而我们又将在何处,上帝又是否会怜悯,我们该何去何从?

韩国电影《密阳》是一部创伤的写实。不仅让我们惊叹于精湛的演技,更是这淋漓尽致地表演背后展现出的创伤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人生总是开始于珍贵和美好,但总归因为失去,很多时间我们也沉浸于怀念和压抑中,内心的伤痕总是修复得慢了些。我们需要与他人关系的支持,特别是重要他人,这种信任和支持是形成肯定自我存在的关键因素。但如果那个人不在了,又该怎么办呢?

女主人公申爱饱受丈夫出轨以及后来车祸身亡、儿子被绑后遇害等一系列多重打击,她的生活被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击。在这部剧中介绍了她逃离原有的生活环境来到丈夫的家乡,仅管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回避和逃避,否定自己内心现实的心理创伤[1; 2]。后来误会宗灿的热情和亲人关切,她是无法环境带来的任何刺激的。儿子被害的木然,她在冲突面前选择否认,她无法去面对这双重的创伤,此刻,她是处于一种分裂状态,无法做出就有的反应。她也做过努力不能承受这份伤痛,抓住信教的救命稻草却很快又陷入矛盾的分裂中等等。这一切并没有成为她心灵成长的契机。

影片中有人这么评价她“她长的倒还正常,但看起来还是有点不正常”。这一切异人的表现背后却是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未得到良好的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

一、     成长环境

“12岁的时候,只要我一哭就把关到浴室里受罚,在自己家里抽烟,用勺儿敲自己的脑袋,真是的……有意思,还问我想不想去音乐学院?我多么想去,是你不让我去的,你这个臭小子,猪狗不如的家伙,色狼。最后她望着天空喊道:我才不会输给你呢……”

这是女主角申爱从宗灿那里跑出来的喃喃自语,与其说跑不如说逃。女主角有一个脾气很糟糕的父亲。此时难以自控而显得狼狈的申爱让人不禁想去了解她的童年经历究竟是怎样的?在她的身上到底又都发生了什么?至少她早年的成长经历并不快乐,更可能是悲惨的,甚至经历到严重的性侵犯创伤,很可能这个“色狼”是自己的父亲。悲伤缺爱的童年,是成长的绊脚石,甚至一把无形刀[3]

二、     痛苦

在韩语中主要指悲哀、痛苦、怨恨、悔恨、自责等多种情感要素。这是指向心灵深处长期形成的一种郁结、凝固的状态。这种极致的,多以内向化、自我指向性为特征,即常把所有不幸的责任归因于自己,就像无力救治孩子而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去的母亲,把孩子的死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无力救治孩子就等于是自己害死了孩子,孩子死了就等于宣判了自己的死,于是自责、自怨、自恨、甚至自虐,让痛苦来惩罚自己,直到痛到极致时,在痛的零化无我的状态中,重新找回自己,使自己获得重生[1]。这种是宏观的,是负面情绪积累的统称,其外在体现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悲观主义。

《密阳》中从未提起女主角的母亲。也许是因为童年经历过亲情的分离与丧失,加上无法忍受的父亲所带来的压力,她的成长缺乏爱和必要的养分。童年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会影响人的一生,甚至之后正常的生活。这一切显然正是影响女主角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2]

此外,女主角所承受不仅仅有我们所看到对早期所受的创伤的无能为力,还有丈夫出轨的无能为力而不愿面对事实。而丧夫失子的痛苦,则更是内心的煎熬,内心所无法排解的愤怒、恨与无助。这一切都造成了她内心的心理偏差,致使其不断地陷入内心的无底的困惑。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当女主角用削水果的刀割自己的手腕时,这残忍的背后又是多少的迷茫和无法逃避的内心苦楚?女主角一直在靠内心的信念、上帝的力量支撑着生命的存在。这一切更是形成肯定的自我存在的关键。然而上帝却和她开了个玩笑[4; 5]

女主角也一直在尝试地去与内心早年的创伤做斗争,她试图去摆脱早年生活经历所带来的痛苦。之前,女主角是从没去过丈夫故乡的。这样做,可能是为了由此获得感情上的慰籍,靠丈夫支撑的信念活下去,至少她的原生家庭是她想逃离的。然而,她并不活在她的现实状态,而是活在过去的伤痛里。失去丈夫的她并不接受人们的同情。我觉得我很幸福知道我为何要到密阳吗?因为哪里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重新开始

她凭着自己一度的虚荣和面子在这个小镇谋生。她想要表现自己可以活得更好,更成功。却招来了横祸。她一度在儿子被绑匪撕票后丧失了所有,她自己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她整个人是极度痛苦,她已经无法表达她确切的感受。整个内心是痛苦的,她强烈地压抑住自己的感情,因为她只能伪装地更坚强。她见到凶手的躲避是本能上的躲避。她是真的害怕,尽管还未崩溃,却也是仅靠着一点的本能上的倔强支撑。加入宗教活动的帮助,并很快就声称找到了就像恋爱一样的幸福,人们不理解。在信念的面前,她不停地痛苦的嚎叫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她相信上帝,自我内心是麻痹的。她想要很努力地希望宽恕凶手能维持内心的平衡,结果在得知已凶手自我宽恕终于意志崩溃!从此,她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报复,她放弃了自己,也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一步步自我毁灭用来报复这个世界,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彻底暴露了出来。

三、     申爱的形象

她长的倒还正常,但看起来还是有点不正常。电影中如此评价。女主角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是严重不匹配的,她似乎一直生活在心理发育停滞前的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人格。

许多在早期生活中经历成长中创伤,在与父母情感关系出现问题的女性会无意识地把嫁人当作能逃离过去生活的手段,而这样的婚姻却往往是潜伏着危机的。同样,女主在后来遭到丈夫的背叛后的矢口否认大概是因为丈夫的死让她觉得他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背叛。她倔强地违背儿子的意愿来到密阳,也许只是为了向让丈夫证明没有他一样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甚至可以活得更好。但她又是一个需要有依靠的人。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她是那么地敏感。她后来不断地学习丈夫的鼾声,学习丈夫睡觉的姿势也许是为了来安慰自己。而事实上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凄凉的。

影片中,她与小镇上的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很多人对她表现出对孩子式的关爱,如宗灿的无比包容,出院时医生哄她,教会中众人的态度。而她的情感却显得如此贫乏。她的内心是游离的。宗灿的热情对她来讲是一种有所图,是不纯粹的。面对绑匪时,女主角自己都奇怪自己为什么缺乏母性的本能意识,送别儿子时竟然没有落泪。或许他们之间更多得像一种依靠和玩伴关系[4]。这些麻木与缺乏保护或许在于她停滞的心理发育,使她无法对此做出正常人应有的反应。这此都与她童年家庭成长需要和爱的缺失、心灵创伤的未复原有关。她无法认清楚自己,从而影响她的生活[6]

四、     心理治疗

女主角认为密阳是秘密的阳光,阳光是温暖、光明和希望的象征,但它却又是秘密的。秘密是需要去探寻,需要去揭开它神秘面纱寻找背后的秘密,也许这就是关键。人类是有自我恢复心理创伤的机能的,通过个人积极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咨询中遇到的案例,童年早期遭受性侵犯后,若没有及时的心理援助,会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阴影,从而导致成年后重的心理障碍。她的内心还未足够成熟,她还未能体验和学会爱和被爱应该是什么样子。若她心理一直停留在伤痕期,将无法换得平稳和幸福的生活。

若女主角寻求心理援助,心理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其早年的创伤心理进行修通和复原,尽量修复其和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学会接纳自己,面对、谅解和宽恕他人。重建一个对自己,对世界的信任。当然这充满了崎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剪掉后是否真的会有一个新的开始呢?影片的最后定格在阳光照射下光亮和阴影中,我听到了有孩子们的欢乐的笑声,这是否是一个希望呢?只有跨过创伤带来的羁绊,全部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才能真正的重建阳光。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Trauma- and Stressor- Related Disorders, edito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n.,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2] Brown R C, Witt A, Fegert J M, et al.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fter man-made and natural disasters: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 Psychol Med, 2017, 47(11): 1893-1905.10.1017/S0033291717000496.

[3] Morina N, Koerssen R, Pollet T V.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of comparative outcome studies[J]. Clin Psychol Rev, 2016, 47: 41-54.10.1016/j.cpr.2016.05.006.

[4] Frias A, Palma C. Comorbidity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review[J]. Psychopathology, 2015, 48(1): 1-10.10.1159/000363145.

[5] Selaman Z M, Chartrand H K, Bolton J M, et al. Which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re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s?[J]. J Anxiety Disord, 2014, 28(2): 246-51.10.1016/j.janxdis.2013.12.005.

[6] Boelen P A, Spuij M.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bereav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actor structure and correlates[J].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13, 41(7): 1097-108.10.1007/s10802-013-9748-6.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