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善用惩罚
最近更新期刊
在线阅读
善用惩罚
时间:2018-07-19 16:20    点击:        作者:朱勇
   以前,当我们犯错误时,老师会用竹鞭敲打手心,让我们改掉坏毛病;如今,赏识教育被推崇,孩子在不断地鼓励和欣赏中健康成长。惩罚的踪迹已慢慢消失,一有苗头,家长及社会舆论压力就会指向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规定了教师不准伤害学生,于是许多教师会告诫我们,“不准惩罚学生,这是为了保护学生也是保护自己。”身边有位教师因为学生没写作业而惩罚了他,结果其家长在QQ群大闹,一下子激化教师与家长间的矛盾;甚至有家长直接告到教育局,校长直接约谈这名教师。各个教师心惊胆战,学生犯错也不敢惩罚,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氛。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对学生充满了“爱意”,时刻面带微笑,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上课学生讲话开小差时,我会走到他的身旁,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学生犯错时,我会在课后耐心地跟他沟通。学生迅速喜欢上我这位没有脾气的老师,我也十分开心。
      可是,我慢慢发现有些不对头。学生很喜欢我,可又好像不太敬畏课堂。我有位学生小邓,攻击性很强,上课喜欢捣乱。我十分“关照”他,发现他有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时,我会立即给予肯定表扬。小邓经不起我的“轰炸”,上课也变得越来越好。几周过后,我的“糖衣炮弹”视乎不太奏效了,小邓慢慢地“原形毕露”,甚至直接捉弄同学、干扰课堂。鼓励表扬一直在我的脑袋中打转,可是场面却一度失控。连锁反应,整个班级让我束手无策。渐渐,我害怕小邓,害怕走进这个班级上课。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如此狼狈不堪?我观察到同班的另外一位老师却把小邓“治得”服服帖帖,到底她的秘诀是什么呢?几名有经验的教师告诉我,“你得严厉些,适当可以使用点惩罚。”惩罚,我没听错吧,我还记得同事因为这事被家长告,来找我倾诉呢。在与他们的进一步沟通中,我发现使用惩罚也是有技巧的。
      惩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其结果来说,可分为教育性惩罚、反教育性惩罚(如体罚)和非教育性惩罚。平常教师使用的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等惩罚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灵,这是法律所禁止的。我们不能因为某种惩罚形式而否定惩罚的作用,如马卡连柯所说:“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操作性行为主义认为,负强化物的增加或正面刺激的减少都会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惩罚就是这样的强化物,带给受惩罚者焦虑、紧张、害怕等不良的情绪,进而降低了受惩罚者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而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惩罚让受罚学生体验到一定的痛苦或苦恼,造成他们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与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惩罚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不管你用的是表扬鼓励,还是惩罚,其目的都是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任何形式的教育手段,都在塑造师生关系。而好的师生关系,惩罚的效果能发挥到最大。这就是为何使用同样的惩罚,有的老师能达到效果,有的老师却起到反效果的原因。不要因为惩罚而去惩罚,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带着爱去帮助学生,他们才会感受到那份善意和尊重,惩罚也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禁止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这类的惩罚是不允许的,它们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灵成长都造成了伤害,这是我们应该死守的底线。棍子竹鞭打手、打屁股、打耳光、罚跪、长时间罚站、罚跑圈等这样的体罚我们不做,侮辱学生人格、智商等这样的言语侮辱我们更要随时注意。
    3.惩罚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惩罚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必须是专业、科学的,我们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让其减少违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才是惩罚的对象。切忌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差学生接受惩罚,而好学生免于惩罚。否则会严重破坏师生关系。只要是违规行为,就要一视同仁。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惩罚的标准是什么,才能体验到公平公正的精神,也才能修正违规行为。
    4.提前告知。可以提前与学生说明哪些行为是违规行为,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也可做到惩罚有依据。甚至我们可以提前跟学生商定好一些惩罚的方式,以供学生自己选择(选择轮)。当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我们及时地告诉学生惩罚的原因,并给予惩罚。如“因为你刚才与同学打架,所以你需要接受惩罚。你是要选择为班级同学做一件好事还是要把这件事写成一篇作文呢?”
    5.取消奖励或剥夺权利作为惩罚。当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取消奖励或剥夺权利,等其改正后,再恢复。如上课学生比较吵闹时,我会禁止其参与下一个环节的活动,等其安静听讲时,再让学生参与活动;当学生经常没有上交作业,我们可以取消其额外的课外游戏时间。
    6.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惩罚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切忌教师没有控制住情绪乱惩罚学生。在选择惩罚时,教师应该思考其是否伤害到了学生,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背诵不过关,教师让学生罚抄课文20遍。这可以让学生加强记忆,但是某种程度上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个别学生连续被留下抄课文。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创编故事、歌曲等方式,让他们记忆下背诵内容。另外,在给予惩罚时,我们也应该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如学生与同学发生冲突,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你刚才打了我,让我感觉很痛,很生气。希望你有情绪时,冷静下再和我沟通。”
    7.适度惩罚。一味的惩罚会严重破坏师生关系,影响教育效果。在使用惩罚时,我们需要结合其他教育手段,尤其应多用表扬、鼓励等方式,少用惩罚,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师者给予引导,鼓励肯定,更需善用惩罚,让孩子明白底线,学会承担,塑造意志,抵抗诱惑,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首页  |  杂志简介  |  在线投稿  |  在线订阅  |  理事之窗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09室
京ICP备110394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3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99号